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5”概览)
张国祚[1]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的研究几乎与党的十八大同时起步,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
由于文化无所不在、领域非常宽泛,且种类繁多、层次有别、主次可鉴,所以我们的研究每每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国家发展急需来确定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点。前三年,先后围绕中国廉洁文化、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中国区域文化软实力、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产业、中国网络舆情、中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出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智库、中国舆论引导、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对非外交政策、中国演艺对外文化贸易等23个专题研究发表了报告,引起有关决策部门、有关研究领域专家的重视。
本年度报告主要着眼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六个重要领域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一是鉴于近年来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三股势力”对我国国家安全、特别是边疆社会政治稳定构成比较严重的威胁,所以需要研究在边疆治理中如何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二是鉴于近年来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断挑拨和怂恿中国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问题上给我国制造麻烦,甚至公然炫耀武力威胁我国安全,当此之时,对解放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显得格外现实而紧迫;因此,既要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增强物质硬实力,也要锤炼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军队指战员,增强军人文化软实力。三是鉴于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与和平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但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策划掣肘下,中国的国际形象却时有被抹黑、被污名,当此之时,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来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四是鉴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需要借助“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经贸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这“五通”必须借助文化先行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涵盖65个国家,其中有不少伊斯兰国家与中国毗邻,因此,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伊斯兰国家的影响就十分必要。五是鉴于中国海外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是中国走向世界、联通世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因此,深入研究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软实力就成了重要选项。六是鉴于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认真总结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十分必要;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硬实力明显落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情况下取得的,其中以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核心的抗日文化软实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把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列入2015年的一个研究重点也在情理之中。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课题组针对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研究形成以下共识。
一、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稳边固疆的长效机制
中国陆地边界线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屿岸线长1.4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万公里。中国同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老挝、缅甸和越南14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越南等国签订了边界协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但目前中印边界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南沙群岛和钓鱼岛尚存在被外国非法占据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要靠物质硬实力之外,也要靠文化软实力。而在我国完全掌控和治理的陆地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尤为重要和不可替代。中国边疆,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民族多、信教民众多,文化多元,经济相对落后,周边国际环境影响凸显,境外敌对势力方便渗透,“三股势力”容易兴风作浪,意识形态比较复杂。导致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难,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难,维护边疆政治社会稳定难。因此,边疆治理就更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总结十八大以来的经验,多民族聚居边疆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应采取以下举措:一要通过双语教学和历史地理教学,使边疆各族人民从小就认同中华文化、增强爱国情感;二要通过发展经济、美化环境、改善生活、活跃文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梦;三要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具体措施,使加强民族团结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四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倡和鼓励信教群众坚持爱国爱教相统一;五要联系实际、结合案例,用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清楚“三股势力”的危害,在心理上建立起反对“三股势力”的坚强防线;六要营造“亲诚惠容”的良好文化环境,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发挥引桥作用;七要优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健全相关资源保障机制,提高运作效率。
二、文化软实力可为解放军凝心壮魂、集智增勇、打胜仗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战争的较量,不仅是军力的较量,更是民心的较量。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军队。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中,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敢打硬仗,战胜强敌,主要得益于我军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使我们的官兵具有明确的宗旨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顽强不屈的战斗作风、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军队战斗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军事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强军之魂,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不管武器装备先进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人的作用,而只有文化软实力才能为军队官兵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亲如生死兄弟般的战友情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军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在协调推进中提升整体水平,在继承创新中焕发生机活力,在支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软实力以其强大的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艺术熏陶力,对推动军队全面建设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军事斗争准备深化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深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军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军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的恶劣影响,加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使军队原本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受到严重损害,乃至少部分官兵丧失理想、贪图安逸、畏敌怯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始终摆在第一位,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锻造官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强意志;二是坚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习近平强军理论武装官兵头脑,不断提高官兵理论修养、思想素质、军事智慧;三是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中心环节,把培育和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努力锻造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道德的现代化军队;四是坚持官兵平等、互教互学、群策群力,研究现代化战争条件下能打胜仗的战略战术战法;五是坚持不懈地深化军民鱼水情,始终坚守人民子弟兵的情怀,不断拓展军民一家亲;六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力度,彻底整肃军风军纪,弘扬风清气正、昂扬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传统。
三、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各种要素的综合表征,是决定国家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磁石。
习近平在谈到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时,从人类文明、综合国力、世界大国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四个维度阐述了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标准。他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2]依循这样的标准,课题组通过梳理中国国际形象的历史与现状,运用翔实的国内外民调数据,分析了海外公众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情况,特别是通过国外媒体针对我国热点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向好的趋势。2016年1月至3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Lightspeed GMI合作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这次调查覆盖了G20中19个成员国,涵盖了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南非)等不同区域的公民。访问样本共计9500个,每个国家500个样本。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达到6.2分,相比2014年高出了0.3分,中国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形象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一些比较客观的外国专家对中国形象的评价也越来越好。例如,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2015年9月10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美中这七年》的文章,也充分肯定了近七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选贤任能方面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同美国竞争过程中渐渐赢得了优势。但是,由于受美日等西方大国冷战思维的影响和一些亲西方媒体的跟风炒作,不同国家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判断存在着较大差异。一些与中国外交关系发展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地区和俄罗斯的民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普遍给予较高评价;而日本等与中国外交存在摩擦的国家和地区则对中国国家形象持消极看法。因此,积极开展亲诚惠容外交,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揭露美日等国挑拨离间的伎俩,不断改善中国国际形象,对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十分重要。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推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自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他至少在28次重要讲话中论及“一带一路”倡议,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不断从梦想走进现实。例如,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上海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提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2014年9月12日,习近平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指出,欢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积极参与,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创新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模式。同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指出,中国和南亚各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愿同南亚各国和睦相处,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承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纲领,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积极参与的态度,中国同很多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已经签署,丝路基金已经着手实施具体项目,一批多边或双边大项目合作正稳步推进。2016年1月16日,习近平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强调,中国将始终坚持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愿意同各方一道,欢迎包括亚投行在内的新老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1月19日,习近平在埃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充裕资金、先进技术以及优势产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欢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实现双方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2016年6月16日,习近平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发表题为“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的署名文章指出:在双边关系“一带一路”倡议16+1合作等框架内,两国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双方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E763高速公路、科斯托拉茨电站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在中东欧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本着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总体原则和目标,阐述了包括“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和“切实推进舆论宣传,加强学术研究、理论支撑”在内的八项要求。使“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更加系统完备。“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普遍欢迎“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伴随“一带一路”构想的顺利推进,伴随我国文化交流、政策宣传,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中国关注民生、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共商共建共享、亲诚惠容、务实高效、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树立了极具吸引力的中国国家形象,大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五、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辐射全世界的外溢平台和桥梁
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与祖(籍)国在亲缘、情感乃至语言、价值观等文化基础上都有着共同的根脉,是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窗口,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深入研究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十分必要。不难发现,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软实力和祖国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是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纽带,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国际化的特殊力量,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不难发现,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软实力与祖国文化软实力思想同根、精神同源: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源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基因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基因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当代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倾向。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宝”即华文学校、华文媒体和华人社团,自觉承担着延伸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在互联网和国际化的时代,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为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亲和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必须关注侨情资讯和舆论引导。
六、中国抗战时期文化软实力研究
抗战历史文化特别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思想资源。抗日战争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推动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时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发展,保存了民族的文化血脉;抗战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鼓舞抗战士气,弘扬爱国正气;以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为代表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壮举,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最宝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