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844—19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客观条件

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这就是德国两位青年革命家、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的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昭然出世,应运诞生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迄今众说纷纭。我认为可以用二十二个字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或者可以用更简明的五个字表述为人的解放学。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探求如何使自己减少、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压迫和束缚,求得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只有到19世纪中叶欧洲初现现代化工业社会之时,人们才可能对人的解放问题形成较为坚实而系统的科学,这就是被后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学。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深刻地阐明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洞察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矛盾、预见了未来世界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伟大革命和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创新硕果,而且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所以学习国际共运史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起。凡是共产党的干部和一切愿意投身人类解放事业的有识志士,都需要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形成需要十分完备的社会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五个要点,即到19世纪40年代时西欧已有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资产主义矛盾的新凸显、工人运动的新叠起和思想理论的新成果。下面就从这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科学上三大新发现惊人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是促进技术新发明和社会生产力新发展的先导和杠杆。恩格斯指出:“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科学形式,只是在18世纪才有。”[1]18世纪确有一系列科学新发现。我认为其中有三大发现、三门新科学最为显要。这就是确立了科学的天文学、力学和电学。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应运而生有最密切的联系。151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虽然只是科学假设,但已开始改变人们对宇宙的看法。后来经过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论证,到1687年英国科学巨人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以万有引力定律说明行星运行轨迹,到1713年该书第2版时,牛顿特别声明“我不制造假说”,他进一步用实证方法论证了天体运行规律,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促进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宇宙。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还为18世纪科学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738年瑞士科学家贝努利出版《流体力学或对流体的力的考察》,1743年法国达兰贝尔出版《力学原理》,至此,科学力学已经创立。1729年英国格雷开始电的传导性试验,提出静电新概念。1733年法国杜菲发现玻璃和树脂产生的电。1750年美国富兰克林提出电的单流体说,1752年他试验成功用风筝来吸取天电。18世纪力学和电学的创立促进了19世纪蒸汽化和电气化两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到19世纪30—50年代,科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又有了三大更新的发现。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先后对植物体和动物体做了细致的观察,发现了细胞是一切生物体构造和机能的共同基础,建立了细胞学说,进而使比较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病理学等都得到了稳固的坚实基础。19世纪40年代德国医生迈尔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论证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物质从一种运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运动状态时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同时又从质的方面指出了物质不同运动形式(例如,机械运动、热、光、电、磁、化学运动等)都可以互相转化。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完成了进化论。他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环球航行,考察了各种动植物,论证了生物物种不是永远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得出了“物种易变以及相近物种发生于一个共同来源”的结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化论这三大科学新发现不仅直接或者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唯心论、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观点,有力证明了物质世界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而且是互相联系、不断发展的,这样就有可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正为恩格斯所说“三大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2]

二、技术上三大新发明震世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纱机三大发明震撼了世界。

1640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历了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三个发展阶段。到18世纪中叶以后,生产上的一系列发明,使西欧一些国家进入机器生产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1765年,英国机修工瓦特发明冷凝器蒸汽机。随后他又精益求精,不断改进。1767年,英国郎卡郡的织工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发明了一种能装18个锭子的手摇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于1785年被应用于工业生产,用以带动新型走锭纺纱机,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化新纪元。随后又有网布机、花边机、络丝机、纺麻机出现;还有蒸汽锤、铆搂机、冲孔机、切板机等出现,进而把蒸汽机用于采矿业和冶金业。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造成第一艘蒸汽轮船。1825年,英国机修工史蒂文森造成了第一台机车,在他的指导下,1830年第一条铁路通车(从英国西部港口利物浦到中部工业中心曼彻斯特)。这样,从轻工业、重工业到交通运输业,都用机器生产逐步代替了手工生产,推广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831年,英国学徒工出身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并且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把电从实验室中释放出来。原来的蒸汽机是利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则进而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这就更进一步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上述许多生产发明中,自动纺纱机、蒸汽机和电力可以说是最重大的发明。这三大发明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大发明引起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无产阶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几千年来孤寂的个体生产跃进到了社会化大厂房机器轰鸣的时代,使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真正开始形成一体,从而扩大了人们的社会联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摆脱了自古以来小生产者的狭隘观点,使人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解释。正如马克思所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3]可以说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科技基础和物质基础。

