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练习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A.反对对外贸易

B.消灭了鸦片走私

C.维护民族利益

D.反对开放口岸

2.下列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中有两个条约有开口通商的内容

B.都要求清政府赔款

C.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D.都推动了19世纪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3.陈旭麓先生评价鸦片战争时这样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古代史的结束

C.中国是被迫走进中国近代历史的

D.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在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利于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A.割地

B.赔款

C.开通商口岸

D.允许在中国开设工厂

5.以下内容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赔白银2100万两

B.开上海、南京、广州等五口为通商口岸

C.割让香港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段话的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战争起因

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8.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编写《晚清风云》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B.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C.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再度出逃

9.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以下不能为此论据提供支撑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B.侵略国由一国增加到四国

C.两次战争都以中国的战败告终

D.两次战争都攻入了中国首都

10.右图反映的历史场景距2016年已有()年?

A. 156年

B. 173年

C. 114年

D. 115年

11.“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材料所提及“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左宗棠

B.梁启超

C.孙中山

D.胡适

1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评价()的。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3.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兴办的工业代表有()。

A.福州船政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轮船招商局

1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最能证明此语。

A.林则徐禁烟

B.洋务运动

C.开办同文馆

D.明治维新

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对上述材料中关于甲午战败影响论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B.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战败源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6.从19世纪50年代起,中国南方存在着一个与清政府对峙长达十多年的政权,其创立者是()。

A.洪秀全

B.孙中山

C.曾国藩

D.袁世凯

17.在中国近代,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运动有哪些?()

①洋务运动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义和团运动 ④虎门销烟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中国所走过的探索路程的顺序是()。

①思想上的科学民主化 ②制度上的民主平等化 ③经济上的机械、工业化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19.1895年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列属于《马关条约》内容的是()。

A.割台湾岛给日本

B.开放杭州、苏州、重庆、上海为通商口岸

C.赔款白银4.5亿两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0.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D.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21.《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日本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

B.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投资办厂

22.下列不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组成部分的有()。

A.虎门战役

B.黄海战役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23.《马关条约》签订后,政界议论纷纷。下列哪些议论符合史实?()

①中国:我的一个孩子走了。②美国: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了,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了。③法国:以后我们也可以到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工厂了!④德国: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山海关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4.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A.蔡锷

B.梁启超

C.康有为

D.谭嗣同

25.某班同学在复习课上罗列了曾国藩与李鸿章,康有为与梁启超,孙中山与陈独秀等人的有关事迹。你认为他们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民主与法制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6.《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一书中写道:“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转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7.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每个事件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中国近代化探索——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

B.法国大革命——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工业化

D.经济全球化——欧共体建立——欧元启动

28.下列有关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

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29.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30.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④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19世纪末,张謇提出并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实业救国”的梦想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32.“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下列对义和团运动说法错误的是()。

A.首先在山东兴起,1900年春发展到京津地区

B.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C.义和团英勇地抗击了八国联军

D.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3.在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中,义和团所取得的一次胜利是在()。

A.大沽

B.北京

C.廊坊

D.秦皇岛

34.革命志士陈天华痛斥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下列条款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35.《辛丑条约》的签订使()。

①中国再次被迫割让了大片领土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6.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超过10亿两。期间,因国际局势变化,中国于1917年和1937年分别停止了对德国和日本的赔款。材料中的国际局势变化分别是指()。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世界性经济危机 ③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7.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8.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商务印书馆

D.北洋水师学堂

39.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A.隋朝、明朝

B.唐朝、明朝

C.隋朝、清朝

D.唐朝、清朝

40.下列关于《申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登载了国家政治大事

B.是外文报纸

C.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

D.是戊戌变法的舆论工具

41.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它创办于()。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香港

42.下列人物,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是()。

A.毛泽东

B.孙中山

C.陈独秀

D.蒋介石

4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特别提出了“民生”,他的这一主张的内涵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4.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中华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推翻封建制度的起义

45.“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A.没有建立革命的中华民国

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辛亥革命的果实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了

46.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47.在图说历史活动中,史青同学找到了下列图片,请你为他的活动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图1 起义军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图2 克伦威尔在战场上

图3 英军向美军投降

图4 攻占巴士底狱

A.封建制度的覆灭

B.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48.19世纪60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下列人物中,与此时重大事件有关的是()。

①克伦威尔 ②林肯 ③亚历山大二世 ④李鸿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9.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50.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成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51.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袁世凯在1912年3月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提倡“尊孔复古”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③建立北洋军阀统治 ④复辟帝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合影

