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寻求对等:早期圣经汉译

《圣经》是基督宗教的唯一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著作,拥有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罗马天主教会、东正教会、基督教会,尽管在某些传统和信念上有差异,却共同认信以圣经为基础和准则,并由此决定各自的信仰和教义。

《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来文,共有39卷。《新约》原为希腊文,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个部分,共有27卷,是耶稣门徒等的著述汇编。据现代考古学和圣经学的研究和考察,《圣经》文本是由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的不同人物历时千年写成。

基督宗教先后在唐、元、明、清四次进入中国,每次都涉及《圣经》翻译,其历史最早可溯至唐朝的景教。景教也称聂斯脱利派(Nestorian Christianity),是早期基督宗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小亚细亚与叙利亚,创始人是聂斯脱利。431年,叙利亚教会分裂成为东西两派。西派又分裂为雅谷派和美尔基派,东派则是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派离开本土,向东方发展。聂斯脱利派成为波斯的国教以后,沿着欧亚之间的商路,把教义和字母传到库尔德斯坦高原、土耳其、印度南部以及中国以西的地区和中国西北部。景教碑上有1900个汉字,下部刻有70个直行的叙利亚字,碑的两旁还有叙利亚文和中文对照的人名。敦煌和新疆也发现过叙利亚文《圣经》,说明了景教当时在新疆地区的传教活动。叙利亚字母最重要的一种字体叫福音字体(Estrangela)[1]

635年(唐贞观九年),基督宗教聂斯脱利派的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抵达唐都长安传教译经。据1625年(明天启五年)在西安出土的景净镌刻的叙利亚文与汉文双语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中有“真经”、“旧法”(旧约)、“经留二十七部”(新约)和“翻经建寺”等语,表明已有翻译《圣经》的活动。1908年,人们在敦煌石窟发现了唐代景教文献《尊经》。虽然只是一篇书目,但从中可以看出,景教教徒已翻译了《浑元经》(《创世纪》)、《牟世法王经》(《梅瑟五书》)、《述略传》(《宗徒大事录》)、《宝路法王经》(《保禄书信》)等36部分的圣经内容。这是中国第一批《圣经》汉译本。[2]这些都可以证实,在那时人们已经翻译了部分《新约》,并有译本出版与流传,但译本失传。[3]

13世纪,天主教开始传入中国。1305年(元大德九年)1月8日,天主教方济各会北京教区主教意大利人若望·孟高维诺(John de Mente Corvino)在寄给罗马教宗的信中提到,他已将《新约》和《圣咏集》译为鞑靼文,但未见流传。他的手稿已经丢失,因此我们难以断定其文字。一些学者认为,这里提到的鞑靼文是蒙古文[4],另一些学者认为是汉文[5],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无法判断鞑靼文是蒙古文或其他文字[6]

明末著名天主教徒徐光启曾提出将《圣经》译为汉文的计划,但没有被接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