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庭背景
哈罗德·品特于1930年10月出生于伦敦东部哈克尼地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父母双方的家庭都来自东欧国家。在品特的记忆中,他的父母是一对有趣的组合:父亲一边的家族特点是务实、勤劳,没有什么文艺细胞;相反,母亲的家族却酷爱音乐、文学和艺术。在这一点上,品特明显受到来自母亲的影响更多一些。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品特从小便是长辈眼中的宝贝,一直备受疼爱和呵护。父母无条件的爱和肯定培养了品特对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心,自信是品特最显著的个性。品特的朋友们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品特的好朋友珍妮弗·莫帝梅尔过去经常参加品特与他那帮哈克尼伙伴的讨论会,对于品特的自信,她曾这样感叹道:“他(品特)父母肯定是给了他人世间最美好的爱,因为他从来、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1】在她看来,品特与生俱来的自信使他在与别人的争论中总是脱颖而出,虽然没有刻意要占上风,但他对讨论话题的热爱和天赋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
虽然自信,但是小时候的品特却总是形单影只,显得极其孤独,因为身边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玩伴,他常常是一个人在自己家里后院的小花园里和想象中的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品特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有兄弟姐妹的话,我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八九岁那年,在家里的后花园里创造了一小帮朋友,我们经常躲在花园里的丁香树后面大声谈话聊天,而在旁边就是一间轰隆隆作响的洗衣房,我就这样把那里当成我和这些朋友们想象中的家。”【2】品特的童年时光中有一大部分就是这样度过的,在他的脑中时刻与想象的朋友们在虚构的时空里谈笑风生,也许品特后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戏剧家也与他小时候这种宣泄孤独的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虽然那时候品特对于戏剧是什么以及他将来要从事的事业并没有概念。年幼的品特对于诗歌一直情有独钟,从9岁便开始尝试写诗,并在家庭聚会中跟长辈们炫耀自己的新作。品特一生对诗歌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成为一名诗人是他人生最初的理想。
尽管品特家境并不富裕,但是相对于外面的世界来说它却是一个充满爱、温暖和安全感的地方。品特人生的前20年正是现代历史中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战争等灾难性的因素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世界的未来。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死亡和毁灭一下子从抽象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变成了人们实际生活中随时都可能要面对的危机。对未来世界希望的破灭,同时被“剥夺了关于失去的家园的记忆”使得品特与其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成了一个无法救赎的流放者”【3】。战争的炮火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和震动是难以想象的,阴暗的回忆、哀伤、失望和痛苦成为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品特也毫无例外地成为这种思想的背负者。
注释:
【1】Michael Billington,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London:Faber,1996,59
【2】Michael Billington,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London:Faber,1996,5
【3】刘国彬译,《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阿诺德·欣奇利夫,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