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村民们对于姚曼筠所说的缆车计划引申出来的农家乐理念无比热络,趁热打铁,他们赶着就和姚曼筠连夜商讨出了一个完整的方案:
缆车从山脚下的村口直通到石羊村靠后的山腰上,走不到一公里的路就能直通石羊村。
不过这样一来,就和原本的村口恰恰相反。
从前作为整个村子最人迹罕至的村尾,毛子家和许天所居住的支教扶贫人员办公室及宿舍区域就成了游客最先到访的地方,到时只会比从前更加热闹。
等到今年年底,缆车差不多就可以通车了,到那时,孩子们上下山的时间只需要花十五分钟就可以从山腰到达山脚,根本不用再那样兜兜转转走上将近两个小时来弥补这个时间上的巨大消耗,到那时,村子里的支教点要么合并,要么转移,总之可以省下许多的人力物力。
而如果考虑农家乐或者说风景游览设施,那么前往山上的游客则需要一个预约登记的过程,但这需要先把土地和各种用地重新规划一下,空出给游客居住的空间。
石羊村的村民们已经一致同意要搞这个农家乐计划,虽然要动房子他们不舍得,但是总比要离开石羊村、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要好得多。
没过多久,缆车调试好,正式通行。
姚曼筠没有让施工队的工人们离场,而是让他们在这里留下,安排在几家愿意腾出自家房屋的农户家里睡下了。
“后续还有一些施工的部分,我会先斩后奏通知姚董事长,如果他不给你们结算,我会亲自支付你们的工资。”姚曼筠拍着胸脯下了保证。
自从上次的风波之后,姚建成再也没敢停她的零用钱,甚至还比从前多了一倍,就怕吴敏芝跟自己闹离婚,也怕女儿真的恨透了自己——他想要的不过就是姚曼筠和许天分手,既然金钱解决不了这两人的爱情,他也就放弃了用没钱来磨练女儿的心志这种骚到不行的操作——因此,姚曼筠的财大气粗更甚从前。
石羊村史无前例的沸腾,十里八乡热闹到了一种近白热化的阶段。
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尤其是川羊村的孩子们纷纷跑来玩了好些天,对于这个石羊村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赶到既新奇又有趣。
“许老师,你画的那个图,简直是改变了石羊村的未来。”大牛坐缆车上来,一路惊叹着,忍不住对着许天大喊牛批,破音的那种。
谁能想得到,当初许天和宋哲两个人只身来此,竟然会给这个村子带来这么惊天的变化。
很快,在施工队的努力之下,村民们齐心协力之下,石羊村的居住环境比从前规整了许多,土地重新规划过,房屋重新刷新过,又留出了一侧的半数空置房屋作为将来的民宿之用。
不仅如此,从山路走到从前村尾的毛子家,原本是一段有些荒芜的山路,他们特意运输了一批的小树苗过来,栽种在了山路上,绿化植栽乍一看没有太大实用性,可是将来等树苗长大,就会成为山路两端最亮丽的风景,尤其是和许天种的那片田地接壤,将来改做花圃,会更加美不胜收。
就这样,施工的队伍格外顺利,到了七月份的时候,石羊村的所有工程经过验收,终于彻底完结。
但是,同样的,许天他们也终于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了。
送别那天,许天、姚曼筠、宋哲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离开了。
原本要带走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他们添置的一些打印机、洗衣机等生活、教学办公用品,尽管是自掏腰包贴了钱的,但是全都留在了石羊村里,只不过村民们送的吃的玩的等小纪念品实在太多,因此终究还是装了个满满当当。
村长老赵带头给他们送别。
村长、许天、姚曼筠和宋哲坐在同一部缆车车厢里,四人坐着缆车,从山腰往山脚下去的路上,隔着透明的车窗,能够看得见不少村民都在抹眼泪。
“许老师,当初那些东西可都是你们自个儿花钱买的,什么投影仪、什么打印机,真的不带走了吗?”老赵看了看神情依旧平静的许天,忍不住开口问道。
“虽然有些旧了,但是才半年的东西,不影响大家使用,以后有了缆车,买东西送过来会比现在方便很多,到时候要置换新的也方便。”许天背着双肩包,朝赵老村长笑笑,“虽然以后山下会有新的支教点,但是咱们自己村里有个打印机,孩子们看书、做考卷、打印复习资料也方便。具体怎么用,我教了毛子和大牛,就算以后他们不会,我也隔空可以教他们,现在这年代,一个电话能搞定很多事情。”
许天说得平淡,但是老赵明白,这都是他的谦逊推辞。
老村长几乎有些热泪盈眶。他始终记得,许天和宋哲第一天出现在这个村子里的光景:
两个青年人,长途跋涉、风尘仆仆,满怀热情和理想,来到这石羊村,被泼了个满盆的冷水。
破旧的房屋没有打破他们的热情和梦想,哪怕是孩子们的顽皮、大人们的冷漠,也依旧让他们砥砺前行,在这个环境里坚持了下来。
那时候,谁曾想,这个叫做许天的年轻人,可以有这样大的感染力,他带动着这个村子,走向了如此美好的明天。
那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靠的就是这个年轻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态度。
老赵在许天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美德。
“祖国的未来,果然是要靠你们年轻一辈撑起来的,许老师。从你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这个村子的支教工作会完美解决,但是现在,我说实话,我是真的舍不得你走。”
许天淡淡笑笑,“我也舍不得离开,但是,村子已经不像从前那么需要我了。因为,最好的条件已经供给给了村民们,大家从今往后,都会活在更好的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