三、资本主义的三大矛盾凸显

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西欧一些国家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三个阶段,到19世纪初已经确立。这使得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逐步暴露。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上。最早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之后又在1836年、1847年发生两次,几乎每隔十年就发生一次。而英国早在1810年就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又在1815年、1819年发生两次危机。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加剧了以下三大矛盾。

首先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资本家无限制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不惜采取延长工作日达16—18小时、加强工人劳动强度、尽量压低工资,还用罚款、开除等办法,造成广大工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畸形残废者增多,平均寿命缩短,死亡率显著提高,甚至连妻子儿女也要当女工、童工,备受压榨。由于采用机器和爆发经济危机,更使大批工人失业,流落街头,走投无路。无产阶级的愤懑情绪像锅炉内的蒸汽一样在急剧地膨胀,表现为一浪高过一浪的工人运动。

其次是资本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掠夺超额利润,对亚、非、美三大洲人民进行了疯狂的侵略。殖民者的残酷压榨,迫使殖民地人民不断地掀起反抗斗争。例如,1763年的印度反英起义,1775年的北美独立战争,1779年开始了非洲人民反荷、英等殖民者的持续一百年之久的“卡弗尔”战争,1790年的海地革命及其引起的拉丁美洲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1825—1830年的爪哇人民起义,1840年中国的鸦片战争,等等。总之,亚、非、美人民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

最后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激化。早在17世纪50—70年代,英国和荷兰为争夺世界霸权发生过三次战争(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英、法为争夺世界霸权发生了四次战争(1688—1697年;1700—1713年;1740—1748年;1756—1763年),结果英国获胜,成为“日不落”帝国,号称“世界工厂”。在19世纪上半叶,英、法、俄、奥、普等国还为争夺欧洲霸权发生了多次冲突和战争。

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如何分析并且解决资本主义的这些矛盾?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于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应运诞生。

四、工人运动的三大浪潮叠起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西欧的工人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工人尚未认识自己劳累、贫困和失业的根源,因此采取破坏机器、烧毁厂房的方式进行抗争;第二阶段,工人认识到不是机器坑害了他们,而是自己的厂主压榨他们,厂主是使自己受苦受难的祸首,因此就由破坏机器提高到开展自发的经济罢工,要求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第三阶段,由自发、分散的经济斗争发展到自觉有组织的政治斗争,甚至进行武装起义,要求夺取政权,要求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最典型的就是法、英、德三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浪潮叠起。

