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本、年代: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出土文献与人物年代

第一节 《先秦诸子系年》的问题

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是人物年代考证的专书。此书涉及范围广泛,总结了前贤的很多成绩,又加入了大量己见,系统地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来补正《史记》之失,而且又进行了捃逸辨伪的工作,据校正后的年代以考诸子年世,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是研究先秦诸子百家的必备参考书。陈寅恪评价说,“自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矣”[1]

钱穆在批评前人考论诸子年世三病之后,谓其书“上溯孔子生年,下逮李斯卒年。前后二百年,排比联络,一以贯之。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以诸子之年证成一子,一子有错,诸子皆摇。用力较勤,所得较实……”但他也自呈其书之“限极”,指出因史料所限,“如春申、不韦之死,荀卿之老,邹衍之游,皆有可疑”[2]。然而自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出土以来,逐渐暴露出其考证中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关于老子的考证,多不可信。此外至于子游、孟子、荀子、杨朱、庄子等人的考订,后人已经提出了很多更合理的意见。近来郭店楚墓所出战国简(以下简称“郭店简”)《老子》、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简(以下简称“上博简”)《慎子曰恭俭》、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简(以下简称“清华简”)《系年》,为我们提供了老子、慎子、墨子等的年代信息。[3]

但是这些新成绩是让我们修正钱穆的诸子年表,还是要另寻思路呢?因为关键的问题是,诸子中只有孔子的生卒年比较清楚,某些孔子弟子的生年、个别弟子的卒年大体清楚,其他多是推测。因而钱穆书中对于诸子的年岁,不得不用一个不确定、不统一的估定作为基准,比如讨论商鞅时说“今姑定商君入秦年三十”,论申不害时说“姑以韩灭郑申子年近三十计之”,论白圭时说“若白圭以三十受封”,论慎子时也有“慎子……居鲁或当以威王晚节为近是。姑以是时慎子年三十计”,论公子牟时说“虑中山之灭,公子牟年不出三十”,论陈仲时说“今姑定宣王元年仲子年三十左右”,论匡章时说“姑定齐、魏徐州相王之岁,章子年二十五以上,三十以下”,这大体是以三十为准;论子华子时则说“今姑定威王元,华子年四十”,论田鸠时说“今姑定许行自楚至滕之岁,田鸠年四十上下”,论吕不韦时说“今姑以昭王四十六年为说,其先不韦本为阳翟大贾,积赀甚富,其年事当近四十”,这又是以四十为准;论宋钘时则说“姑定宋子遇孟轲于石邱年近五十”[4]。类似的假设、推定在书中还有不少。可以看出钱穆在推定诸子年代时,或以三十为基准,或以四十为基准,或以五十为基准,看起来或有些道理,但是并无绝对的根据,则其不统一的推测难免会受人诟病。但是即使能基本统一,这种方法也只不过是类似于阿波罗多洛用“鼎盛年”给古希腊的学者估算生卒年时所用的方法:“他将著名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假定是在他的鼎盛年,即四十岁左右时发生的,由此上推四十年,就是这个人的生年。”[5]但即便是“鼎盛年”的方法,也是不可靠的权宜之计。由此来看,钱穆所估定的诸子的生卒年便很不精确,以之为标准,难免受限制。


注释

[1] 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15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5。

[2]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自序》,21~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参见拙作《上博简〈慎子曰恭俭〉管窥》,载《中国哲学史》,2008(4);拙作《〈系年〉零札》,清华大学“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北京;李锐、邵泽慧:《北大汉简〈老子〉初研》,载《中国哲学史》,2013(3)。

[4]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266、276、292、493、517、531、329、315、410、563、437页。

[5]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