①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 ②帝国主义各国支持袁世凯 ③封建专制统治宣告结束 ④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3.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54.下图是网友绘制的《民国军阀割据形势图(民国21年)》,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B.国民大革命中北伐战争所向披靡

C.农村革命根据地遍布全国

D.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下的中国

55.下列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或报刊,按出版或发行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海国图志》②《新青年》③《民报》④《天演论》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56.1923年,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于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A.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B.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

C.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冲击

D.国民革命运动的两面性

57.右图是由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下列事件中,与该校的历史没有关系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58.“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59.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民主和科学

B.开始于1915年

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D.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0.20世纪初,在疲弱不堪、内外交困窘境的中国,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为唤醒青年,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民报》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申报》

61.如果将孟德斯鸠、伏尔泰、陈独秀三位历史人物的贡献归纳到一个主题中,这个主题应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思想解放运动

C.国际工人运动

D.近代文学艺术

62.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A.鲁迅

B.胡适

C.陈独秀

D.李大钊

6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上述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64.某中学生在研究中国服饰变化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案例:①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②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③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旗袍”;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列宁装”“绿军装”。从中可归纳出服饰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以下表述恰当的是()。

A.社会政治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的影响

C.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D.反映了人们所处的不同阶层和职业

65.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可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

①城市女性渐渐不再缠足 ②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③1919年5月5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进行总罢课 ④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6.“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开拓创新

D.乐观主义

67.下列口号或标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青岛

C.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D.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68.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69.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B.斗争方式从学生罢课变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C.无产阶级取代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D.斗争对象从帝国主义变为北洋军阀政府

70.“九十六年前,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高举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力量、新希望。”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抗日战争

71.口号,见证着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自强、求富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中国最早举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胡适

73.下列事件与李大钊有关的是()。

①领导新文化运动 ②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③领导五四爱国运动 ④中共一大中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4.以下文章中,颂扬十月革命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A.《庶民的胜利》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尝试集》

75.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 1909年,赵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 1910年,钱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 1911年,孙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 1912年,李某打电报邀请朋友参加自己的婚礼

76.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77.想参观中共一大的会址,我们应该去()。

①南京 ②上海 ③广州 ④嘉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8.国共两党于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按照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1924年应该是民国哪一年?()

A.民国十二年

B.民国十三年

C.民国十四年

D.民国十五年

79.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下列属于合则两利的是()。

A.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B.辛亥革命、黄埔军校

C.北伐战争、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80.有人评价他:“黄埔任教,激扬文字培育革命英才;转战南北,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中;国际舞台,不卑不亢重塑大国形象;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愧人民公仆。”他是()。

A.孙中山

B.蒋介石

C.毛泽东

D.周恩来

81.图片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右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这一时期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民革命运动

D.抗日战争

82.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①广州 ②武汉 ③南京 ④重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83.北伐战争初期,北伐军主力主要集中在()。

A.两湖地区

B.闽浙地区

C.两江地区

D.黄淮地区

84.以下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1927年的是()。

A.北伐战争开始

B.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C.南昌起义

D.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85.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李军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如果需要你再补充内容,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是()。

A.它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它是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86.下列关于井冈山会师说法正确的是()。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会师关键人物为毛泽东、贺龙

D.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87.学者张益民认为,1927年的挫折,迫使中共领导人重新探讨社会改造的根本道路,中共对农业中国及其革命道路才有了真正的认识。这种认识及行动方向的转变是()。

A.农民运动到城市暴动

B.乡村到城市

C.反蒋到联蒋

D.城市到乡村

88.某班同学为出黑板报,收集了如下资料:“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据此,你可以判断,黑板报的主题是()。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B.十年内战,烽火绵延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89.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下列行动的顺序是()。

①强渡大渡河 ②渡过金沙江 ③四渡赤水河 ④飞夺泸定桥 ⑤爬雪山、过草地

A.③①②⑤④

B.③②①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③⑤①④②

90.红军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91.联系与比较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小明同学用这一方法比较中国共产党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得出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有()。

①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都确定了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1935年2月,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

C.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93.歌曲具有时代特征。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时期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③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⑤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A.⑤①③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③①②④⑤

94.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吞噬着整个世界。下列事件与这场危机直接有关的是()。

A.北京爆发五四运动

B.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各国人民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95.“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材料所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七七事变

C.甲午中日战争

D.九一八事变

96.“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阴谋夺权

B.炫耀武力

C.投靠日本

D.逼蒋抗日

97.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8.据新华社报道,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2014年2月3日在演讲中称“1938年蒋介石曾宣传日本军队实施了南京大屠杀,但世界各国对此无视,原因在于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定论。揭露日本法西斯最有力的铁证是()。

