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 总序

一、编写背景与意图

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同年9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规定“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考核合格证书暂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两种,证书考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组织。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第八条规定:“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随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12月28日下发《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对教师资格过渡的范围、申请和认定等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系列工作为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正式实施。该实施办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教师资格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第五条)。这个阶段教师资格认定的具体工作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011年我国开始在浙江和湖北试行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并于2013年8月15日发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如此,师范生的培养将面临专业养成与资格证书获得的双重任务。所有师范院校就不得不思考一系列问题:职前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考试如何有机融合?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应该如何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现有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如何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相融合?职前教师教育的评估与考试如何进行?……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与理性论证,审慎地决定编写一套“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力图保证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品位,同时又能兼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内容。

出于这样一种思路,“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在深入地分析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若干文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师范院校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所开设的相关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的知识结构梳理出编写框架,希望其既能具有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能覆盖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要点,让师范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既能符合师范类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当前我国对教师教育领域的人才需求,又能满足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帮助师范生在获得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

二、编写原则与体例

(一)编写原则

“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专业知识与应试技能相结合

尽管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本套教材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通过考试并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更重要、根本性的目的是通过本套教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获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因此,我们在编写时既注意学科知识与原理的系统介绍,也重视资格考试知识点的梳理与解释,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使本套教材既能用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又适用于学生应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2.理论思维与实战模拟相结合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必须具备教育学的思维,因此我们在编写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思维的培养,强调教育基本逻辑与基本范式的学习,达到运用教育学的思维阐释教育现实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诗人萨迪语),因此,我们在编写时特别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结,每节都有原理与知识点的概括,并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试题举例和学习方法导引等。概括地说,本套教材既强调教育原理运用于解释现实问题的方法论引导,又注重教师资格考试的针对性训练。

3.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用于教与学的材料,是师生双方共同使用的材料,只有师生配合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任何优秀的教材都有两个特点:内容安排科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使用方便,即“能教”;学科知识逻辑清晰,练习形式多样,即时练习资源丰富,即“能学”。因此,本套教材在编写时既强调要方便教师的教(配套的教学课件、重点知识提示等提供了这个方便),又强调要方便学生的实践运用和复习巩固(配套的同步练习与模拟考试卷提供了这个保障),保证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避免“教师只讲不听,学生只听不练”的弊端。

(二)编写体例

在编写体例上,“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导引、正文、知识结构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让师生明确教学的方向与标准;学习重点,明确知识的逻辑结构与核心知识点;学习导引,指明学习路径与学习方法;正文,系统地呈现相关知识;知识结构,简明地呈现本章的知识要点。正文部分,首先由一个简短的案例导入,引出本章的学习主题,激发学习者思考的兴趣。每小节在介绍相应的知识体系外,都有相关的试题样例供学生思考与练习。每节最后都有本节重要知识点的概括,并有相关的学习方法提示。每章最后都有一个简短的小结,让读者对本章的思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本套教材另有相关的配套资源:书中的二维码内容供学生熟悉相关考点、题型和强化答题技巧;“微视频”供学生深入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参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全真模拟与预测试卷(共六册)供课程全部结束后检测使用或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前模拟考试使用;“教学课件”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三、教材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教材特色

“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1.内容体系完整

本套教材依据学科的逻辑结构,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进行编写,内容体系既保证有严密的学科逻辑,又保证国家政策文件规定的知识点的落实,力图将它们科学地加以融合,既保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又兼具资格证考试的针对性。

2.备考实用性强

本套教材在原有教材“学术性”的基础上增加“备考性”,即为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做准备。教材通过真题的诠释,详尽细实地介绍各学科考试的基本内容、命题特点、考试题型、答题技巧、高分策略等,让考生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有一个具体而接地气的了解;书中罗列的真题与解析、练习题、模拟试题、知识结构图等,为考生提供模拟的考试环境,帮助考生在实战演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考点全面覆盖

本套教材中知识点的选择基于两种路径:一是依据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选择,二是根据对历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的考点梳理。据此梳理和确定每章每节的知识点,而后再根据学科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与编写。因此,本套教材几乎涵盖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所有考试内容。

4.线上线下融合

本套教材是一套创新型互联网+教材。教材在内容上力图融合学科内容与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在体例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应对教师资格考试提供支持;在呈现方式上,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教学资源立体配套,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运用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学习。除了线下教学之外,手机二维码、微视频、在线咨询等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

(二)使用建议

“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是团队合作的产物,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联合编写,由于各校情况迥异,因而在使用时学校可以因校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下面的使用建议仅供使用者参考。

1.课时安排

2.教学方式

建议以讲授与讨论为主。讲授时注意:①讲清学科逻辑结构,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②梳理每章的知识逻辑,特别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讲授各知识点,教给学生特定的教育学思维;③讲授过程中注意方法论的引导,讲清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④每次课后灵活运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和全真模拟与预测试卷”进行同步练习,并即时分析与评价,让学生在实战中理解与运用解决问题的技巧。

3.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由三大类组成: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表现、练习册完成的数量与质量)、课程论文与社会实践或实验、期末闭卷考试(可使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和全真模拟与预测试卷)。

计分采用百分制。平时各类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

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帮助考生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并为国家培养教师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教师教育“课证融合”系列教材编委会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