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同类现象:第三人称敬称“怹”的发展
3.5.1 当代北京话中的“怹”及句法语义特点
第二人称尊称“您”进入普通话后,大大丰富了普通话的代词系统。在北京话中,第三人称也有类似的尊称形式“怹”,特点同样鲜明,可惜未被普通话吸收,受到的关注也较少。《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库》中的一则例句很好地阐释了“怹”的表义特点:
(182)为什么他北京人,这个,他有时候儿在语言上,说话上,他较比让人中听呢?他就是考虑着,你比如说,说“您”,立刻把人家那火儿消了百分之五十,你说“你”,这立刻就增长百分之五十,是哇。所以,这个字儿呢,你要在语言学上究竟怎么探讨,这“您”字儿到底原来怎么个发音,怎么个什么,谁也说不清,但是好像就是什么,你像我们北京人对老年人说话,是啊,嗯,本人儿没在,还有尊重语言,不能说他,得说“怹”,是啊,就是“他”字儿底下搁个“心”字儿,是啊。
“怹”在北京话中已经逐渐退出使用,年轻一代对这个词已经较为陌生[20],在老舍、王朔等作家的作品中也鲜见用例[21]。幸运的是,我们在《北京口述历史》一书找到34例用例,该书采访对象以长者居多,他们在追溯往事时经常使用“怹”尊称故人或长辈。这些用例显示:“怹”在语义上均为第三人称单数的尊称,没有复数用法,在句法上主要充当主语(18例)、定语(10例)和宾语(6例)。请看:
(一)主语用例:
(183)你看就是北京围城的时候,那天怹让我陪他去,我那时候12岁嘛,雇一辆排子车,买了一排子车粮食,干什么呢?
(184)怹是家里的台柱子,一逼宫他就故去了,可是那时候儿女已经工作了。
(185)后来怹(怹,即他,是北京话中对长辈的尊称,下同)就退休了,那会儿是一次性退休,给了一大笔钱。
(186)怹就说有学文的,有从军的,有学武的,有学商的,到什么时候我这家庭,不倒。
(187)怹给我讲过,说这是草原的一种音乐形式。
(188)那就不知道了,怹可能受我祖父他们的影响。
(189)怹也能唱一些个满族的东西。
(190)余叔岩先生出生在梨园世家,可以说是“幼承家学”吧,怹学的是文武老生,少年时就上台演出,后来又拜了谭鑫培先生为师。
(191)(马连良)怹还要求演出要“三白”(干净):护领要白的,这水袖要白的,这靴子底儿要白的。
(192)我还记着嘛,一辆汽车,那会儿是华沙牌汽车,灰色的,到门口了,接老爷子上中南海,怹换上中山装了,就走了。
(193)怹对自己要求很严。马连良红了一辈子,他外头没有任何瞎事,没有。
(194)平日我伯父身边我是离不开的,我伯父也离不开我,怹洗脸、擦脸、刮脸、擦鼻涕、擦鞋什么的都得我帮着。
(195)完了怹就说,车来了吗?