A.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B.电影片段中的场景

C.惨案幸存者的言证及当时的新闻图片

D.日本的官方言论

99.著名戏剧家田汉在1938年中国军队取得某战役重大胜利后,写下了这样的祝捷歌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这一战役是()。

A.贺胜桥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00.在抗日战争的一个战役中,当时参战官兵与群众提出了“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水塔,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电线杆,彻底破坏路基”的战斗口号。就此推测该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卢沟桥战役

10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A.开国大典

B.加入WTO

C.澳门回归

D.承办APEC

102.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103.有些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相符的有()。

A.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8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19年,取名建党

D.生于1960年,取名文革

104.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我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关于新纪元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B.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C.歼灭了国民党全部残余,祖国大陆全境解放

D.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05.时下,人们爱用“最美”一词赞美危难关头舍己为人的英雄。60年前,作家魏巍发表过一篇充满激情、脍炙人口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生动报道了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的()。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人民解放军

106.“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需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胜利

107.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政权

D.建立了社会制度

108.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的措施中,土地所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①土地改革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9.下列有关新中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中,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有()。

①土地改革 ②“大跃进”运动 ③农业合作化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110.右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的开展。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11.1952年年底,我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下四个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土地改革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113.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14.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5.下面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6.“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7.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个现象是在()完成后。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新中国的成立

11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

B.新中国的成立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19.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示意图。图中A、B、C三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新中国成立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一次世界大战

C.洋务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大改造完成

D.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土地改革完成

120.下列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改造于1952年基本完成

121.下表是1952-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动情况表。导致发生表格中经济成分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承包责任制

12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誉为“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是因为这次会议通过了()。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主要意义是()。

A.掀起了土地改革的新高潮

B.总结了三大改造的胜利成果

C.开创了党派之间平等协商的新形式

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124.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确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宪法;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C.我国积极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D.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25.我国中央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对今新疆地区的治理,采取了下列举措:①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设立新疆行省 ③设置西域都护 ④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126.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7.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砍杀事件。新疆政协副主席表示,这种反人类活动代表不了任何民族,其背后是政治势力。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反恐维稳,另一方面要发展新疆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历史上充分证明中国政府重视各个民族发展的举措包括()。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帮助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实行一国两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一些地区实施了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建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享受到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

B.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C.先后落实的顺序是: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

D.都可以自行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律体系

129.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0.从以下图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刻舟称瓜

①片面追求高速度 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③当时存在严重的“浮夸风”现象 ④农业科技化取得重大成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1.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是()。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2.右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出现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133.“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社员家里不开锅,铁锅铜勺都献出去大炼钢铁,只管到时候到食堂打饭打菜。”这种现象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34.《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请判断以下哪项运动体现了这一思想?()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135.右图人物曾经出现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招生广告上,与他不属于同一时期的先进人物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邓稼先

136.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袁隆平

137.学生拍集体合影时手捧毛主席画像,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做法的泛滥带来的最大危害是()。

A.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B.导致严重的形式主义泛滥

C.损害了毛泽东同志的威望

D.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38.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指出:“改革攻坚,‘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还是有可能重新发生。”“文化大革命”留给我们最主要的历史反思是()。

A.缺少民主与法制

B.毛泽东错误的判断

C.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D.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139.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大跃进”运动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

140.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后者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141.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一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A.遵义会议

B.新中国成立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4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在我国农村逐步实行的()。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43.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农村改革是指()。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144.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做的重大贡献是()。

①参与指挥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②参与指挥淮海战役 ③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145.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6.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指()。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7.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放开肚皮吃饭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C.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D.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

148.邓小平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主要是因为他()。

A.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

D.解决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49.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50.下列属于列宁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功探索的是()。

A.余粮收集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粮食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粮食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余粮收集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51.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了党的这一经验总结的有()。

①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152.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53.读下表,分析2003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世界排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西藏民主政治建设成果丰硕,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坚持了改革开放这一立国之本

D.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5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情况,其中1980-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56.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

157.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下列有关“两弹一星”的成就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用于实战的导弹实验获得成功 ③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158.2011年9月,他指导培育的“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他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159.爱国主义需要激情地表达,更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水稻培育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袁隆平

B.华罗庚

C.邓稼先

D.侯德榜

160.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61.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A.大庆油田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863”计划

16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生物工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创造出许多惊人的奇迹。下列人物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邓稼先

B.侯德榜

C.袁隆平

D.爱因斯坦

163.毕生梦想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以上感动中国颁奖词最适合的人选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詹天佑

