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文知识教学
语文教育遵循认知结构发展的普适规律,但语文知识学习有其特殊性。
一、陈述性知识
词、短语或句子是人类语言交流的工具。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是以词、短语或句子,而是以信息来记录知识的。信息在大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统称为知识的表征(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其形式有具体形象、概念或命题等。同一个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如“狗”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形式可能是宠物泰迪犬,也可以是关于狗的概念。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也称为编码)。不同表征形式所具有的共同信息称为表征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Proposition)、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Network)或图式(Schema)来表征,如图2-13所示。
图2-13 陈述性知识的三种表征形式
知识的基本单元是命题,一个命题相当于一个观念。所谓的命题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用句子表达。命题不等于句子,而是句子表达的意义。我们大脑保持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句子表达的意义。如:
“王睿看完了《狼图腾》这本书。”这句话中论题是“王睿、狼图腾、书”,关系是“看完了”。论题一般指概念,用名词、代词表达;关系一般用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等表达。
储存在人长时记忆中的任何信息,都不是孤立存放的。具有共同成分的多个命题,会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构成人推理及解决问题的基础。如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梳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了语文知识树(也称语文知识结构图)(见图2-14),将学科知识分为“基础知识”“文言知识”“文学常识”和“阅读与写作知识”四部分。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八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现代、古代、外国、当代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可细分为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包括词类、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若一个高中生的语文知识是按这样的层级组织起来记忆的,那么该生大脑中储存的语文陈述性知识,都进入了命题网络。他掌握的知识易被提取,不易遗忘。
图2-14 魏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图
如果说命题网络表征了许多小块的知识,那么图式则表征较复杂的整块知识。所谓的图式就是人脑中关于普通事件、客体与情景的一般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图式对学生语文知识迁移极为重要。
(1)图式的类别
从表征的内容来看,图式可以分为客体图式、事件图式、文本图式、学科知识或专门领域知识结构图式、计划和策略图式。
客体图式是指人们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实体的表征。如动植物、汽车、罪犯。也包括由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一些客观实在的表征,如城市、农村、iPad、手机等。
事件图式是指人们对事件中典型活动先后次序的有组织的表征。如去乘坐地铁,该图式所表征的典型次序是:购买地铁卡-刷卡入闸-月台等车-上车-下车-刷卡出闸。这种图式也称“脚本”(Script)。
文本图式是指人们对文章所具有的特征或典型组织结构的表征。该图式引导人们提取信息并加工信息,如运用议论文图式阅读议论文;运用邮件图式阅读邮件;按照几个W(谁、何时、何地、发生何事、原因、经过)来搜索报刊上的新闻信息。
学科知识或专门领域知识结构图式是指人们对某一学科或某个专门领域知识的逻辑关系、整体结构的表征。如语文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五大学习领域: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计划和策略图式是指人们从事某个活动或解决某个问题所制订的计划、方案、路径、方法等内部结构及其特征的表征。如学生制订寒暑假计划、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等。
【案例2-2】
在新加坡坐地铁
按图式理论可以这样理解:陈诚拥有上海乘坐地铁的事件图式。但是,他在新加坡运用上海的地铁图式坐地铁时,就出现了问题。这是因为他缺失新加坡地铁图式。
(2)图式的特性
图式具有变量、概括性、知识性和结构性等特点。
变量指图式由变量构成,图式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是一个框架,围绕这个框架,变量可以与环境的不同方面相联系,从而使当前一定的情境得到解释。陈诚有上海市坐地铁的事件图式,但缺少乘坐地铁的图式变量。
概括性指图式是从很多具体例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不是具体指某一例子在头脑中的存储,因此具有普遍意义,易于迁移。上例中陈诚的上海乘坐地铁图式都不是针对某个地铁站如“人民广场站”或某条线路如“2号线”的乘坐地铁图式,而是适用于任何一条线和任何一个车站的图式。
知识性指图式所表征的是一般知识而不是定义。即我们所具有的图式就是我们所具有的知识,我们所掌握的所有知识都包含在我们所具有的图式里。接受一种图式如同接受了一种知识。上例中陈诚缺失新加坡乘坐地铁图式,其实质是缺少一种乘坐地铁的知识。
结构性指图式的各种知识点之间是按一定的联系组成一种层次网络,它由知识的结构性决定,是一种等级结构,即一种图式可以包含在另一种图式中。上例陈诚从新加坡回来后所拥有的乘坐地铁的图式就比去之前要复杂,第一等级是一般乘坐地铁的图式,包括上海、新加坡乘坐地铁的共性,第二等级就是两个城市不同的乘坐地铁图式。