(196)这句话我认为没错儿,怹拿眼睛瞟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
(197)后来怹上梅家,跟梅伯母说,说我最大的一个心病,就是温如还在罐子里搁着呢,说姐姐姐姐,您帮我想想办法。
(198)您看我这儿供着主席像,那是开国大典,怹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9)为什么我供着他?怹这儿宣布,我们在天安门广场授红领巾,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第一批红领巾。
(二)定语用例:
(200)国庆十周年的时候民族宫刚建好,有一个民族工作十年成就展览,展览会上有怹(指父亲)一个位置吧,好像就在最上层楼梯往里边走的拐弯的地方,有怹一张照片,就是满族人印华亭经营的服装商店。
(201)我母亲结婚的时候,我这外姑祖母,就是怹姑姑,是送亲太太,当时就很受人注意,都说这老太太不一般哪,后来别人说了,这是侍候过西太后的。
(202)梅先生说话温和,梅先生有戏德,开戏前还给我说戏,使我成怹演戏中的帮手。
(203)余叔岩先生是他的崇拜偶像,但没拜在怹的名下。
(204)我多年跟着我伯父一起演出,怹的嗓音达远,唱腔可以说是委婉俏巧。
(205)男人都穿圆领衫吧,有那种好像是丝的其实人造丝的,那种圆领衫,透明的,夏天穿着一来不贴身二来凉快,怹那衣裳后背不是出汗嘛,一会儿后边破一小窟窿,给织上了,这个织上没几天,那边又一个,那边又一个,那边又一个,有一次就叫我:“八子”,我大排行行八,“拿这圆领衫叫你大嫂(就是我崇仁大哥的夫人),给我织上。”
(206)我伯父生前就喜欢这玻璃器皿,那会儿叫水晶的都是,怹那个餐厅里头摆设的都是高档的玻璃器皿。
(207)三年以后我父亲也故去了,怹老两口从发病到死亡都是24小时。
(208)但是怹二位的艺术和人格,梨园同行没有不佩服的。
(三)宾语用例:
(209)你看谁要跟他在一块儿研究戏,受益极深,那能演不好吗?能够不给怹傍严了吗?
(210)我就跟怹去理发,理完发我们爷儿俩横过马路,路南是天源 酱园。
(211)听怹唱过。
(212)我听怹说,怹那个资金是怎么积累的呢?
(213)家务料理、对外交际、人情份往全由伯母(陈慧琏夫人)打理,决不让怹分神。
3.5.2 第三人称敬称代词“怹”的来源及发展
在“怹”的来源问题上,有类推说、“‘他们’合音说”和“‘他老’合音 说”三种代表观点。前两种观点由王力先生提出。他先是在《中国语法理论》(1955)中提出“怹”是“您”类推的结果,后在《汉语史稿》(1958)中认为“怹”是“他们”合音的结果,语音发展可概括为t‘am>t‘an,跟“您”一样,“怹”也经历了由复数向单数尊称演变的过程。同为敬称代词却命运迥异,“您”进入了普通话,“怹”却趋于消亡。
朱自清在《你我》一文中也持类似观点:“北平有个‘怹’字,用以指在旁边的别人与不在旁边的尊长;别人既在旁边听着,用个敬词,自然合式些。这个字本来也是闭口音,与‘您’字同是众数,是‘他们’所从出。可是不常听见人说;常说的还是‘某先生’。也有称职衔,行业,身分,行次,姓名号的。”
而吕叔湘(1985)则认为“怹”和“他老”关系密切:“怹的生成在您之后,其中多少有点类推作用。但是这不是纯粹形式上的类推:倘使没有他老(人家)通行于前,可能产生不出一个怹。同时,倘使没有你老变您在先,他老也不会变怹。”
“他们合音说”和“他老合音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您”溯源研究的延伸,遗憾的是,先贤们并未结合语料进行进一步的论证。我们在考察语料后发现,“怹”演变路径可概括为:他老人家>他纳>怹纳>怹,与“您”的发展异曲同工。
3.5.2.1 第一阶段:他老人家>他老[thA55lau0]
“他老人家”主要用来指涉听说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年长者,句法上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请看:
(一)主语用例:
(214)春燕笑道:“你可少玩儿!你只顾玩,他老人家就认真的。”(《红楼梦》程乙本)