D.邓世昌

164.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165.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APEC会议

166.2014年4月,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阿克拉姆·扎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大意义在于强调主权平等的重要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

B. 1955年

C. 1971年

D. 1979年

167.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68.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9.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周恩来总理这个愿望的实现是在()。

A. 1953年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候

B. 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上

C. 1971年10,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 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的时候

170.2014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携夫人米歇尔访华。历史上,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

A.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7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导致这一结局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C.第三世界的支持

D.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改善

172.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这充分说明了()。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173.历史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它是邓小平的天才设想”“它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学们是在评价()。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一国两制”制度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74.据统计,197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仅为0.77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到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1616倍。这组数据()。

A.反映两岸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B.说明两岸已遏制住“台独”势力

C.表明两岸尚未通航、通邮

D.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实现

175.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坚持不运用武力的原则

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176.2013年4月2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海基会举办的纪念某一事件20周年茶会上指出,该事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以谈判化解敌意、以协商取代对抗的历史新局面。该事件是()。

A.“三不”政策的调整

B.汪辜会谈

C.八项主张的提出

D.海基会的成立

177.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178.2014年5月4日《菲律宾星报》报道,该国军方发现仁爱礁附近出现了一艘中国护卫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仁爱礁争端尖锐化后首次加入维权行动。人民海军创建于()。

A. 1927年

B. 1949年

C. 1956年

D. 1966年

179.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伴随着中国核工业和导弹事业的发展而诞生的部队是()。

A.中国人民海军

B.中国人民空军

C.中国人民陆军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180.若为下列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民解放军严阵以待

导弹部队蓄势待发

潜艇浮出水面

“辽宁”号航母试航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C.我国的国防建设

D.中国现代社会生活

181.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D.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82.“衣”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下列有关中国近现代“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女子废除裹小脚的陋习

B.民国时男子穿上了中山装

C.改革开放前服装丰富多彩

D.改革开放后“蓝灰色海洋”

183.下图是一张在职人员工资条,其中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栏目主要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A.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

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D.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184.对联折射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85.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5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

A.实施义务教育

B.开展“希望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186.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今年我国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信峰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上述外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弘扬“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C.增强与东欧国家的传统友谊

D.营造中国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

187.右图是2014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会议会标。该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货币基金组织

188.首次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会议是()。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89.某会议上首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次会议的名称是()。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90.下面三幅图片是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签字仪式,这些历史场景蕴含着中国百年风云巨变。导致这种巨变的根本原因是()。

图一 签订《辛丑条约》

图二 日本向盟军投降

图三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B.实施了正确的外交策略

C.教育水平发展迅速

D.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19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举措中最具有创新意义的是()。

A.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C.农业集体化

D.“一国两制”

192.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总理为封面人物,并在封面上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美国乒乓队访华

193.2014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发表讲话,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的核安全观。我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发生于()。

A. 1949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79年

194.从不同角度整理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从政策的角度整理知识,其中不符合史实,需要修改的一组是()。

①改革开放时期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②1986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法》,普及了义务教育 ③“863”计划制订以后,我国在航天领域的一项重要成就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④科技强军,促进我国国防事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5.“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196.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先进思想如同冲破黑暗之光,中国人民对先进思想进行了不断探索。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严复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B.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条件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D.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8.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省组建了沙钢集团、春兰集团、徐州工程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策上直接为这些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是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九年级(2)班同学在复习某一学习主题时,其中有一项归类不当的是()。

A.香港回归举国庆——“一国两制”首次成功运用于实践之中

B.“东方魔稻”袁隆平——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C.太空奏响《东方红》——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戈壁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

200.胡鞍钢教授在其《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一文中,对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作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全面创新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新”的是()。

A.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B.进行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二、简答题

1.简述1840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历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时间和名称。

2.简述《辛丑条约》的危害。

3.列举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并简述变法的具体措施。

4.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影响。

6.简述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的异同。

7.简述五四运动的概况(导火线、爆发时间、爆发城市及意义)。

8.简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9.简述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0.简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11.简述近代中国新闻出版和教育领域出现的新事物及其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12.简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3.简述民国以来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4.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5.简述“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及成果。

16.简述“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及教训。

17.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8.简述四例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

19.简述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20.简述当今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区别。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了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后清政府被迫丧失了哪些主权?材料中“旧制度”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依据材料二所指出的,这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甲午战后中国两种反应类型的动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暴力反洋运动”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进程?

(4)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者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李鸿章和康有为在探索近代中国富强之路的主张上有何异同?

(2)材料三中“革命”对中国历史最重大的影响是什么?孙中山心目中“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3)材料四中两位先生能否“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试分析其原因。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的探索在背景上有何相同之处?

