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专题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
提示:
一、商品的内涵
(一)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含义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的本质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二、商品的生产
商品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内涵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个性,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共性。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地位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构成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统一
(1)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2)抽象劳动要通过具体劳动表现出来。
三、商品的交换
(一)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商品交换的原则——等价交换
(三)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第二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四)商品交换的规律——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五)商品交换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分别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角度分析所获得的属性。
两者的矛盾表现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表现为私人劳动,它要转化为社会劳动。这一转化要以商品的出售为前提,但商品的顺利出售又充满困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专题二 资本主义的本质
提示:
一、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条件
1.劳动力成为商品。
2.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以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
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根据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同时,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m′)表示:
2.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三)剩余价值的掩盖
1.生产自动化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资本主义工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因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所以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在新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二、资本理论
(一)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本质: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4.资本积累的间接后果:出现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5.资本积累的规律:社会两极分化。
6.资本积累的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二)资本再生产
1.个别资本再生产
(1)资本循环
①资本循环的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②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与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成正比。
2.社会资本再生产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
社会生产的各大部类之间要按比例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结构优化。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要相互平衡,否则,最严重的会引发经济危机。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专题三 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示: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私人垄断阶段
(一)垄断的形成
1.垄断形成的手段
第一,生产集中。
第二,资本集中。
2.垄断形成的原因
第一,企业联合。
第二,避免两败俱伤。
第三,生产的高度集中。
(二)垄断的本质
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样,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来操纵和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1.竞争目的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2.竞争手段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有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等。
3.竞争范围
在竞争范围上,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4.竞争后果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最首要的特征)。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二、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科技革命。
3.大中小资本之间的矛盾。
4.劳资矛盾。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维护和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变化。
5.政治制度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四、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一)扩展的原因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内扩展有其经济动因,也同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交织在一起。
(二)扩展的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
(三)扩展的载体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内扩展,使用的载体很多,但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
(四)评价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内扩展,对经济输出国和经济输入国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它们带来一定利益的同时,也会使它们付出一定的代价。
五、经济全球化
(一)内容
经济全球化有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经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二)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三)评价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六、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