(215)刘大人并非是图省盘费,皆因是他老人家很爱吃这两宗东西,所以不断。(《刘公案》)
(216)褚一官道:“我不怕别的,他老人家是个老家儿,咱们作儿女的,顺者为孝,怎么说怎么好。就是他老人家抡起那双拳头来,我可真吃不克化!”(《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二)宾语用例:
(217)贾珍尤氏二人亲自递了茶,因笑道:“老太太原是老祖宗,我父亲又是侄儿,这样日子,原不敢请他老人家;但是这个时候,天气正凉爽,满园的菊花又盛开,请老祖宗过来散散闷,看着众儿孙热闹热闹,是这个意思。谁知老祖宗又不肯赏脸。”(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一回)
(218)凤姐儿笑道:“媳妇来接婆婆来了。”赖大家的笑道:“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听打听奶奶姑娘们赏脸不赏脸?”(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四十五回)
(219)另外还有多少匪类人谋害他、凌辱他,又没有儿子养活他老人家。(《汉字文法》)
(三)定语用例:
(220)再者,刘大人虽然身做四品黄堂,天子的命官,理刑名,断民词,不过是仗着胸中的才学,推情问事,设法拿贼,这是他老人家的本等。(《刘公案》)
(221)样样上,看他老人家的光景儿,都在意思之前,迎合预备,像他那样的可说得起个养志啊,所以他为私事再不出门。(《庸言知旨》)
(222)老爷子是说是你个师傅,他老人家的性子没三句话先嚷起来了。(《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223)老爷子来了这么半天,你也不知张罗张罗他老人家的饭!(《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同“你老”缩略自“你老人家”类似,“他老”也是“他老人家”的缩略形式,句(224)是两者同现的用例,所指称的都是同一个人物—邓九公。
(224)安老爷先问了问邓九公的身子眷口,陆葆安答说:“他老人家精神是益发好了。打发武生来,一来给老太爷、少老爷道喜请安;二来叫武生认认门儿,说赶到他老人家庆九十的时候,还叫武生来请来呢。还说,他老如今不到南省去了,轻易得不着好陈酒,求老太爷这里找几坛,交给回空的粮船带回去。不是也就叫武生买几坛带去了,说那东西的好歹外人摸不着。”(《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句(224)是“他老”充当主语的用例,下例是“他老”充当宾语和定语的用例,从句法表现来看,“他老人家”和“他老”也很一致。
(225)小人奉了老爷之命,赶紧到圈里,备了一匹快马,揣上请帖,一气儿跑到东村田七老爷门口儿,刚要叫门,恰巧田七爷由里面出来,扛着一杆火枪,还有弓弩等类,大概是上山打猎去,我把帖交给了他老,又把老爷所吩咐我的话,照样学说了一遍。(《田七郎》)
(226)老太太年纪虽高了,耳聪目明,孩子们的针黹,时常接过来替缉几针,点金线,常说的是:“只不过怕累了我的眼睛罢咧,你们的那扎绣活计,我还颇做的来呢。”每逢见那宗老颠倒的,摇头点恼的人就呲着牙儿笑话。只看他老的老精神罢,直到这会比少年们的心还好胜。(《庸言知旨》)
(227)这个顾姨娘,虽与妾母是亲姊妹,爱财如命,把我的东西,全折卖了。这一天看见这只珠花,一定要叫我摘下来,说拿到什么揉儿铺,也不是按多少钱,可以合多少银子,做为他老的棺材本儿,下剩的又说什么给我镯子吧,买衣裳吧,是我不肯,从此为这一只珠花,可就受上凌虐了。(《神女》)
与“你老”类似,“他老”在语义上也经历了“指称长者>指称尊者”的重要变化,在“怹”的发展历程中,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请看相关用例:(228)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六回)
(229)工夫不大,由外面进来几名下人上来请安。霍女冲着大众说:“你们认识么?”内中有一个老婆子说:“怎么不认识?他老不是黄姑爷吗?”(《霍女》)
