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里到外说健康:昭光大众健康直通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顺时不生病

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表明气候、物候、人体生理的变化规律,用以指导农事生产和养生保健,至今仍有重要使用意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就之一。

秋季六个节气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表示气候由热转凉而进入“阳消阴长”过渡期,位置也从处于太阳黄经的135度逐渐转至225度,气温也由“立秋”时秋高气爽转至“霜降”时最低气温0摄氏度左右的“露凝结为霜而下降”。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秋季及初冬,气候特点是:光照减少,日短夜长,仅9月份,光照就减少75分钟;气温下降,温差增大,北京地区日夜温差达11摄氏度~15摄氏度;空气干燥,湿度偏低,湿度仅30%左右。自然的变化使人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万物凋零,秋风肃杀,让人徒生悲凉、抑郁之感;气温下降,四肢尤其是远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血压升高,血黏度增高,代谢增高,心脏耗氧增多,易促发心脑血管疾病;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细小支气管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增多;同时腹部及背部受寒也诱使胃炎、溃疡发作。总之,人体机能发生全面相应变化: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黏度增高,代谢加快,产能增多。机体需要补充更多食物和能量,以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在动物界,动物储存食物,进食增多,体毛变细变密,长秋膘,都是为了过冬做准备。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告诉人们,一叶知秋,要早做准备,及早“养阴”。

提高耐寒力

同样的寒冷天气,人体的反应大不一样。有人严冬游泳,精神振奋,面色红润,有人稍一吹风,感冒肺炎。爱斯基摩人在皑皑白雪中,以冰块筑屋,其乐融融,而前几年一次寒流袭击南亚印巴等国,气温降至零上5摄氏度时,竟有许多人被冻死。其原因是人体的耐寒力不同。

耐寒力分“冷适应”与“冷习服”。前者约2~4周时间,后者需要几代人。“春捂秋冻”即是聪明的古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冷适应。俗话说“若要身体好,三分饥和寒”。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并提倡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在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时,不忙添衣,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从现代医学讲,就是通过“冷适应”使机体从大脑皮层到交感、副交感神经、代谢内分泌系统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运行,不仅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且免疫力增强,代谢力增强。具体来说,冷空气使鼻、咽、口腔黏膜毛细血管收缩,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细菌病毒,但冷适应后,这种应激反应减弱并不明显。一旦真正感到寒冷,也可用热水泡手、脚、面部,吃热汤面,使鼻咽部毛细血管扩张,血循环改善来保护。保持口腔清洁是防止秋冬呼吸道感染的一大关键。

研究表明,白天很少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因为进食饮水及每天1500毫升的唾液使咽部细菌无法繁殖,但夜间8小时睡眠正好是细菌繁殖的大好时机,所以睡前彻底清洁口腔,给残留细菌一次“打击”,在此后6小时内细菌不会繁殖。6小时后,人又清醒了。对儿童的研究表明,简简单单的睡前彻底刷牙可使儿童咽炎、扁桃腺炎减少70%~80%之多,在广东及海南,心血管病防治区儿童风湿热、风心病一级预防研究中,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归根结底,不论秋补冬补,最关键的是心补。多晒太阳,多在户外活动,有阳光的抚慰,有自然的熏陶,会心胸开阔,志存高远。有了阳光的心态,就有阳光的表情,阳光的世界和阳光的未来。

仲夏的保健

仲夏的保健也很重要,正常人体有完善的调节机能,天热时,通过出汗蒸发散热,又通过心跳加快,皮肤血管扩张时体表血液循环加快,辐射散热增多,因此,不论外界温度怎样变化,人体体温是恒定的。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植物神经功能、心脏功能、肌肉张力、毛细血管及汗腺功能的调节减慢,在外界温度变化过大过快时,体温随之升高,很容易发生中暑。在高温伴高湿情况下即天气闷热时候,由于空气湿度大,汗液的蒸发散热作用受限,体温升高更快,不仅人体感觉胸闷不适而且更容易中暑。预防这种中暑主要在于减少外出,减少体力活动和调控好室内的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