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学校的产生

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特定的场所,教育活动发生的地方就叫教育场所。在早期人类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在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中进行,因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就是教育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然后就诞生了学校。一般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学校。

一、学校的标准与本质

(一)学校的词义

中国古代的教育场所,名称各异,有“庠、序、学、校、塾、成均、明堂、辟雍、泮宫、灵台”等多种称谓。“庠、序、学、校”四字,通常认为是不同时代的“学校”用语。其主要依据是《孟子·滕文公上》的说法:“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学”,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本作“”,像双手摆弄数字的样子,表示记数或学习记数。后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的本义为学习、接受教育。《广雅·释话》:“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由学习引申为学习知识的地方,即学校,故《广雅·释室》云:“学,宫也。”王念孙疏云:“谓宫舍也。”

“校”,东汉许慎的《说文·木部》云:“木囚也。从木交声。”段注云:“囚,系也;木囚者,以木羁之也。”有人认为“校”原是用木作栏杆养马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为角斗、校猎、考校等意义[39]。孟子虽然说过“夏曰校”这句话,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校”字,金文中也未见“校”字;此外,《礼记·王制》中论述古代的教育机构时只说到了“庠”“序”“学”,并未论及“校”。因此,不少学者对孟子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但《周礼·夏官·司马》中已有“校人”一职,为马官之长。有人认为《周礼》的“校人”之“校”是“教”的借字,如果这样的话,“校”在夏代就有了“教学”之义。[40]《左传》中已正式出现了“校”字,《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杜预注:“校,乡之学校。”《集韵》云:“校,教学之宫。”可见“校”是地方学校的一种。

我国古代一般用“学”来指称专门的教育场所。汉代扬雄《百官箴·博士箴》:“国有学校,侯有泮宫。”《三国志·吴·薛综传》:“建立学校,导之经义。”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议学状》:“夫建学校以养贤,论材德而取士,此皆有国之本务。”

“学校”成为常用词,是20世纪初的事。此时西风东渐,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引进西文课程与近代学制,开始教育改良,因而用语系统也开始变化:从“以学为本”到“以教为本”。“学校”一词逐渐成为中国人口头上与书面上的一个常用语。

在西方,“学校”(school)这个术语源于拉丁语“schola”,又源于古希腊语“sk-hole”,意为“闲暇”“休息”。在古希腊,思想家们和他们的学生信徒在进行自由讨论时就曾使用这个词语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后来凡是对年轻一代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机构就都被称为学校。[41]

历年真题

【2.1】在我国古代,被称作专门的教育场所的是()。

A.“庠”   B.“序”   C.“学”   D.“校”

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学校”是指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学校不是与教育同时产生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开始进入一个自觉自为的历史时期。社会事业的学校教育,不仅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需要,而且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亦更显著、更重要。[42]

(二)学校的标准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显然,不能说有教育活动的场所就是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的学校有其特定的标准。

1.一所学校的基本标准

(1)有专门的规格要求,比如说建筑规格。

(2)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如有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辅助人员等。

(3)有相应的教育媒介、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等。

(4)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5)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规章制度。教育目的是对培养什么人的规定,而规章制度则是达成这些目的的保障。

2.我国对学校标准的规定

关于设立学校的具体标准,我国在201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3.胡森建立的学校标准

瑞典学者托斯顿·胡森曾提出衡量学校的几条标准:

(1)是一种全日制学习的机构;

(2)对入学和毕业有一定的年龄规定;

(3)教学方式采用教师面对学生的讲授方式;

(4)课程分年级;

(5)儿童的学习年限在逐渐延长;

(6)学校管理日趋严密等。[43]

(三)学校的本质属性

学校是特殊的培养人的场所,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规范性、公益性和伦理性的组织。

1.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组织

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场所,学校组织建立在一种固有的社会文化规范之上。处在该组织中的成员需要形成一致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对教师从精神层面提出原则要求,对学习者进行说服教化,使全体成员遵循某种规范。科层制在学校管理体制中的确立明确了教育行政后勤人员的职责,对组织内各成员的利益进行了约束分配,形成了高效的运营模式。

2.学校是一个公益性组织

公益性组织是指“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即投资者并不能独占投资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整个社会和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和享有公益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44]。义务教育下的学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公益组织,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个体在教育投资上会获得一定的回报,而作为大系统的社会则因此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从中取得更大的收益。学校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第二,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3.学校是一个伦理性组织

学校是一个负有社会重大道德义务的伦理组织,负有推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学校存在的理由,除了通过知识技能的传递来培养统治者、培养劳动者的工具性目的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高远的价值追求,即昭示并实践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

重点提示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一所学校,有其自身独特的标准和属性。从本质上说,学校是一个规范性、公益性和伦理性的组织。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类文化的不断丰富、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发展,学校就应运而生了。具体而言,学校的产生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力的发展

学校的产生首先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使物质财富有了剩余,导致部分人有了闲暇时间。在原始社会,石器是人类的主要劳动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青铜工具。青铜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得人类从极其繁重的劳动中得到了部分解放,剩余产品逐渐增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在其他人劳动产品的供养下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是学校出现的前提条件。

(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最初,人类劳动的分工仅限于两性之间。如女性从事照料孩子,而男性则打猎等。当“社会开始变得比较复杂时,出现了一些专业化团体,他们从事一些氏族和部落延续下去所必需的专门职业。这些专门职业需要一种和公社一般成员所受教育不同的教育,以便传授这些专门职业的技术、技巧和秘诀。这就开始使每一个专业部门的成员像一个智者,从群众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人物。这种分离使一部分人逐渐获得了超越于一般人之上的特权”[45]。教育伴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而逐步趋向专门化。而传授“专门职业的技术、技巧和秘诀”的“智者”则是最早脱离体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如原始社会宗教中的巫师,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公元前48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第一批职业教师——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有普罗太戈拉、高尔吉亚等,他们游走于希腊各地,广招门徒,收取高额学费,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门课程是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除此之外,还教授数学、自然科学以及音乐等。