首先是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里昂是法国第二大城市,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丝织业中心,当时约有10万工人。1831年11月21日有两千多名丝织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因遭到军警射击而被迫转为武装起义。除丝织工人外还有衣匠、鞋匠、瓦匠、木匠、锁匠等都参加起义。这是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工人起义。工人们拿起长矛、砍刀,夺取步枪,构筑街垒,挖掘战壕,高举绣着“工作没法活命,毋宁战斗到死!”这一响亮口号的大旗,奋起战斗。经过三天激战,争取部分军队转向起义者,终于占领了市政厅,俘虏了反动军政首脑,解放了全市。11月23日里昂工人委员会发布宣言宣布:“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任何东西也遮不住它的光彩。”工人委员会本来已着手准备选举自己的市政长官,建立普选的代表大会并组织新的国民自卫军,可是12月1日开来了配备有50门大炮的2万政府军,讨伐三天,最终把起义镇压下去了!工人们当了11天城市的主人,这是历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到1834年2月12日里昂工人为反抗厂主再次降低计件工资而决定举行总罢工,反动当局逮捕并审讯6个罢工领袖,工人们为营救他们并保卫集会结社权利,被迫于4月9日至12日同反动军队激战了四天,终因寡不敌众,最后一批起义者被赶到科尔德利教堂里去,全部壮烈牺牲。第二次起义虽然也遭到镇压,但是它比第一次起义带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质。它在自己的旗帜上已经写上“不共和毋宁死”的战斗口号,在宣言中明确表示:“我们是主张共和政体者,……国家的命运决定于斗争的结局。我们必须在奴役和自由之间作出选择。自由万岁!暴君该死!”工人们要起来掌握国家的命运,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其次是英国的宪章运动。从1836年一直持续到1848年,工人们提出了争取政治权利的人民宪章,包括实行21岁以上男子普选权、秘密的不记名投票、各选区一律平等、取消候选人财产资格的限制、议会每年改选、议员支薪六项要求。工人们奋起开展宪章运动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所谓民主政治应该是劳动人民取得政权。宪章运动在1839年、1842年、1848年出现了三次高潮,发起了三次请愿。这三次分别有125万、331万多、500多万工人签名,向议会递交人民宪章。第二次请愿不仅提出了政治要求,还提出包括缩短工作日、改善车间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等经济要求;第三次请愿进而号召奋起“向暴君手里夺取自由”,“决不再作驯服的奴隶”。三次高潮时期,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如暴风骤雨,惊天动地,有的地方还发展为武装起义。例如,1839年11月威尔士矿工曾猛攻纽波特城,1842年在布莱克本等地区发生了巷战,1848年在伦敦和格拉斯哥进行了暴动。资产阶级议会不仅三次否决了接受人民宪章,而且政府还出动军警镇压群众,逮捕和审判宪章派领袖,同时大规模利用密探钻进工人运动队伍从中破坏。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作为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而载入史册;在工人群众威力的逼迫下,资产阶级议会还是不得不颁布了“1842年矿井法令”“1844年工厂法令”和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令”。凶残而狡黠的英国资产阶级从宪章运动以后“就甘愿以不断向工人让步为代价来换取比较长期的休战”[4]。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不仅限于迫使资产阶级让步、妥协,而且如后来列宁所说:“它在很多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准备,是马克思主义的‘前奏’。”[5]

最后是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当时属于德国(现在属于波兰)的西里西亚地区是全德纺织业的中心,约有3.6万名织工,工人们除了备受包买商的盘剥外,还要向地主缴纳织布权利税。瘦骨嶙峋的织工在起义前的一次饥荒中就饿死了6千人。1844年工人们要求增加工资,资方不但拒绝反而开除工人代表。工人们把满腔怒火倾吐在《血腥的屠杀》这首流行歌曲中,歌中控诉资本家像吸血鬼采取克扣工资、解雇等手段“肆无忌惮地压榨”,“榨尽穷人血汗”,“剥掉穷人最后一件衬衫”。马克思赞扬这支发出工人肺腑心声的歌“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在这支歌中根本没有提到家庭、工厂、地区,相反地,无产阶级在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6]。这首歌曲当时挨户传唱,并且激发了工人们的斗争情绪。有人甚至把它贴在厂房上,对着老板的窗子唱。资本家恼羞成怒,竟于6月4日把一个唱这支悲歌和战歌的工人抓起来毒打。工人们要求释放被抓工人,遭到拒绝,于是愤怒的人群奋起袭击厂房和仓库,第二天起义蔓延到附近整个地区。女工们也参加了战斗,有的甚至抱着婴儿参战。3千多起义者不仅捣毁企业,而且烧毁账簿和财产契据,不只痛打工商业资本家,同时还冲击银行家。3千多起义者英勇顽强而有计划地以简陋的武器迫使军警狼狈逃窜。直到6月6日反动派调来了包括骑兵和炮兵的大批队伍,才把起义镇压下去。马克思指出:“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7]西里西亚起义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自觉性的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上升到了新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产阶级的觉悟性、斗争性和组织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它已经由要求经济上改善生活进而要求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已经由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武装斗争;已经由建立工会、互助会等群众组织前进到建立革命的政治组织。法国于1835年由布朗基(1805—1881)建立了秘密的“家族社”,1836年更名为“四季社”,在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社员,准备武装起义,推翻金融贵族的统治并建立共和国。德国政治流亡者于1834年在巴黎建立了秘密的流亡者同盟,1836年改组为“正义者同盟”,主要成员是手工业工人,这是德国工人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它和法国的“四季社”有密切联系。英国于1840年7月建立了“全国宪章协会”,到1841年年底它已拥有282个分会,会员曾达到5万人,会员每10人为一组,每组有一个组长,每年召开代表大会一次,选出全国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执委会由7人组成。恩格斯认为,宪章派“组成一个独立的政党”,“这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8]