(230)中人说:“就是你老人家肯了,就是你老的盛情了,这样说你老内外有十二两银子的情在他老身上了。这样厚道的人实在很少。你老这样好心,很少有。”我听了又费了二两银。(《汉字文法》)
(231)张成说:“既然他老这份美意,咱们就依实罢。”刘紫英说:“还是张兄弟说话痛快。”(《新侦探》)
(232)差人一见银子,说:“做什么又让他老费心?要是欠安,我们先回去就是啦。”(《霍女》)
在句(228)中,刘姥姥已经是七十五高龄,比贾母还年长几岁,由于身份卑微,尊称门口的仆人为“太爷”,称呼周瑞家的为“他老”,这些人在岁数上远远小于刘姥姥。句(229)也是年长位卑的老婆子下人称呼主人家的年轻姑爷为“他老”。句(230)中,“他老”和“你老”同现,均为指称尊者用法。句(231)中张成是刘紫英把兄后来结拜的兄弟,因此刘紫英称其为“张兄弟”,句中“他老”并不强调对方年纪年长很多。
对比“怹”在当代文献的句法语义表现,“他老”在发展出指称尊者用法后,在句法和语义上跟“怹”已经极为接近。“他老>他纳>怹纳”的发展主要是语音上的变化。
3.5.2.2 第二阶段:他老[thA55lau0]>他纳[thA55nA0]
在语音上,“他老[thA55lau0]>他纳[thA55nA0]”这一演变过程与“你老[thA55lau0]>[thA55nA0]”类似。“他老”中的“老[lau0]”作为轻声音节发生弱化,韵母[au]动程减弱后变为单元音,并逐渐向央元音方向靠拢,最终变为[A]。声母[l]也在顺同化作用下变为同一发音部位却发音省力的[n]。整个音变过程大致如下:
“他纳”在句法上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用例择列如下:
(一)主语用例:
(233)樵夫说众位不知道,这位是大夫,他要用脚踢我几下儿我未必就死。他纳要是一上手,我一定就活不成了。(《汉语口语初级读本》)
(234)哦,他纳这是打那儿回来呀?(《华话萃编》)
(235)他纳执意的不肯瞧。(《支那语捷径》)
(二)定语用例:
(236)“我有一位朋友在这西城开着一个洋行,价钱也都不贵。”“那很好了,他纳那儿是什么字号?”“他是天合利洋行,掌柜的姓李,您到那儿一提我,他格外的总有关照的。”(《官话华语教范》)
(237)于前儿我冷眼一瞧,他纳脸上精神大不像从前了。(《支那语捷径》)
(三)宾语用例:
(238)皂雕回来见这光景,着了惊说:“是那个东西敢做这么大胆的毒事呢?”又怒又叹,无法可为。下次就在比先前更高一层的地方搭窝,安然无虑。不知道多咱,金龟子又去,照样儿把蛋给弄破了,皂雕就没有法子了,这次飞到老天爷的旁边说:“这儿正是好隐藏的所在。”就拣了老天爷的护膝搁放第三回下的蛋,求告他纳保护。(《伊苏普喻言》)
(239)我固然没新鲜的,这不是现放着一位,新打东洋回来的,请他纳把那儿的事情,说一说,咱们也广一广见识。(《北京风土编》)
(240)家严的身体素日本来很健壮,即便有一点儿小灾小病的也不大理会。前几天忽然自己觉着脑袋疼,我们还以为是着了凉了,因为近来的时令不大好,就劝他纳请大夫瞧瞧,吃点儿药发散发散。(《支那语捷径》)
(241)我看那光景不大好,我没和他纳商量就硬把医院的大夫请来了。(《支那语捷径》)
(242)“老兄如此用情,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岂敢岂敢,可是您同寓的这位老兄贵姓啊?”“姓福岛。”“我想连他纳也请过去坐坐儿,但是没早知会,太不恭敬了。”(《华话萃编》)
3.5.2.3 第三阶段:他纳[thA55nA0]>怹纳[thAn55nA0]
“他纳”[thA55nA0]中的”[nA0]由于轻化,与前一音节[thA55]产生融合,使之逐渐带上了鼻韵尾“-n”,变成了[thAn55nA0]。
《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变化也反映了他纳[thA55nA0]>怹纳[thA55nA0]
(243)问:哎呀,令尊病的日子久么?
答:阿,病了十来年呢。
问:他纳这些年的病,谁照应家里呢?
答:虽不能出门,还可以管家里的事。(《语言自迩集(第一版)》)
(244)问:哎呀,令尊病的日子久么?
