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历史考察,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1)个人自由全面发展。1894年1月9日,意大利社会党人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词,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对此做了这样的答复:除了《共产党宣言》的下面这句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即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贯穿在他们全部的理论之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称做“人的自身的复归”、“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人的解放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提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回答“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什么时”,恩格斯写道:“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2],并以废除私有制来实现这一点。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发展概括为三大形态,即: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只有在摆脱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他们认为,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著名论断:
在另一个场合恩格斯强调: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然性。他指出:
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表明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线索,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现实的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概括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7]。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由于消灭了阶级对立,生产力的发展不再是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手段,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目的和手段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恩格斯也多次阐述这一思想,他指出,在未来社会中: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生产者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在那里,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11]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处在人们直接的控制之下,因此,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都是简单明了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否定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可能性,但他们同时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后的社会生产中,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即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的节约和核算将成为首要的经济规律。
(5)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怎么样的呢?恩格斯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其分配方式是发展的,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在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区别于高级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使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15],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7)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恩格斯指出:
以上七个方面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他们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也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4卷,6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册,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1卷,4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4卷,304~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3卷,665~6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1卷,4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199~2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3卷,7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同上书,814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2卷,1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3卷,6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3卷,5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 同上书,364~365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3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4卷,1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