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起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
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从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靠三个方面:第一,所学的内容和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要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可以说,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二)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和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1.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组织,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为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感性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其次,为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表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真题及解析
2.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领会知识的关键。没有很好地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就很难领会知识。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应注意以下事项: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师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由个别认识发展到一般认识,由一般认识发展到个别认识,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在形成概念时需要注意:一是给概念以正确的定义;二是注意当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符时,前者对后者产生的干扰,并要及时克服;三是要引导学生弄清楚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学科概念的体系;四是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要逐步深化、精确化。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来复习,加以巩固,形成牢固的联系。第二,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教师要提出记忆任务,使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养成阅读思考记忆的习惯,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通过联想与推论等方式追忆所学的知识。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教师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在教学中,教师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这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反复练习等教学性实践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实验等。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此外,运用知识当然不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五)检查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