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当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争夺政权的斗争尚未完结的时候,新兴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为争夺统治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9]。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正开始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转变。工人运动将怎样发展?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它的前途与目标是什么?工人们和社会上的许多人士几乎天天都在思考和议论这些问题,历史的发展迫切要求先进人士对此给予科学的解答。可以说,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浪潮叠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阶级基础、人文基础和组织基础。

五、思想理论三大成果凝聚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矛盾的暴露与发展,不少思想家开始探索这些矛盾,力图分析、研究、解决这些矛盾,这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学说,其中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是三大学说,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等国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三大学说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三大来源。

德国人有爱好抽象理论思维的传统,“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10]。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中叶由康德创始,经费希特、谢林,最后到黑格尔、费尔巴哈达到顶峰。德国古典哲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意志的理论表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第一次系统地表述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都是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且企图揭示这些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构建了辩证法的体系,精辟说明了辩证法关于质量转化、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规律,这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但是,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存在一种“绝对精神”,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和发展动力。他的方法和体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经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起来造了黑格尔唯心论哲学的反,他肯定了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他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解释是唯物主义的,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是他的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以产生于英国,是因为英国资本主义最早发展,又最发达。它发端于15世纪初期,即原始积累时期;兴盛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即产业革命完成时期。这四百多年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它具有二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科学性,又有庸俗性。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11],大致可分三段:创始阶段以配第为代表,发展阶段以斯密为代表,完成阶段以李嘉图为代表。威廉·配第(1623—1687)于1662年出版《赋税论》,亚当·斯密(1723—1790)于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通称《国富论》,1902年严复译为《原富》,大卫·李嘉图(1772—1823)于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三本书是这三个人的代表作。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成就是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初步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们明确划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论述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而且把一切劳动都归结为劳动时间。他们在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时,从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出发,指明了工人的劳动是资本家的利润和地主地租的源泉,初步了解到一部分产品的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成果;但是他们又认为利润和地租是资本和土地的某种自然的报酬,承认社会上存在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阶级,承认工资与利润、地租是对立的。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作为反对资本主义、追求建立一种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新社会制度的思潮出现的。它起源于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奠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这三百多年中,英、意、德、法等国出现了几十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几十本关于乌托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著作。乌托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一)资本原始积累初期(16—17世纪)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英国的托·莫尔(1478—1535)的《乌托邦》(1516年出版)和意大利的托·康帕内拉(1568—1639)的《太阳城》(1602年出版)。这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采取文学描绘的形式,描写海外有一个仙岛,那里没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各种弊病,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过着如何平等、幸福的生活。《乌托邦》是第一部具有重大深远影响的名著,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史的新时期。“乌托邦”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杰出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首创的音译和意译巧妙结合的译名,意思是子虚乌有、无所寄托的地方。“羊吃人”,即莫尔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罪恶时提出的形象说法。康帕内拉也揭露了“游手好闲的富人”是“社会财富的掠夺者”。在他虚构的理想社会“太阳城”里,人人参与劳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每天只需劳动四小时,其余时间用来学习和研究,公社中友睦和谐共处。他们主张消灭私有制,实现财产公有制,有计划地组织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分配平等,人们过着集体生活。这时德国还涌现一位乌托邦共产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托·闵采尔(1489—1525),他是农民战争领袖,第一次提出要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旧政权才能实现公有制的“千年天国”。尽管农民战争失败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二)手工工场时期(18世纪)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法国摩莱里(1700—1780)的《自然法典》(1775年出版)和马布利(1709—1785)的《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1776年出版)等。这时的乌托邦社会主义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已开始摆脱虚构的幻想,更面向现实一些。作者用法律条文形式来表述他们理想的社会制度。例如,摩莱里主张以一千人组织一个公社,各个公社自给自足,财产公有,把工业集中在公社作坊中生产,这说明当时手工作坊已代替家庭手工业;用严格的法律取缔奢侈,防止暴政,惩罚犯罪,加强治理。在公社里人人劳动,人人读书,人人享受公费医疗,各家家长轮流担任社会公职。