答:可不是么?病了十来年呢。
问:他纳这些年的病,谁照应家里呢?
答:我父亲虽不能出门,还可以管家里的事。(《语言自迩集(第二版)》)
“他纳”并未做调整,但书中的注释则显示它们的读音有了变化,请看:
第一版注释:t‘a na, like ni na, a respectful form.(他纳t‘a na:如“你纳ni na”,尊称。)
第二版注释:t‘a-na, like ni-na, a respectful form, pronounced t‘an-na.(他纳t‘a-na:如“你纳ni-na”,尊称;发音作t‘an-na)
汉字记音往往滞后于语音的变化,《语言自迩集(第二版)》中[thAn55nA0]虽已出现,但仍沿用了“他纳”的文字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些年代较晚的“他纳”用例实际读音也是[thAn55nA0]。如前文所述,表复数的“您”字古已有之,《康熙字典》等著述也已收入,其字形被第二人称敬称代词“nin”借用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而“怹”的情况则不同,该字在古籍中鲜见用例,之所以能作为第三人称敬[thAn55]的字形,应是仿照第二人称敬称字形“您”的字形结构,在“他”下加“心”而成。
在抄本《中国话》(不晚于1894)中已经有“怹纳”用例,请看:
(245)“那位大夫的脉理很好,就是药剂子太[大/小]”。“老兄,那大夫都是对症发药,不在药的多少,只要见功效为妙。”“请怹纳头荡来开的药位[太/过]重。”“您倒别害怕。要是大夫没有准把手,他是决不敢出马的。”
(246)“目下怹纳跟前几位令郎?”“要论起来,是一位也没有。
(247)“怹纳有姨奶奶没有?”“有两位哪,也是没生养过。”
3.5.2.4 第四阶段:怹纳[thAn55nA0]>怹[thAn55]
与“您纳”类似,“怹纳[thAn55nA0]”在一些特殊语境中容易被重新分析为“怹[thAn55]”和语气词“纳[nA0]”,“怹[thAn55]”进而独立承担第三人称表敬功能。在《中国话》中,“怹纳”(3例)和“怹”(5例)两种用法并存,“怹”在用法上已经很成熟:
(248)“那么怹说跟前一位小子。”
“咳,那又不是亲生自养的,那是抱的。”
(249)“难道怹的这位令正夫人没生[养/育]过么?”
“我们这位[婶母/婶儿]起过门之后,也没生养过。”
(250)本来是人不能得其十全,要论怹的福寿,都可以,然而就是 缺嗣。
(251)这抱的这孩子,也是怹不得已而为之。
(252)“怹打算在本家儿里头过继,是都没有。”“那么这么说起来,您的本族里的人丁不旺呵。”
“怹纳[thAn55nA0]”很快被“怹”所取代,在《燕京妇语》中,“怹纳”[thAn55nA0]未见一例,而“怹”则多达50例,典型用例择列如下:
(253)甲:这两天下班儿,爷爷怹早起来了?
乙:怹可起来的早哇,上街溜达克都快回来了。
甲:啊,怹真起来的早!
乙:我大大也早起来了罢?
甲:怹起来了,都喝完了茶了。
乙:上岁数儿的人倒都起来的早,不像咱们年青的人爱睡。
甲:真是的。您瞧我兄弟,卖硬米粥的都过来了,他还没起来哪!
乙:怹是没甚么事,好睡早觉儿。
甲:您那儿还没弄早饭呢?
乙:待会儿哪,刚作上锅。
甲:您瞧,那不是我爷爷回来了么!
乙:喳,是怹回来了。您这院里坐着。
甲:哦,有工夫儿克。
(254)妇:您阿妈回来了么?
女:没回来哪。
妇:今儿个怎么这早晚儿还没回来呀?
女:今儿怹上衙门有差使,回来的晚一点儿。
妇:怹这早晚儿回来,还在家里吃饭么?
女:没准儿。往往儿就在外头吃,也有在家里吃的时候儿。
妇:那么这晚饭还得给怹预备着罢?
