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一直以来,人们对陈香梅身份的定义都是争论不一的。
有人说,她是中国人的女儿;有人说,她是美国人的媳妇;有人说,她是美国政府的政客;又有人说,她是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
多重身份的叠加下,陈香梅自然而然地成了世界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物。历史在她身上发生,不同国家的政治立场由她传递交换,经历的复杂造就了身份的繁复,想要硬生生地将她的身份一一拆开,显然无法做到。多年的争论并没有什么定论,与其为陈香梅的身份争辩得面红耳赤,不如给这些身份迥异的头衔做一个融合。于是,“游走于东西方之间的魅力女性”成了最令各方满意的称谓。
翻开陈香梅的语录,许多精辟的言论都将她经历过东西方文化上的融会贯通后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爱情的定义,陈香梅和同个时代的人两极分化得十分厉害,有人习惯于用古人的典籍进行描述,有人则喜欢用全盘西化的诗歌作为铺垫。但陈香梅却巧妙地中和了二者,她既认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诗句阐述得精妙透彻,也认为摩登诗人的“沉醉”一词用得恰到好处。
她不会偏激地将东方文化打入冷宫,也不会盲目地推崇西方文明,在她看来,这两种文明都源自人类的本性,自然会有很多重叠的部分,而彼此之间的优缺点也是可以互补的。
正如她对孔子理论所提倡的辩证观点就充分体现了她善于思考的能力和她利用东西方文化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孔子关于入世的观点和态度是陈香梅十分赞许的,她认为这一点与西方基督教中耶稣提倡的教义是一样的,都是十分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但她又不盲目崇拜孔子,因为她觉得孔子有些言论也存在遗漏和不足。
比如,孔子在自己的书中曾提到“男子远庖厨”的理念,这一点虽然多年来被中国的士大夫奉为真理,但陈香梅却认为这和现代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是相互矛盾的。工作没有贵贱,庖厨一类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女人才能完成。当女人生病或是外出的时候,男人若有空闲时间也应该下厨做饭给家中老小食用,而不是听从孔圣人的话语在一旁闲坐,等候妻子回来再重新烧火做饭。
在山东曲阜的孔庙参观时,陈香梅对随行的人说了许多关于孔子本人及其言论的个人见解,这些东西方文化精髓碰撞后的思想精华虽然与平日里人们一贯的论调有些不同,但新颖的说法和解读同样让在场的人为之叹服。
历史的形成总会有深层的原因,一个人物的出现也必然有其内在的缘由。作为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的后代,陈香梅似乎从出生起就注定会拥有非凡的成就。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优秀的沟通能力和从母亲那里获得的语言天赋让陈香梅成为同个时代里为数不多的能在国外游刃有余生活的人,后来与陈纳德的结合更让她拥有了与西方人对话的环境和条件。
在中美问题上,基辛格因为那次华丽的中国之行而蜚声全球,与他相比,陈香梅的名气虽然不足以用“强盛”来形容,但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心里,这个洞悉中美两国人民内心需求和心理状态的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美民间大使的第一人。
她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中美两国政坛,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热爱,让原本冰封的中美关系在民间交往中渐渐融化,更让彼此误解的人民拨开了心里的迷雾。
她坐在前排看着美国历史从眼前变换,又站在大洋彼岸用热切的目光关注日新月异的祖国。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留给陈香梅的舞台,更不会忘记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因为——
历史造就了陈香梅,而陈香梅更造就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