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0

真题及解析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但其内部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所谓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根据教学规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0

视频讲解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是指人类通过亲自探索、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电视和电影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是辩证统一的,是人类认识外部事物和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0

真题及解析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首先,虽然人类知识都产生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但就个体来说,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仅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其次,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把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系统化,组成课程,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避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最后,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所决定的。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探索、发现真理,而是学习、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学生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的方式来实现。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对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并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演示、实验、学习参观等方法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还要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3.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却忽视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1.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能力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学生只有具备了某个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个方面的思维活动。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活动,就是把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学生只有在心智活动中才能发展认知能力。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有了较丰富的知识,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来培养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因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教师在教学中教授公式的时候,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道机械记忆,即使他们的头脑被填满了一大堆公式,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而且这样往往使学生变得更加被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公式,启发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他们就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迁移能力。

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

3.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教师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教师要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 贯彻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0

真题及解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片面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能力发展的偏向。历史上,关于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曾有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片面观点。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两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教师的指导决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教师的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个性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1)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是能动地、主动地选择外部信息的;(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是独立地、创造性地对外部信息进行内在加工的。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越主动、越积极,他们就越具有求知欲、自信心、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3.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4. 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0

真题及解析

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的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而是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还要防止出现忽视学生的积极性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也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育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来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才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分辨是非,评价善恶,加深对道德的认识,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知识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其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文化的昌盛、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建设、人类的幸福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的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 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结合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单纯地传授知识,却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