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阳货(节录)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3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31];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2]。”

子谓伯鱼曰:“女[33]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34]?”

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杰出的理论批评家。孔子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总结了我国古代早期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反映了以诗经为主的文艺创作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题解】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同时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关于《论语》的题意,班固《汉书·艺文志》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即“论纂”,“语”即“言语”,意谓“编纂夫子的言语”。

【注释】

[1]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2]巧言令色:朱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即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3]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所以译文增“于道”两字。[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语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篇。[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往,过去的事。来者,未来的事。[7]北辰:指北极星。共:同“拱”,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意义相近,环抱、环绕之意。[8]《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〇五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篇》之文,指思想没有不正的东西,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9]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为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10]倩:面颊长得好。盼:黑白分明。绚:有文采。[11]绘事后素:先有素白的底子,然后再加文采。[12]起:启发。[13]周监于二代:周代典章制度以夏商二代为依据。[14]郁郁乎文哉:郁郁,繁盛。文,礼仪典制。[15]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淫,过分。[16]哀而不伤:悲伤却不伤痛至极。[17]尽美矣,又尽善:尽美,声音动听。尽善,舞姿完美。[18]《武》:相传为周武王时乐曲,表达武王伐纣灭商,建立新朝的内容。[19]质胜文则野:文辞过于朴实,就显得粗野。质,质朴。文,文采。[20]文胜质则史:过分讲究文采,就会像掌管文书的史匠,流于浮华。史,浮华。[21]文质彬彬:文雅、朴实兼备。[22]君子:有德之人。[23]博学于文:广泛地学习知识。[24]约之以礼:用礼节来约束自己。[25]弗畔:不违背大道。弗,不。畔,通“叛”,违背。[2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修身先学《诗》。立于礼,学礼可以正身。成于乐,《论语集解》引包咸注:“乐者,所以成性。”[27]不达:达,通达。指学诗之后能通达于政事。[28]使于四方,不能专对:春秋时期,各国大夫聘问,习惯通过赋诗言志进行外交上的应对。[29]辞,达而已矣:辞,文辞。达,达意,表达思想感情。[30]兴:启发,感染。观:观察。群:通过情感交流达到和同、团结。怨:抒发怨气,批评讽谏。[3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迩,近。指《诗》有助于人伦教化,可以用来侍奉父母、服侍君上。[32]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据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诗经》中有谷类24种,蔬菜38种,药物17种,草有37种,花果15种,木有43种,鸟有43种,兽有40种,马类异名27种,虫类异名37种,鱼有16种,学《诗》能多认识这些动植物。[33]女:通“汝”。[34]正墙面而立:朱熹《论语集注》:“言即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讲疏】

《学而》篇共16章,篇名由本篇前两字得来。孔子提倡“中和”之美,“人不知而不愠”,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倡“敦厚”;反对巧言令色,认为这是不仁的表现。

《为政》篇共24章,主要论述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其中“为政以德”“君子不器”等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所谓的“德”主要是“仁德”,透露出“中和”思想。

《八佾》篇共26章。孔子强调了“仁”对“礼”和“乐”的统帅作用,这种仁义礼乐价值观反映到文学上体现了孔子对文学种类的取舍,好雅乐,恶郑声,要使《雅》《颂》各得其所。本篇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对“思无邪”的阐述和生发。

《雍也》篇共30章。他强调文质并重,既要质朴,又要有文采,文质彬彬才是君子。具体到文学方面,则转化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质”即思想内容,“文”即文采,内容与形式应该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孔子评价《韶》“尽善尽美”,即是说其内容与形式俱佳。文质理论对后世文学理论有深远影响。

《泰伯》篇共21章。孔子将诗、礼、乐作为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三个阶段,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诗经》,也即“诗教”;其次学习礼,建立礼乐文化制度,也即“礼教”;最后要学习音乐,在音乐中受到熏陶教化,也即“乐教”。这三个阶段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促进,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子路》篇共30章。孔子提到了《诗经》的政教作用,明确提出《诗经》在政治外交领域的作用,表明文学艺术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将《诗经》运用于外交辞令,可见《诗》在处理政治外交的重要作用,侧面反映出《诗经》的“温柔敦厚”在当时的普及程度。

《卫灵公》篇共42章。主要是孔子对君子的行为修养和如何治理国家提出意见。孔子提到音乐用《韶》和《武》,抛弃郑声,认识到音乐的教化作用,并以尽善尽美作为选择音乐的标准。

《阳货》篇共26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孔子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与阳货的对话体现出孔子入仕治政的理想与愿望。孔子在其中肯定了《诗经》的多方面作用: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社会作用。

【关键词解读】

兴 观 群 怨

兴,感发之意,诗歌可以使人精神振奋。观,指诗歌的认识作用,通过诗歌可以观察风俗之盛衰、社会的变迁。群,指诗歌的凝聚作用,可以使人们互相交往,交流感情。怨,朱熹解释为“怨刺上政”,可以对现实进行批判。即诗歌可以感染情绪,观察风俗,合群交友,怨刺上政,最后归结于政治方面,“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系统表达了孔子诗教的观点。

文质彬彬

是孔子对文质关系的解读,指文采和质朴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的表现。彬彬,朱熹解释为:“犹斑斑,物相杂而适均之貌。”后世将文质关系运用到文学作品中,由创作论引入作品论,成为文学方面的重要理论。质为内在思想内容,文为外在文采形式。“文质彬彬”的意思即变成在创作作品时,既要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度,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形式,二者不可偏废,文章才有价值。“尽善尽美”论也可看作是对作品论中文质关系的另一种表述。

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角度看即是认为其有“中和”之美,孔安国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言和也。”儒家提倡“中和”,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治理国家,都要求要适度,恰如其分而不过分,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成为孔子,也即儒家的文艺美学原则,《论语详解》:“声歌之道,和动为本,过和则流,过动则荡。”就要求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不要太直露,而是婉转表达为好,从而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相关知识链接】

《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保存。主要内容是孔子日常语录,回答弟子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涉及文化、历史、教育、哲学等领域,内容丰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信奉周礼,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因此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克制欲望遵守礼节。

《论语》的注本主要有: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义疏》,南宋朱熹《四书集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延伸阅读】

所节录部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孔子对文质关系,言语、文学和德行的关系,礼乐功用等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