(4)上述中国近代化探索体现出由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西方近代化的历程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路径,请以英国为例进行说明。

3.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以来,日本侵华战争破坏了两国友好关系,对两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陆军部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

——刘涛《中国崛起策》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

——《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三:2013年,安倍内阁谋求通过强化日美同盟及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对中国实施多边牵制。中日钓鱼岛争端继续陷于僵局,中日摩擦和对立向多领域扩散,外交、安全关系紧张,贸易、投资减少,国民感情进一步恶化……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挑战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否定战后国际秩序,导致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局面。

——《日本蓝皮书(2014)》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日本通过什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在第二次中断和干扰中,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事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日报》社论认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和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安倍内阁的行径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怎样的局面?请你就如何改善中日关系向安倍内阁提出建议。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独立之间的关系。

4.“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为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某小组同学以此为起点找到以下材料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将1917年到1921年这五年笼统称作“五四时代”,并划为两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一些新起的知识分子全力以他们的思想来感召学生和青年。在第二个阶段,学生们便成为主力,发动对中国某些传统和守旧主义的全面攻击。于是活动范围超出纯粹思想界以外。”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梁启超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材料四:历史学家黄安年曾说:“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的“第一个阶段”指的是哪一史实?材料一中“五四时代”的两个阶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史实说明五四运动是如何体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

(3)根据材料三,综合所学知识,对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个历史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说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中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5.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康:四夷交迫,分割存至,覆亡无日。

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

皇帝同意其建议。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的“民国”是哪一次革命后建立的?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这对于激励广大青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长春讲话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请回答: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标志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请你概括它们的共同之处。

(4)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错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中央外宣办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上的今天》开栏的话

请回答: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宣告了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请以西安事变为例说明。

(2)党成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砺,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例子。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1956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长沙晚报》创刊。同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请问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请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4)综观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你认为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8.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探求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背景链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背景链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速对外扩张,发动了侵华战争。

材料二: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有为领导了哪一场变法?写出该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

(2)材料一中的孙中山领导了哪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举一例)

(3)材料二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国共两党英勇抗日的战例。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探求生存之路的过程中领导力量变化的特点。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1945年期间。如:1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1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请回答:

(1)结合1937年到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0.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改称谓等社会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轮船招商局”创办人是谁?请再列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丰功伟绩?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对外战争中,李鸿章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掀起了洋务运动。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1912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合资创办了福新面粉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了六家。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却屡遭挫折。

材料三: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例,并指出洋务运动的思想来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福新面粉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厚利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屡遭挫折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政策?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人均)

——摘编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

材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而编制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还只能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摘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1952年我国工业化水平如何?

(2)写出材料二中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并指出“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3月12日山东莱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化大革命”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

(2)材料二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5)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A。A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由于成功地实行A,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使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清朝乾隆帝时,为了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立了什么机构?

(2)材料中的“A”指的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写出它的名称。结合材料说出实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意义。

(3)如今我国不断在西藏、新疆等地巨额投资,得益于20世纪初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哪一项战略政策?

(4)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请你为营造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材料二:唐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森林因为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

材料三:(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四: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它们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民工潮,珠江三角洲成了全国民工潮的最大接收地,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出现的情况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什么内在联系?

(3)材料三中的“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根据材料三的观点说明“中国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除材料四提到的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后来还设立了哪一省级经济特区?综上所述,请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答两点)。

1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两国在我国某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材料三: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后,中美关系也开始走向正常化。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国政府于1997年、1999年先后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有改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某地区”指的是什么地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指什么会议?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联合国大会”在哪年召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5)从材料三、材料四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7.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材料四:经过60年建设,海军已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和陆战力量等组成的综合性军种,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着眼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全面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机动和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维护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能力,海军发展成为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现代化军种,海军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摘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阅兵式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海军的特点。联系我国海军编队多次圆满完成远近海护渔护航任务以及“辽宁舰”航母正式列编的事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促使欧洲人逐步从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体现了人性的觉醒。它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开辟了道路,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前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欧洲的第一道曙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中华书局版)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九二南方去视察,路线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胆要大,三个有利判是非。

请回答:

(1)“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前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指什么运动?请举出这个运动的代表人物一位。

(2)伏尔泰是法国什么运动中的著名思想家?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

(3)“九二南方去视察”的领导人创立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是什么?

(4)你认为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中有何作用?

19.自古以来,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

请回答:

(1)孔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请根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2)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都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有关。历史上出现的与材料二相关的两个盛世局面是什么?

(3)你认为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实施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