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汽车产业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汽车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增速放缓和比重下降使得汽车产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一)汽车产业在经济动能转换中的作用
汽车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技术积累具有连续性。美、德等西方国家百年的汽车工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开发、设计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储备。日、韩等亚洲国家作为后来居上者,也在成本控制、品牌战略上具有领先优势。中国要在汽车工业特别是在轿车工业上真正实现技术赶超绝非易事。但近年来,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热点,SUV从2009年年产量52.0万辆,提高至2015年年产量602.4万辆(见表16),每年的增速均远超于载货汽车和轿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从3.8%上升至24.6%。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2.8万辆,同比增长161.2%。新动能在汽车产业增长中的贡献增强,也成为促进整体工业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动力。2014年,汽车产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达到920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9.1%。
表16 汽车及其分类产品产量
(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汽车产业的产品升级,给予中国品牌快速发展的细分市场机会。在SUV方面,中国品牌车型的热销大幅提高了其在乘用车市场上的占有率。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上排名前五的SUV品牌,长城的哈弗H6、上汽大众的途观、江淮的瑞风S3、奇瑞的瑞虎、长安的CS75,均是中国自主品牌。随着SUV产量的迅速增长及在汽车中比重的持续上升,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也显著提高。2015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73.76万辆,同比增长15.2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了2.86个百分点。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新能源汽车也迅猛发展。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2.8万辆,同比增长161.2%。自主品牌纷纷加强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2016年年初,在北京车展参展的1179台车中有147台是新能源汽车,其中自主品牌占了绝大多数,江淮、比亚迪、北汽、广汽、长安、吉利等汽车企业纷纷展示旗下若干款纯电动轿车及纯电动SUV。
在汽车功能性开发和新功能开拓方面,中国品牌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长安汽车在安全性能测试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著名品牌的水平,包含自动加速、自动制动、自动控制方向、自动超车避让以及识别车道线与速度标识牌等功能的自动驾驶技术也已开发成功并经过验证。中国品牌取得的佳绩表明,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大有可为。
(二)汽车产业在经济提质增效中的作用
汽车产业在利润、税收、就业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提质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利润来看,2013—2015年,汽车产业成为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创造利润最多的行业,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依次为8.1%、9.3%和9.6%,利润率依次为8.44%、8.99%和8.65%,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11%、5.91%和5.76%的水平。在汽车产业中,利润率最高的是汽车整车制造行业,2013年至2015年利润率位于9.99%至10.76%的区间内;其次是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2013年至2015年利润率位于6.81%至7.39%的区间内。
从新增利润来看,汽车产业也位居各工业行业前列,2013年新增利润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2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比重为15%;2014年新增利润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1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比重为43.8%;2015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2.3%的情况下,汽车产业利润增长1.5%。
2013年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4.2%,汽车产业利润年均增速达14.4%,汽车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25%左右。[35]
全国税收收入按税种分为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营业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以及其他各税[36];按行业分组又分为各个行业的税收。其中,与汽车直接相关的税种主要是车辆购置税;与汽车直接相关的行业分组是汽车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批发业[37];另外,成品油加工行业与汽车使用密切联系,特别是成品油消费税[38],其主要是汽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税收(见表17)。从2014年分行业分税种税收收入看,汽车相关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车辆购置税,2014年为2885.1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2%;二是成品油消费税,2014年为2826.7亿元,占全国国内消费税的31.5%,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2%;三是汽车制造业税收收入合计,共3988.7亿元(其中有0.8亿元是汽车制造业自身的车辆购置税),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1%;四是汽车及零配件批发税收收入合计,共588.8亿元(其中有1.7亿元是汽车及零配件批发业自身的车辆购置税),占全国税收收入的0.5%。以上四个方面的税收收入之和扣去重复部分(即汽车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批发业中也包含的车辆购置税),测算得到总的汽车相关税收收入共为10286.8亿元(为表10中用灰底所标注的各项税收收入之和),占全国税收收入的7.9%。
表17 2014年分税种全国税收收入和汽车相关行业税收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2015》。
