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限制不当
——为什么不能说“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① 一开门,出来一个男的小伙子。
[分析]
逻辑上所谓“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缩小其外延的逻辑方法。如对“人”增加一个“老”的属性,其外延则缩小为“老人”,也就是把一个属概念缩小到它的一个种概念。
“小伙子”本来是男的,在没有必要强调其男性特征时,如果再用“男的”来做限制,既没有增加其内涵,也没有缩小其外延,纯属多余。
② 经过反复实验,多次攻关,该产品质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分析]
“水平”只能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别,可以说“高水平”“低水平”,不能说“好水平”“坏水平”,属“限制不当”的错误。
③ 我父亲已去世一年,父亲在世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分析]
“父亲在世的十几年”作为一个活在世上的时间概念,不可能仅有“十几年”,也就是说“父亲在世”不可能是“十几年”这个概念的属性。因此,用“父亲在世”限制“十几年”是不恰当的,应改为“父亲在去世前的十几年中……”或删去“的十几年中”并改为“时”,才是恰当的。
④ 这些商品除了正常的渠道进货外,有不少是商店千方百计到外地自行采购来的。
[分析]
此句中的“渠道”前边用“正常”加以限制,使读者容易产生误解,会以为商店派人到外地自行采购商品属于“不正常渠道”。应将句中的“正常”改为“通常”,其他进货方式属于“不通常”,也就不会发生“不正常渠道”的误解了。
⑤ 有为青年都应当深刻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分析]
怎样地“投身”呢?不可能有“深刻”地“投身”。一个表示程度的概念和一个表示动作的概念,如果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没有关联,也就无法进行概念的限制。应将“深刻”改为“积极”,表明以什么样的态度“投身”。
⑥ 如果不解决拖欠工资的问题,就不能盲目地上新项目。
[分析]
“盲目”还是“不盲目”与拖欠不拖欠工资,有何必然联系?难道解决了拖欠工资问题,就可以“盲目地上新项目”吗?显然,这里用“盲目地”限制“上新项目”是不恰当的。去掉“盲目地”,表述上不是更简明、更恰当吗?
[说明]
“限制不当”是一种常犯的逻辑错误。限制不当就是对一个被限制概念,用了不恰当的限制词未能缩小其外延而造成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的限制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之间,对属概念增加内涵来缩小其外延的逻辑方法,因此,凡不符合此原则的“限制”都属限制不当。
逻辑上的限制与语法上的限制或修饰,有所不同。虽然限制一般表现为名词前加定语,或动词、形容词前加状语,但在语法上起限制作用的定语,在逻辑上却不一定是限制,如“方便快捷的电子商务”就不是逻辑上的限制,因为定语“方便快捷”并未缩小“电子商务”的外延;而逻辑上不用定语倒可以是个限制,如“水果”限制为“梨”,因为缩小了“水果”的外延。
限制法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的方法,如日常购物时买一款手机,售货员要问你要买什么牌子、哪一款、大小、薄厚、功能等,就是让你对“手机”这个概念进行一次次限制,直到最后你要的那一款手机。买蔬菜时说要买“西红柿”也是对“蔬菜”的限制,因为二者具有属种关系。
上面所举的几个病例都属限制不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 限制与被限制概念内涵重复(如例①“男的小伙子”)。
2. 限制与被限制概念内涵不合(如例②“最好水平”)。
3. 限制与被限制概念时间含混(如例③“父亲在世的十几年”)。
4. 限制词混淆误用(如例④“通常”误作“正常”)。
5. 限制与被限制概念无关(如例⑤“深刻地投身”)。
避免限制不当的错误,主要是斟酌使用限制词,使限制概念与被限制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合乎逻辑要求,并且要合乎事理,限制后能恰当表达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