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品特的戏剧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哈克尼小组

1939年爆发的战争把品特童年的美梦和温情一下子化为灰烬。次年9月,纳粹对伦敦实施了大轰炸,范围遍及伦敦以及周边的城市,伦敦受创最为严重。根据记录,纳粹对伦敦轰炸了70多个昼夜,有超过4万平民死于轰炸,超过10万幢楼房和平民居所被摧毁,其中便包括品特的家。为了躲避战争和炸弹的轰炸,品特在伦敦的学习被强行打断,他不得不一次次地离开伦敦这座熟悉的城市,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上学。这一段经历给品特的心灵留下了极大的创伤,对他日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至深。根据品特本人的回忆,有一次,他与当时哈克尼小学的其他孩子都被送到康沃尔地区的一个仿哥特式建筑的城堡里。品特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在遭受了战争的侵袭后更显拮据,为了节省支出,父母经常是隔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坐车从伦敦到康沃尔来看望他。因此,每次短暂相逢后的离别显得尤为伤感,亲人离去的时候总是伤心地“流着眼泪”告别。品特生动地回忆道,有一次,父母回去的时候到公交车站坐车,等车的地方离他的宿舍有相当的距离。为了能够多看父母一眼,品特爬到一个城堡上面,远远地看到父母越走越远,最后像两个小黑点一样。看到父母在路边等车,不舍得他们离开的品特一路狂奔地跑到父母跟前。回忆起那段时光,品特最为感慨的是当时极端的无助、孤独、彷徨和迷失。家庭的温暖和外部环境的残酷在品特的思想中就是生活的两极,前者代表了安全舒适,代表了人性的光辉;而后者则是充满危险和敌意,这两者也成了品特作品里无处不在的主题。

1944年,品特通过了哈克尼唐思学校(Hackney Downs School)的入学考试,入读该校。这是一所提供免费教育的语法学校,也是在这里品特开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起步。之所以说这所学校是品特人生的“关键词”之一,是因为品特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朋友和精神导师。在这个时期,品特找到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他们一同成长于哈克尼地区,都对文学、哲学、辩论、板球和音乐有着莫大的兴趣;对于语言有着共同的激情和投入,志同道合的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联盟,这些人包括亨利·沃尔夫、罗恩·帕西瓦、米克·戈登斯坦、莫里斯·维尼克和吉米·洛等,因为常常聚在一起做各种活动,他们干脆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号,称为“哈克尼小组”。在这个团体里担任精神导师的是当时在这所语法学校里教授英语文学的约瑟夫·比尔利。这位品特的戏剧启蒙导师在当时常常带领着这帮年轻人漫步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和一些免费的公共场所。伦敦的博物馆、艺术馆和书店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是他们探讨人生、诗歌、莎士比亚、古典音乐的场所。对于这一时期,品特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比尔利给他们介绍的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的《马尔非伯爵夫人》(The Duchess of Malfi)。该剧是韦伯斯特创作于17世纪早期的爱情伦理复仇悲剧,其中不乏血腥的场面。但是剧中奇特新颖的用词和强有力的比喻都深深地震撼了品特,用品特本人的话来说就是:“里面的语言让我眩晕。”【1】可以说,比尔利打开了品特想象力的大门,是促使品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领路人之一,使得这位戏剧天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哈克尼小组对于品特意味着一个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内部空间,是他能够追逐梦想的独立新天地,也是与纷繁的世界保持距离的净土,是他们在那个纷乱时代里的“世外桃源”,共同的成长经历、爱好和社会背景使得他们在纯粹意义上定义了“青梅竹马”。因为缺乏收入来源,没有办法进入消费场所,他们常常聚在伦敦的公园、公共图书馆或是某个成员家里的小房间里,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议论,撞击着思想的火花,分享辩论过程中的诙谐和幽默,在封闭的小空间里制造快乐。多年以后类似这样的情景在品特的剧中也常常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人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只有“亚当”的伊甸园,享受着持久的、富有默契的相互支持的友谊。有许多评论家在解读品特剧作的时候认为,品特的每一部作品中几乎都存在着一个“男性团体”,一个类似于“兄弟会”的组织。这种看法实际上有其现实依据,从品特个人经历来看,“哈克尼小组”便是一个排斥外人参与,代表着神圣、安全和男性友谊的“封闭空间”,这个空间在品特心里早已经是根深蒂固。然而,这个大家细心维护的“伊甸园”还是没有抵挡住外力的作用而瓦解。随着“哈克尼”同伴的成长,维尼克的参军,沃尔夫和帕西瓦等人到其他地方读大学,小组里只剩下品特一人留在了伦敦。迷惘、孤独感和缺乏前进方向的未来,人生何去何从的情愁又一次占据了品特的思想,而这一次与品特小时候经历的分离和困惑又有所不同,这一次与战争无关,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的分离,是成长成熟的代价。这段经历在品特作品中同样有着很多的表现,在品特的诸多作品中一个频频出现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事件,还有就是个人私密的空间如何在外部无形力量的干预下逐步瓦解,甚至被彻底摧毁。

注释:

【1】Ian Smith,Pinter in the Theatre,London:Nick Hern Books,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