历年真题

【2.2】在西方国家,最早出现的一批职业教师是()。

A.巫师   B.牧师   C.占卜者   D.智者派

(三)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记录知识和经验,以及传递知识和经验的工具。作为教育的手段,文字较之口头语言,更加有利于知识的记录和积累。而当人类的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它必然要求专门的机构来从事文化知识的整理和传递工作。同时,文字的出现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知识和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和传播。有了文字,人类经验的传递变得更加有效而丰富,而靠口耳相传或结绳记事,信息容易变形或丢失。但是文字的掌握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文字教学,需要有掌握文字从事教育活动的专门人员和专门场所。因此文字的出现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另外,与文字出现相联系的就是人类知识的增长,这种知识的增长,也迫使人在一生中必须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学习先人的经验。

(四)国家机器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萌芽,出现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形成最初的部落显贵。这样一来,“一部分人逐渐获得超越于其他一般人之上的特权,从而导致公社被少数特权阶层所掌握。在这些特权阶层中有医生、牧师以及在占卜方面有经验的人”[46]。国家出现后,社会政治生活日益复杂,需要大批管理人才,这是学校产生的客观要求。最主要的是奴隶主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需要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对付奴隶的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政治统治、军事技术、宗教祭礼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机构,让他们的子弟学文习武,这就需要建立学校。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学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历年真题

【2.3】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三、学校的萌芽与出现

学校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正式学校出现之前,教育活动贯穿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年长者随时随地对本部落的年幼者传授生产生活技能。之后,一些机构慢慢地演变成学校的萌芽。

(一)学校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为学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在正式的学校出现之前,一些人物已经开始充当教育者角色,一些机构已经开始有了学校的模样。其中有三种形式的原始教育机构较为引人注目,有学者认为学校起源于此。

1.青年之家

菲得利岛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住在单独的房舍里;一些部落的少年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7~9岁)就与成年人分开居住。人们称此机构为“青年之家”。

在青年之家,男子一般要进行特定的身体训练,同时学习生产知识与技能、礼仪与禁忌等,经过严格的考试程序或仪式才能成为部落成员。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分裂为对立的阶级,“青年之家”也分化为两种:一种为普通人设立,另一种为特权者设立。后者成为学校的萌芽,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学校。

苏联教育家沙巴耶娃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儿童公共教育机构并不是学校(像教育史教程中通常所断言的那样),而是‘青年之家’——原始社会全体成员都在里面受教育的一种原始社会制度的特殊机构”,“它们是学校的胚胎形式”。[47]在我国现存的少数民族的原始教育中也存在类似的原始教育机构,如独龙族的“皆木玛”和“皆木巴”。[48]

历年真题

【2.4】苏联教育家沙巴耶娃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儿童公共教育机构是()。

A.宣教广场   B.青年之家   C.稷下学宫   D.养老机构

2.宣教广场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考古学家们在布局合理、规划整齐的四五十间氏族成员住房的中央,发现了一座16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这是距今约5000年前氏族举行典礼活动的广场。教育史专家毛礼锐认为这座“大房子”便是氏族老人对年轻的后代进行教育的场所。

这类场所在农居部落地区较为普遍,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打场或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祖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宣教广场”成为建筑,就是“明堂”。有学者认为,明堂最早存于西周,是“由单一的氏族男子居所逐步演变为一座集议事、祭天、祀祖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进入阶级社会后,明堂成为统治阶级祭祀和布政施教之处,具有祭祀、议事、处理公共事务、青年教育和训练、守卫、养老、招待宾客及明确各种人社会身份等功能。[49]

3.养老机构

《礼记·王制》有“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明堂位》有“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泮宫,周学也”。《礼记·内则》有“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说文解字》中认为,“庠,从广羊音”,“广”就是房舍,有时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云:“庠者,养也。”可见,“庠”是供养老人的地方,这里的老人是指有知识和身份之人,由他们对贵族子弟进行文化和礼仪教学。养老的目的是为了对青年人进行教学,故“庠”即庶老教学之宫。后来用“庠”表示学校,特指乡学。

上述三种原始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分别是训练、祭祀、教化、养老,只是同时兼有教育的任务,可以把它们视为学校的萌芽。

(二)最早的学校

在奴隶制初期的古巴比伦、亚述、古埃及、中国和古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就已经出现了学校。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现今发掘的有较丰富文字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苏美尔学校。苏美尔学校又称“埃杜巴”,意思是“泥版书屋”,又可称书吏学校。

这所房舍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长44英尺(约13.4米)、宽25英尺(约7.6米),小间面积为大间的1/3。大间排列着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学校课室。两房四壁无窗,从房顶射入光线。房中没有讲台或讲桌,但发现了很多泥板,像是学生的作业。墙壁四周的底部安放着盛有泥土的浅浅水槽,好似是准备制作书写用的泥板。附近摆着一个椭圆形的陶盆,可能是储放清水以便和泥制造泥版,或者是放置书写用具。地面上装点有很多亮壳,好似是教授计算的教具。这所房舍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是一所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包括在拉尔萨、乌鲁克和马里等地发掘的学校遗址,这类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它们可能是由神庙建立的;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这类学校遗址主要在尼普尔和基什(今阿尔海米尔)。

在我国,上古时期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7岁入下庠,庶老为师,15岁入上庠,国老为师。这也就是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学校,到了商代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重点提示

学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形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国家机器的产生。青年之家、宣教广场、养老机构都属于萌芽状态的学校。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是苏美尔学校,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本节的学习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考试时较多地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