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认知心理
学习完本章,应该做到:
◎了解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概念。
◎理解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特点和规律。
◎能运用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的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学习本章时,重点内容为:
◎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的特点和规律。
学习本章时,具体方法为:
本章阐述了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概念,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理解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进而运用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的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引子】
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了解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广义的认知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四方面内容。
一、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储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储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储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例如,在获得信息时,有人喜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有人倾向于迅速回答,有人则只在有把握时才回答问题;在阅读材料时,有人重视细节,有人则重视整体。
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学科兴趣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强调:认知风格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认知风格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只要教师能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特点进行教学,任何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三、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所说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保持注意”“如何记忆”,指的都是认知策略。
四、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3)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分。
本章将从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阐述认知心理的概念、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