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说的,而本节内容是教育社会属性的展开说明,阐述教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既然是相互的,就会涉及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各个方面对教育的影响(以下简称A对B),每个因素相差甚远,当然对于教育也会有不同的影响,比如经济这个因素是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而政治则决定了教育到底为谁服务,即教育的性质。第二,教育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以下简称B对A),在此我们把它称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比如教育对经济的关系,我们就称之为教育的经济功能。对于A对B,通常涉及辨析题,特别是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不能混淆,很多人却总是傻傻分不清楚;对于B对A,考试中比较喜欢考查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此前涉及过大量的选择题和一些简答题,而教育到底对政治有什么作用,相对比较敏感,很少考查。
一、教育的功能
这个知识点回答的是“教育能干什么?”这个问题。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通过教育,你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文凭,进而找到了一份你满意的工作,觅得了一个你中意的对象,这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也就是通过教育使个体得到了发展;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男生女都一样,从而优化了人口结构,通过教育提高了国人素质,进而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个就是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就是教育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上面所说的B对A也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的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则相反。在此也引出一条线索,即“正”和“负”,在后面的内容中,还会陆续提到正负强化、正负迁移,对于正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负强化指的是通过撤销不好的东西,来提高良好行为的发生概率。此处辨析题常常涉及。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指的是通过教育实现了预期的目的,比如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某个学员通过了考试;而教育的隐性功能指的是教育所实现的非预期的功能,比如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某个学员和另一个学员成功牵手。
二、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这个知识点在过去从未考查过,不必重点学习。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地域、民族等方面。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人口流动种类: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二是国内贫困地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三是不发达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是这么产生的,其带来了目前教育领域的难题。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此处相对重要一些,体现教育的人口功能,在目前“放开二胎”的大背景下,或许能成为一个小热点。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你现在所处的城市如果不是你的家乡,大概率是因为教育,比如你在这个城市上大学,当然,也可能是另外的原因。
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或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信息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被提出来了。一般来说,大城市由于经济发达,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显然要比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好,而今天教育的规模也明显要大于十年前。从个人角度来看,如果你家里比较富有,你通常要比家庭条件不如你的同龄人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家庭条件允许你海外游学、参加某些奢侈的课外活动等)。
2.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一句耳熟能详的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3.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正如工业革命有了普及教育的需求,目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就比较大,所以在各大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并且持续热门;而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挖掘机涌入工地,这就要求一些技校开设越来越多的相关课程和专业。
4.经济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司在招聘时基本要求应聘者具备本科学历,这也使得过去很多专科学校升格为了本科,也就改变了学校的结构比例,虽然学校这么做可能是出于自身的发展考虑,但也反映了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校的客观要求。
5.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上小学时候,教师的教学的手段是黑板加板擦,到了初中,教师经常使用幻灯机,高中教师则常常使用投影仪,而现在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多元化方式进行教学,只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教学手段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前面提过,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比较经常考查的内容,教育的经济功能简单说就是教育对于经济的作用。过去人们认为“要致富,先修路”,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曾一度成为“热搜”的概念,然而很多地方虽然路修得很宽敞,却依然没有改变贫困的状况,而随着村里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家族的命运也因此随之改变,这个时候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对致富至关重要。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比如,在没有去北大青鸟之前,某个人还不是“码农”,也不会编程,但通过教育,他成功地成为北京西二旗某公司的一名“码农”。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教育,科学知识与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码农”之所以会编程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是因为编程的知识通过教育作用到了“码农”身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本来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通过教育,转化为了现实的生产力。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产生许多新的科学知识,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的经济功能的有力佐证,在考试中曾以选择题出现过。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个理论在提前解释为什么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个问题。简单来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真题演练】
【答案】A
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常常在考试中出现,需要明确它们具体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政治,不管中考、高考、考研、考博都离不开政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明白政治到底对教育有何影响这个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以下为具体表现: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控制着教育目的的制定,使教育目的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通过儒家理论统一人们的思想,以培养符合儒家思想的人作为教育目的。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由我国的政治形态所决定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谁说了算?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程度
谁来决定什么人可以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同样也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质,进而也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内容与选择。所以我们学习的政治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可能美国的学生一直学习的政治内容就是资本主义。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对政治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可能因为比较敏感,在考试中很少涉及,以下内容大致了解即可。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五、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首先来看A对B的作用,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育领域,人们的观念就会受到了儒家文化中诸如“仁”“礼”“中庸”等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第四,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我国的文化取向强调集体、强调尊师重道,所以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而西方的文化取向强调个体,所以教学方法常常会使用尊重学生主体的发现法或谈话法。
接下来看B对A的作用,即教育的文化功能,这在考试中也常常考查到,简单来说,教育对文化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方向为纵向,通过教育,我们吸取了过去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好的东西。
二是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会作为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当前教育目的的文化内容才会被纳入教育内容中。
三是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作用。方向为横向,表现为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文化的交融,比如上大学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之间的文化传递就会产生融合,像很多去东北上大学的南方学生几年大学之后也可能会说一口东北方言。
四是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在学校,学生或者教师可以创造出新的作品、产生新的思想,这就是教育创造文化作用的体现。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
当你走进一所学校,从你踏入校门开始,这所学校的气息便会扑面而来,如果你走进一所师范类院校,你会感觉到春风拂面,就好像学校的空气中都散发着文艺和优雅,而如果你走进一间纯工科的学校,那充斥在你周围的将是完全不同的气息,这就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学校里的大部分人就像被洗脑了一样遵循着同样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观念。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这是选择题考点。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2)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在考试中,“核心”这类概念是选择题的高频考点。
(3)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我们常常听到学校要打造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真题演练】
【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石头考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