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接到电报,毛泽东眼睛都气红了:“我们的战士也是人生爹妈养的血肉之躯!炸弹落下来照样血肉横飞尸骨无存!我们一出就是几十万部队,他却几百个飞行员都不肯出。说好的话又不算数,这不是釜底抽薪吗?你不出我也不出!叫彭德怀回来!”
毛泽东当着朱德、任弼时的面大拍桌子,茶杯都跳了起来。
老成持重的朱德、任弼时一时也沉默了,他们同样气愤。过了片刻,朱德说道:“主席,慎重行事啊,急躁不得呀!”
任弼时强忍高血压带来的剧烈头痛也劝慰道:“是啊,斯大林不守信义,虽是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的呀,唉!”
在共产国际工作多年,对斯大林领教多多的任弼时长叹一声。
毛泽东望着中南海碧绿的湖水,良久说道:“百年积弱呀,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争气,要争气,要争气!以后一定要好好想个法子,把我们的实力一下子就抓上去,越快越好,再也不用仰人鼻息!”
13日一早,彭德怀、高岗飞回北京,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此时美英空军正在朝鲜北部狂轰滥炸,地面部队则观察动静,准备一部向平壤进攻,一部由元山向鸭绿江推进,朝鲜的覆亡已是旦夕之事。
狂怒过后的毛泽东已平静下来:“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大会热烈讨论,终于达成决议:“即使苏联暂缓出动空军,我们中国人也要克服千难万险,出兵援朝!”
开完会,彭、高又飞回东北,准备17日出兵。
在莫斯科一夜未睡,焦急等待回电的周恩来终于等到了毛泽东的答复: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斯大林得知消息,混浊的眼睛顿时湿润了,两颗泪珠顺着他的鼻梁悄悄流了下来。他喃喃说了一句:“中国同志好啊!”
斯大林这次是彻底震惊了,太意外了。中国人竟真的要用那么原始的武器独自去对付美国人!
“他们是些真正的共产党人,不是土地改革者,不是人造黄油共产党人,那个毛泽东是个马列主义者!”
斯大林又流下了两滴眼泪。
眼泪流过了,钱还是要的。中国出兵援朝是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打的一场前哨战,以后牺牲的十几万战士,消耗的巨大军费,贫穷的中国全部独自承担,所有的民族牺牲和对朝鲜的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没让朝鲜出一分钱。而中国去打仗,苏联却贷款让中国买军火。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为此总共欠下了三十亿人民币军火款。以后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咬着牙全部还清。
斯大林除同意卖军火外,还答应提供十六个团的空军两个月至三个月后参战。
周恩来迅速在两三天内与苏联谈妥了庞杂的军援项目,连物资的运输、接管和集中的办法和手续都商定妥当,其效率让人叹为观止。深受刺激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此下决心建立自己门类齐全的国防工业。周恩来趁朝鲜战争的机会,让类似原始手工作坊的中国兵器工业,从仿制苏造武器入手,利用苏联的援助,一手建立起了新中国强大的兵器工业基础,为今天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是中国兵器工业公认的奠基人。
就在周恩来谈判完毕要起程回国时,斯大林又变脸了!那十六个团的空军两三个月后也不能进朝鲜,只能在鸭绿江边掩护中国领空。
这下,永远都是那么温文尔雅的周恩来也愤怒了,他语调平静却言辞尖刻地告诉苏联人:“我们中国人也可以不管别人的事,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刚决定的事,怎么又推翻了呢?不行,不管你们怎么样,我们中国已经决定了,是一定要出兵的!”
斯大林只当没听见,他算定了纯朴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出兵不可。站在他身边的莫洛托夫涨红了脸,连这位老资格的外交家都感到不好意思了。周恩来拂袖而去,他根本就不想再谈下去了,16日,周恩来将武器装备的项目落实好飞回北京。
由于斯大林第二次变卦,准备17日出兵的彭德怀也只好带着一肚子火气再回到北京,如此一拖再拖,是会影响部队士气的。
18日,风尘仆仆的周恩来满脸疲惫地参加了又一次政治局会议,汇报了赴苏谈判经过。
满怀国际主义精神、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充满了正义感的中国共产党的开国领袖们一致举手,不管斯大林出不出空军,我们中国人自己去救朝鲜同志!出兵时间就定在第二天,1950年10月19日!
志愿军入朝前朝鲜战争形势图
许多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金日成促膝长谈。当时中国与抗美援朝时的盟友苏联反目为仇,苏军刚在珍宝岛被中国军队惨败,中苏大战已是一触即发,但伟人们评论这段历史时仍然十分客观。
毛泽东: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定不了……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摇,斯大林也就泄了气,说算了吧!后头不是总理去了吗?是带了不出兵的意见去的吧?
周恩来:两种意见,要他选择。我们出兵就要他的空军支持我们。
毛泽东:我们只要他们空军帮忙,但他们不干。
周恩来:开始的时候,莫洛托夫赞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给他打电话说,不能用空军支持,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
毛泽东:最后才决定了,国内去了电报,不管苏联出不出空军,我们去。我看也还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呀!
这份朴素的历史记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气魄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决心,却也是出兵朝鲜艰难决策的最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