女:得给怹预备着,不定那一会儿回来就吃。
(255)甲:是啊,我们那儿也是那么着。
丙:您姥爷穿鞋省着的哪,怹一双鞋且穿哪,那儿就穿坏了。
您兄弟他们穿的费着的哪,差不多儿一个月就得一双鞋。
甲:唉,可真是难为您纳呀。
乙:姑娘吃烟呢!
甲:我姥姥您吃罢。我姥爷怹这一程子倒硬朗啊?
乙:怹前几天有一点儿咳嗽,这两天儿好了。
甲:怹估摸是那个酒喝的不对符。
乙:可不是那么着么。
甲:要是那么着,怹少喝点儿就好。
丙:您还提哪,谁敢说话呀。
(256)甲:我不喝了,舅母。我舅舅得多咱晚儿回来呀?
乙:怹回来还早着的哪,昨儿回来都掌灯以后了。
甲:我要走了。
乙:别忙哪,等着吃完了饭再走罢!
甲:不及,等怹要走的时候儿我们还给怹送行来哪。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京剧剧本中,也能找到一些“怹”的用例。
(257)三杆:(白)嘿,金大哥真不错,大家有个要不着的时候,到怹那儿,别管杂合菜吧、稀粥烂饭吧,准叫你吃饱了出来。
二杆:(白)不但金大哥不错,就是怹那个姑娘玉奴,你别看她生在要饭的家里,头是头脚是脚,大哥不在家,刷锅洗碗家务事都是她。这个姑娘待人还厚道呢,嘴也甜,多会儿见着总是叔叔长大爷短的,有规矩极了!真比那好吃懒做的大宅门的姑娘强的多了,真是家贫出孝子呀!
三杆:(白)咳!你还提出孝子哪,金大哥哪儿有儿子呀?怹就是这么一个姑娘。将来要是一出门子,又有谁照顾怹呀!
二杆:(白)说的就是哪!
三杆:(白)你看今儿个天阴的这么沉,这么大的雪,金松大哥又给大宅门照应喜事去了,将来怹要是走不动爬不动,那还不是咱们哥儿几个的事吗?
二杆:(白)对了,不放心!一块儿去看看怹吧。(《金玉奴》)
(258)孔凤英:(白)早晨我妈出去了,门锁上啦,钥匙怹带走啦,您改天再来吧!(《十八扯》)
(259)刘 瑾:(白)把这张状子拿去给他瞧瞧,告诉他说,做了一任好父母官,儿女百姓无恩可报,弄了这么张字纸就给怹刷下来啦!(《法门寺》)
(260)七月十六是秦老伯母寿诞之日,这么一说,我得给怹拜寿去。(《响马传》)
(261)无奈一样,是怹所挣来的金银俱是来路不明,哎呀呀,这无义之财,我倒不如及早把它花完了,也给怹老人家免罪消灾呀!(《生死恨》)
弥松颐(1999)在老舍先生《秦氏三兄弟》(舒济和舒乙称之为“《茶馆》前本”)手稿中找到了“怹”的用例,以证明“怹”字之可靠性,转引如下:
(262)秦伯仁:算了!算了!你干你的去吧!(把书拿回来)你看,这里摔坏了一块!(珍惜)那天,我请老爷子看看,怹一下子给摔在了地上,怹说宁可吃砒霜,也不看这个!
……
秦仲义:大嫂,去给哥哥拿上一条被子,可千万别教老太太 看见!
顾师孟:万一怹看见呢?
秦仲义:就说哥哥快得差事了!去衙门住两天去!