这时法国还出现一位乌托邦共产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革·巴贝夫(1760—1797),他抨击资本主义是新的“奴隶制度”,主张通过人民武装起义推翻旧制度,由革命者组成的中央政府和国民公会来治理国家,实现“革命专政”,经过过渡阶段,建立财产公有的“平等共和国”。他因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三)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初)

代表人物是三大乌托邦家,即法国的克·圣西门(1760—1825)、弗·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欧文(1771—1858)。他们是主张改变资本主义、幻想未来模范社会的“第一批社会主义者”,是“社会主义的鼻祖”。他们不限于过去那样的文学描绘和法律规定,进而采取理论论证的形式,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是它的最高成就。工业革命后形成采用机器生产和雇用劳动的近代工厂制度。他们尖锐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雇用制的剥削和商业的欺诈,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圣西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不过是“复活的奴隶制”,工厂是“温和的苦役场所”,商业是撒谎和欺骗的场所,他把1825年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称为“多血症的危机”;欧文认定“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新机器首先产生的效果就是增加个人的财富”,而却带来了“与日俱增的、显然无止境的劳动阶级的贫困与痛苦”,他们幻想消灭阶级和国家,实现妇女解放。他们提出人人参加生产劳动,有计划组织社会化的大生产,按才能或者按需要分配社会产品。他们设计了未来人们劳动、学习、生活、饮食、居住、享受等尽善尽美的种种方案。欧文更彻底,主张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超出以前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之处还在于他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释为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使大家的共同财产为大家的共同福利服务。他还远渡大西洋,于1824—182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取名“新和谐公社”,吸收一千多人,集体劳动,经营农业和工业。1839—1844年他又在英国汉普郡继续创办“新和谐公社”,工农业生产连年显著增长,社员们公共享有自己的产品,生活美满幸福。恩格斯后来指出:“欧文不仅宣传了‘明确的共产主义’,而且还在汉普郡的‘和谐大厦’这一移民区实行了为期五年(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共产主义,那里的共产主义就其明确性来说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我自己就认识几个以前参加了这种共产主义典型试验的人。”[12]19世纪30年代还有一位乌托邦共产主义者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这就是法国的路·布朗基(1805—1881)。他谴责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金钱王朝”“金钱皇帝”的统治,资本家是“大黄蜂”似的吸血鬼。他主张建立革命家的秘密组织发动人民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暴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革命专政,军队是坚持革命专政的保证,对大工商业进行监督,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进而建立“平等共和国”,实现“共产社会”。他一生坚持革命斗争,多次被捕入狱,坐牢长达37年之久。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称赞布朗基是“捍卫被压迫阶级利益的先进政治战士和作家”[13],“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真正领袖”[14],是一位“政治革命家”“实干家”[15]

上述乌托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共产主义两股社会思潮在西欧多国自16世纪以来既交叉发展又平行发展。两者都主张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区别在于乌托邦社会主义旨在通过和平改良、逐步渐进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乌托邦共产主义则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家政权,建立革命政权,实现革命专政,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实现共产主义。以往学术界都只讲乌托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其实我认为从闵采尔到巴贝夫、布朗基的乌托邦共产主义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来源。

从以上的简要概述,可知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德等国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都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三个主要来源。也可以说,这三大来源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包括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五个方面。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些客观条件形成的科技基础、物质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组织基础、人文基础、文化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都具备了。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阶级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于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昭然出世,应运诞生。

这些客观条件是国际性的,不单是某一国的,主要是英、法、德三国。英国的经济条件最成熟,法国的政治条件最充分,德国的理论条件最完满。马克思说:“应该承认,德国无产阶级是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正如同英国无产阶级是它的经济学家,法国无产阶级是它的政治家一样。”[16]恩格斯说:“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共产主义——引者注)的产生,一方面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同样也必须有英国和法国的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因而,从这方面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17]所以应该确切地说:西欧尤其是英、法、德三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诞生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