从历年这四部分税收收入的变化来看(表18列出了2006—2014年每年的汽车相关税收收入[39]),2006年,车辆购置税是税收的最主要来源。2008年,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汽车制造业税收合计超过车辆购置税成为第一大税收来源。2009年成品油消费税政策调整之后[40],成品油消费税从2008年的371.6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2024.7亿元,而车辆购置税由于对小排量汽车等税收优惠政策而相对增长放缓,2009年至2013年间成品油消费税收入超过了车辆购置税收入。汽车及其零件批发业税收占比相对较小,但2013年、2014年快速增长。总体而言,2006—2008年,汽车相关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为4.2%—4.7%;2009—2014年,汽车相关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为7.6%—8.8%。
表18 2006—2014年汽车相关税收收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2007—2015》。
在促进就业方面,汽车产业自身的用工人数2015年达到了450万人以上,再加上关联产业至少带动了几千万的人口就业。汽车产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129.9万元提升到2015年的156.2万元,三年内提升了26.3万元。自主品牌企业不仅重视自身的人力资本建设,还创办职业技术学校或联合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培育和工程师培训。如长安汽车大学及其北京分校下设领导力学院、通用管理学院、战略研究学院、技术学院、精益制造学院、供应链学院、营销学院等,为长安汽车输送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员;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2003年被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确定为承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学校,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台州市3A级学校,主要为汽车产业培养汽车制造、汽车检测、汽车销售、汽车维修等领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奇瑞汽车职业学院成立于2011年,由奇瑞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创建并提供经费。自主品牌的教育培训系统在技术人才、文化环境和管理体制方面放眼长远、致力经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自主品牌质量、品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促进作用。
(三)汽车产业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的作用
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方面,汽车产业的研发、创新及其联动效应,汽车产业对于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推动以及汽车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均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支持方向。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及专利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汽车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211213人年,R&D经费达787.2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数18840件。吉利收购了汽车产业巨头沃尔沃之后,采取了开放创新的研发模式。通过收购,吉利获得了沃尔沃商标使用权、未来10年车辆底盘核心技术等一系列重要知识产权以及一大批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研发经验,还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批海外创新中心,让全球智慧为中国品牌服务。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也在五国九地建立研究院,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开发。
汽车产业除了本身的研发和创新活动之外,对上游的零部件、原材料和下游的第三产业的经济转型也有重要作用。如汽车原材料方面,宝钢汽车板的开发生产从1988年起步,从低碳铝镇静钢为基础的普板软钢开始,到超低碳无间隙原子钢(IF钢)的大力发展,并结合用户使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汽车板的技术含量,逐步进展到能够生产镀锌和中低强度的高强度钢板,并正在进行以TRIP和DP为主的高强度及其镀锌钢板系列等热镀锌外板的开发,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可以说,宝钢是在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普遍较高、自身效益状况也较为优越的时期,自我加压、潜心钻研数十年从事汽车板开发的。而在当前钢铁行业内需总体不足、产量增速放缓、国际市场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宝钢仍保持了一定的盈利,得益于其在汽车板技术攻坚上的长期积累和刻苦经营。
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正迎来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生产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创新这五大工程,均与汽车产业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在汽车生产环节,智能制造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汽车的生产车间不仅包括许多自动化技术装备、能够生产多种产品的柔性汽车生产线、工程实验室等,工业机器人也开始大量运用,如抓取、焊接、挤胶机器人等,在精度和准度方面已经超过了人工。中国东部某三千多名员工的汽车生产厂内,就有近四百台工业机器人,每台工业机器人可以代替2—3个工位。但是中国目前自主研发生产的设备还有所欠缺,工业机器人仍以德国进口(如库卡公司)或日本进口为主,未来在智能制造方面还有许多开拓和发展的空间。
面对“互联网+”的时代大势,汽车制造也将越来越体现场景化、体验式、私人定制的特征,汽车产业将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驾驶、交互娱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融合。“互联网+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更是具有强大信息处理功能的移动终端。用户直接在线上下单,选择汽车的各项配置和功能,生产者围绕用户需求提供服务。原料的来源、工厂的生产环节和生产进度对用户完全信息透明,用户可以随时跟进甚至调整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企业也可以积累用户的大数据资源,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撑。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汽车企业现已纷纷将隶属于第三产业的体验服务等内容纳入经营范围,在邀请用户参观汽车企业和车展的同时,在汽车企业周边开发试驾体验与户外娱乐为一体的体验园区,吸引游览和消费者。汽车产业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进一步延伸,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跨界融合理念,促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