“怹”的发展要明显滞后于“您”,这不仅体现在相关用法的数量和出现时间上,也体现在汉字形式的统一进程上。在蔡友梅创作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作品中,第二人称尊称均写作“您”,而第三人称尊称则写作“他”,注明“音贪”,《小额》中用例全部做此处理,请看:
(263)少奶奶说:“回来啦,一脑门子的气。秃儿叫他(音贪,北京称尊长之声),也没理。您给哄哄孩子,我给打点饭去。”
(264)票子联说:“告诉大大说,这是个苦孩子,九岁上他奶奶就死啦,眼时我带着他看着这个小买卖儿。昨儿个让他出城买土去啦,这才知道钱粮短了二钱多。话您可听明白啦。可不是说大哥克扣啦。他(音贪)的官事忙,也许有个平错了甚么的,按说可算不要紧。”
(265)大哥他(音贪)没在家,跟您说说吧。
(266)后来老爷子生了气啦,要管教他。他拿手这们一搪,碰了他(音贪)一下儿,后来他倒吓的了不得(真是官司口)。老爷子要在家的话,赏我们个脸呢,我们哥儿几个带着小连进去,让小连给他(音贪)磕个头,我们哥儿几个也给他(音贪)磕个头。要是不赏我们脸的话,把他老人家请出来,就在您门口儿,让小连给他(音贪)磕个头。
(267)额大奶奶赶紧问李顺说:“六老太爷呢?”李顺说:“在书房里哪。”额大奶奶说:“请他(音贪)上屋里坐吧。”
(268)如今小文子儿到他家里一请,正赶上王先生自己出来,笑嘻嘻的对着小文子儿说:“老爷事情完了倒好,我可短请安。怎么他(音贪)不舒服啦?我也不让大爷家里坐啦。大爷先头里请,我随后就到。”
(269)王先生一听,楞了会儿,说:“唉,谁说不是犯讲究呢(不是不要紧吗)?昨天我就瞧出来啦。我是怕他(音贪)着急,所以说这个疙瘩不要紧。您想又是热病,又是搭背,总是先治热病要紧哪。”
(270)小文子儿又一央求门上的,说是“今天不能去,求他(音贪)明天不拘早晚,去一趟才好呢。”
(271)老张说:“你瞧老仙爷有多们灵。他(音贪)会知道啦(别捧场啦,费话。老仙爷不知道,你干妹妹还不知道吗)。”
(272)老张对着额大奶奶说:“太太,您快给老仙爷磕头,求他(音贪)赏方子赏药吧。”
(273)老张说:“老仙爷说不碍的。他(音贪)管给治好啦。”王香头说:“我弥陀佛,他(音贪)管给治就得。”
(274)药刚上完,老张说:“汤药也给他(音贪)煎得啦。”
(275)当时王香头下了座,老张对着王香头说:“刚才老仙爷说,我们老爷这个症候是点儿冤孽。他(音贪)管上阴间求情去,让你在家里设坛祷告去,还得烧四十八炉檀香,上九道供。你回头就走吧,赶紧回家好预备呀。”
(276)额大奶奶对着小额说道:“刚才大叔说啦,他(音贪)认识一位刘先生。要是吃徐吉春的药不见效,他(音贪)给请刘先生。”
(277)金针刘这们一拦不要紧,闹的额大奶奶脸也红啦,这当儿里头屋的小额答了岔儿啦,说:“快请他(音贪)给我瞧瞧啵。”
到1920年前后,蔡友梅在报纸上的连载作品仍旧沿用以往做法,未改作“怹”,同时期的京味儿小说大家徐剑胆也是如此,可见“怹”字在当时尚未被广泛接受,请看:
(278)三百钱让他(音贪)留着下次办事买秦椒得了,三百钱我们不要。(《小世界》)
(279)那个男子说:“我们知道先生的规矩,我们给他(音贪)双马钱行了。”(《曹二更》)
(280)曹立泉哭着说道:“老爷子在家倒好哇?他老人家不辞而别,我实在对不起他(音贪)。你来的时候儿,他老人家提我了没有?”(《曹二更》)
(281)张妈跟郭氏,再三的让他拿那四吊钱,收生婆那里肯要,当时就要走。郭氏气喘声微的说道:“张妈你给他(音贪)点个灯笼呀。”(《郭孝妇》)
(282)勾一贵说:“你不说今天是老太太生日吗?我特意给老太太买了点油糕。来吧!你把老太太请出来,我给他(念贪)拜拜寿。”(《何喜珠》)
吕叔湘(1985)在北京《实事白话报》连载小说《白话聊斋》(1932—1934)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转引如下:
(283)怪不得我上府上去,见老太太不大喜欢哪:我一问老爷,他(原注:念摊)说不知道。
(284)作为罚他(原注:音贪)个不告而娶。
齐如山先生在《北京土话》(完稿于1945年)中这样写道:“怹,音摊,或特恩切,他也。两人说话,对第三者,除下人外绝对不肯直呼‘他’字,皆呼曰‘怹’。若第三者为长辈,更无论矣。按字书无‘怹’字,词曲中则作‘恁’字。岔曲鼓儿词中有此字,姑从之。”[22]可见在20世纪40年代,第三人称敬称代词在北京话中虽已十分常用,但在字形上仍未统一,齐如山先生只得借用曲艺剧本中的写法。
3.5.3 北京话边缘地带中的“怹”
陈刚(1985)和弥松颐(1999)都注意到,“怹”在北京郊区有复数用法,表示“他们”。刘宾(2013)观察到北京话核心地带,汉语唯一的他称敬词“怹”已退出使用,而在一些方言过渡地带中仍较为活跃。她以北部山区的昌平区崔村镇为调查点,基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考察“怹”的句法表现以及与社会变量的关联。在调查中,有受访者认为“怹”是“他们”合音,从该处“怹”的句法语义表现来看,此说可信,相关用法和例句转引如下:
“怹”表复数,作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
(285)怹要去爬山。(作主语,代称两人或多人)
(286)这自行车是怹家的。(作定语,所领属对象为集合概念)
(287)快把怹送回家。(作宾语,代指两人或多人)
“怹”表单数,既可作敬称,也可作非敬称。句法上可以作主语和定语,但不能充当宾语或兼语,请看:
(288)怹要去遛弯儿。(作主语,可作敬称和非敬称形式使用)
(289)我去奶奶怹家吃饭。(作定语,敬称)
(290)我去同学怹家玩儿了。(作定语,非敬称)
(291)*让怹今天别回家了。(“怹”指代对象如为单数,则该句不成立;只有指代对象为两人或多人时,该句才成立)
刘宾(2013)为语义演变路径“复数>单数>单数表敬”提供了极佳的个案。如谢俊英(1993)所言,在金元时期表复数的“你们”发展为单数“您”的过程中,“您”经历了类似的复数、单数用法混用的中间阶段,后来单数用法逐渐占据上风,“从元曲的22%上升到明杂剧的83%,到明清传奇又增至98%”。崔村镇中的“怹”目前只是处在链条“复数>单数>单数表敬”的第一阶段,应该只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现象。一方面单数、复数用法两种混用,数量难分上下;另一方面,作为敬称用法并不典型,甚至有些可疑,90名受访者中只有35人认为“怹”有尊敬义。结合金元时期“您”的发展来看,崔村镇的“怹”能否最终发展成为典型的单数表敬代词还是个未知数。就用法而言,它和本节重点考察的北京话核心地带的“怹”截然不同,主要的差异请见下表:
表3.8 北京话中两类“怹”的差异
“他老”“他纳”“怹纳”的相关用例也未观察到上表中的四种用法。因此,我们判断:当前北京话中有两种“怹”:(1)北京话核心地带的“怹”以《北京口述历史》中的用例为代表,其发展路径在历时文献较为清晰,可概括为“他老人家>他老>他纳>怹”;(2)北京话边缘地带的“怹”,以昌平崔村镇为代表,尚处于“复数>单数>单数表敬”链条之中,出现时间较晚。这两种用法在句法语义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可见北京话核心地带的“怹”并非复数合音的产物。与“怹”的情形类似,在北京的某些郊区村镇,复数“你们”也可承担表敬功能,这种用法出现时间较晚,并非北京话核心地带中“您”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