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举隅
一 明确概念 消除误解
——孙中山巧对犬养毅
1897年,孙中山侨居日本时,与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相识。有一天,犬养毅问孙中山:“我真敬佩你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您,孙先生,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革命,把清政府推翻。”
“您最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您最喜欢什么?”
孙中山停了片刻,用英语回答:“Woman(女人)。”
犬养毅拍手叫道:“很好,再其次呢?”
“Book(书)。”
犬养毅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嚷道:“这是很老实的话,我认为您会说最喜欢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书的前面,这很有意思,您这样忍耐着对女人的爱而拼命看书,实在了不起。”
孙中山说:“不是这样!我想,千百年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属品,充其量做个贤内助。而我认为,她应该和母亲是同义语,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她真诚的爱献给丈夫的时候,她们的牺牲是那样的无私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可惜,我们好些人都不珍惜这种爱,践踏这种爱。”
犬养毅听后,自知误解了孙中山的意思,而且十分佩服他的敏锐机智。
[简析]
孙中山在与犬养毅的对话中,觉察到犬养毅对自己所使用的“Woman”这个概念的含义有误解。英文“Woman”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指女人、女性、妻子、情人、女仆等。孙中山严肃地指出,他是将“Woman”这个概念作为“母亲”的同义语使用的,这就明确了其内涵,消除了对方有意或无意的误解。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明确概念的内涵,是言语交际的第一要义。
二 限制一字 价值万金
——卓别林与影片《大独裁者》
1938年10月,幽默大师卓别林写了揭露希特勒的电影脚本《独裁者》。第二年春天,影片开拍时,派拉蒙电影公司说“理查德·哈克·戴维斯曾用《独裁者》写过一出闹剧。如果你一定要借用这个名字,必须付出25000美元的转让费,否则要诉诸法律。”卓别林灵机一动,当即在片名前加了一个“大”字,变为“大独裁者”,并且风趣地说:“你们写的是一般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对方哑口无言。事后,卓别林说:“我多用了一个大字,省下了25000元,可谓一字值万金。”
[简析]
卓别林在“独裁者”这个概念前边,增加了一个“大”字,从而使“独裁者”的外延缩小到“大独裁者”的外延,这在逻辑上是用限制的方法,使“独裁者”和“大独裁者”成为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谈不到“借用”名字了,从而也就无须付转让费。可见,对一个概念多加一个字限制的事虽小,却能使卓别林获得了节省25000元的经济效益,事出意外,却合乎逻辑。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我国先秦名家公孙龙子的著名论题“白马非马”具有种属关系的观点。“白马”在现实中属于“马”,而在概念上,“白马”又不是“马”,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二者为种属关系。“大独裁者”与“独裁者”的概念关系与“白马非马”一样,即“大独裁者非独裁者”,其理相同。否则,卓别林如何能以《大独裁者》与《独裁者》一字之差,而节省万金!这也表明逻辑上的限制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 一词两解 巧对难题
——刘墉妙解一年生、死多少人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登上北京正阳门,看见一群出殡的抬着棺材,又看见一群娶媳妇的抬着轿,从城下走过。乾隆指着这些人问足智多谋的东阁大学士刘墉(刘罗锅):“你说,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面对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刘墉说:“生一个,死十二个。”乾隆很不解,又问:“国家这么大,人这么多,怎么说生一个死十二个呢?”对答:“陛下您想,我们国家再大,生得再多,一年也就一个属相;一年死得再多,也离不开十二个属相呀!”乾隆说:“刘墉啊,刘墉!我算服了你了。”说着赐御酒三杯。
[简析]
乾隆给刘墉提的问题,当时是很难回答的。当然刘墉也可以说,这个问题容臣进行一下调查统计,然后再做回答,但那又怎能表现出他的机智呢?刘墉巧妙地改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他想到世上人虽多,但人的属相却只有十二个。于是他用了“一个”和“十二个”这两个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属相的数量词,一语双关,便把难题化解了。“生一个,死十二个”,听起来似乎指人,刘墉却改变了语境指属相。刘墉机智巧妙的释义,既回答了问题,又能自圆其说,可谓聪明之极。
逻辑上看,从人转移到属性似乎转移了话题,但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却能作出合乎事理的解释,看似非逻辑的幽默,实则与逻辑并无矛盾。逻辑要求的同一,也是相对的同一,当把思考的对象从一年中人的生死多少转到一年中生死人的属相是多少时,唯一也是最佳的答案就是“生一个,死十二个”,恰好能回答乾隆提出的难题,而且完全合乎事理,也合乎逻辑,否则,乾隆也不会说:“刘墉啊,刘墉!我算服了你了。”还赐御酒三杯。
四 划分两类 各得其一
——米芾巧赞宋徽宗
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许多大臣称赞说:“您的字真好,可称天下第一。”宋徽宗非常得意,一天问到大书法家米芾:“米爱卿,我的字怎么样?是否能说天下第一?”米芾的书法胜过宋徽宗,如何回答好呢?如果恭维皇帝第一,就会委屈了自己;如果夸耀自己,又会让皇帝扫兴。机智的米芾灵机一动,巧妙地答道:“臣以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臣民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心领神会,很佩服米芾的机敏和才智。
[简析]
米芾面对宋徽宗提出的问题,没有简单地回答“您的字”是否天下第一,而是把书法放到不同范围的人群中去思考。他把人按身份不同分为“皇帝”和“臣民”两类人,然后把宋徽宗和米芾的书法,分别放到这两个类中去评价。这样就避免了米芾与宋徽宗在书法上比高下的局面,既赞扬了皇帝,也没贬低自己。这种在思维过程中以“身份”为依据,把“人”这个大类分为“皇帝”和“臣民”两类的过程,逻辑上是对划分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