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度春秋,少年已长成
张平
《网络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自2001年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六度春秋。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六岁意味着花季少年,青春荡漾,充满活力。而对于一本集刊来说,坚持十六年本身就是一个成就。从当年对互联网法律的懵懂到清晰观察,《评论》见证了互联网法律研究“成长的烦恼”,撇去初创的青涩,如今的《评论》已风华正茂、意气飞扬。就在2017年春,本书被南京大学CSSCI(2017—2018)收录到集刊目录中,也旁证了“我家少年已长成”。
2001年,研究网络法律的图书还很少,关注网络法律问题的学者也不多,《评论》前期汇编的论文多以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成果为主。之后,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设立了互联网法律研究基金,资助青年学者专项研究互联网法律新问题,资助对象遍布全国高校,本书的稿源质量大幅度提升。随着互联网立法、司法的深入以及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网络法律问题越来越复杂、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厘清,新的问题又扑面而来。而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一路孜孜不倦,耕耘着互联网法律这片沃土。
十六年的时间在人类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但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已是两重天地。
十六年前,手机还没有这么智能,移动互联网还在初创之中,人们对网络的认识还基于台式机、笔记本、路由器、宽带账号……而今,人们只需要手机流量,就可以任性地进入所有信息时空,处理着公、私事务,办公室已然成为一个符号,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让人们随时随地分享他人的信息,在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中保护知识产权更是难上加难,开源技术与安卓系统的普及也在转变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
十六年前,还没有“互联网+”,人们还在区分着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而今,共享经济将两者的界限彻底打开,他们就像孪生兄弟一样难舍难分。人们享受着各种信息互联之后的便利,也开始担心信息泄漏、骚扰、犯罪……是否有一天信息的无穷分裂会有原子弹爆炸那样的威力和危害?而在侵权发生时,已经无法寻找到准确的侵权主体,互联网平台承载了一切,平台责任也成为一种新型的法律责任类型。平台越来越大,人们也在探讨平台是否会成为互联网社会的统治者?对互联网平台如何进行法律的约束?
十六年前,大数据产业还没有诞生,海量信息还藏在经营者自家的服务器上,而今,数据云连成一片,共享经济让大数据身价倍增,成为继土地、矿产、人力之后的又一财富源泉。而对于大数据应用的政策与法律规定则是各执一词。国家政策在鼓励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鼓励开放政府数据用之于民,在2015年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这一政策导向下,整个社会开始了数据宝藏的挖掘,贵州成为大数据省,建立了数据交易中心。这是否意味着,大数据可以像知识产权那样被广泛应用、鼓励盈利?而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律,对于数据的应用持有非常慎重的政策,多数以限制应用为主。我国在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中,对以个人信息为主形成的大数据的应用也给予了严格限制。大数据应用的立法天平究竟是向个人权利倾斜还是向产业发展倾斜?经济学家认为大数据是一场商业革命,它正以几何级数提升财富的积累;社会学家认为,电子信息无时无处不准确记录人们的行为轨迹,带给人们的是记忆的烦恼和不能被遗忘的担忧;法学家则形成两类观点:一种认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利用应该受到严格的控制,除传统的隐私保护外,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更需要一种“不被打扰的权利”;另一种则认为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是互联网经济的必然趋势,过多限制数据的利用会错失发展机会。大数据的应用使得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趋复杂,产业利益表象背后,是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等诸多深层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化进程如此艰难,每个国家都站在本国立场上进行着立法选择。人们感受到大数据产业势不可挡的蓬勃发展,十六年前,人工智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今,大数据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大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之魂。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人们在担心人工智能形成新的智能群体,成为人类最后的发明。法律能约束机器的自我学习吗?人类制定怎样的规则才能控制机器人的社会秩序?
互联网带来的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她正沿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就像宇宙中浩淼的星河,看似无序,却无不遵循着固定的轨迹。自然之美,乃自然内部规律使然。社会亦是如此,顺势而为,自会形成和谐秩序。互联网法律的研究者们也当溯流寻势,构建互联网之美。
感谢全体编辑同学,有你们的付出,才有《评论》的茁壮成长。
感谢全体论文作者,有你们的智慧,才有《评论》的十六岁花季。
十六载,正当年,意气风发,大步向前。
张平
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