在图式形成过程中,样例的作用很重要。所谓的样例,是指在形成某一图式之前,人们接触到的该图式的若干具体实例的表征;在图式形成之后,这样的具体、个别实例的表征也依然存在。如上例中,陈诚按照上海坐地铁的程序,就是他乘坐地铁图式的一个样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把获得的信息同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建构新事物的意义并把它纳入认知结构的过程。
知识不能在长时记忆中保持即为遗忘,一般将知识不能提取或提取错误作为遗忘的标志。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难点不在理解而在保持。如小学生的识字,初高中学生文学常识的学习,这类知识遗忘速度快,而且遗忘率高。教师在教学这类知识时,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及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提取就是从记忆库中把所需的知识检索出来,这是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目的所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需要依据一定的线索。一个概念、一种思想、一种组织、一张图片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提取的线索。提取线索可以激活有关的记忆痕迹,打通搜寻的通路。如一个学生想不起散文《人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作者,却想起当时学课文时自己曾在作者名字下面划过曲线;作者的名字是出现在页下的注释里;当时语文老师还请自己读过注释;那天自己好像坐在靠窗的座位……这些带有触发性的提取线索最终将长时记忆中处于静息状态的知识——散文的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激活起来,达到成功提取的目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并不是说知识从学生的头脑中消失了,而是学生找不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因此,语文知识的有序组织是一种最重要的提取线索,它能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有效的检索途径;语文学习情境和学生状态也是提取知识的重要线索。
二、程序性知识
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然后经历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Production)、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形式表征,见图2-15。
图2-15 程序性知识的两种表征形式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该术语源自计算机科学,因为计算机存储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的形式编码的规则。人经过学习,头脑中也储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产生式。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
产生式系统是由多个产生式按一定的目标连结成的一个有组织的目标层级的整体。一个产生式系统代表了人在从事某一特定任务时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如一位高中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材料中存在的一个逻辑错误。
该生直觉可能是材料中的“反映”一词是错别字,可能是“蝇事”一词简写有误,可能是“基本属实”的词语搭配有误。他再复读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分析的是“一个逻辑错误”,于是他排除了“反映”一词是错别字的判断,因为:
同理该生又否定了“蝇事”一词。因为:
该生对“基本属实”进行分析,认为从语法上副词“基本”可以修饰动词“属实”,无语法错误。因为:
该生对“基本”“属实”进行词义分析,发现“基本”是程度副词,表示“大体上”的意思;“属实”指“是事实”。“基本属实”属词语搭配不当。因为:
在整个运用语文程序性知识解决辨识问题时,该生运用了多个产生式(人脑中以“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且多个产生式因“我的目标是找逻辑错误”连成一串,形成产生式系统。
语文学科的程序性知识属于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根据自动化的程度,又可分为两种:特殊领域的基本技能(Domain-specific Basic Skill)和特殊领域的策略性知识(Domain-specific Strate-gies Knowledge)。前者指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中那部分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如看着课文大声朗读、抄课文、听写、概括文章要旨、划分段落、写作等。后者指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中那部分具有监控或有意注意特征的程序性知识,如高考应试过程中,完成阅读和写作试题的顺序调整、时间分配等。学生获取语文学科程序性知识,必须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该阶段学生能陈述某知识。如学生要学会排比修辞手法的程序性知识,在这个阶段,他必须知道并能陈述排比句的构成规则。
该阶段通过运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变。如在大量的句式练习中,学生能按照排比句的规则将句子正确改写成排比句式。
该阶段通过反复练习运用规则,整个运用规则的程序得到精致和协调,既能达到运用自如的自动化水平。如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能熟练地运用排比句式来表达。
可见,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又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案例2-3】
书信写作的程序性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某类语文知识存在问题时,应分析该生是否拥有某类陈述性知识。若是,还需进一步了解该生知识掌握所处的阶段,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并促进其尽早进入自动化阶段。
语文学习中查字典、写字(硬笔、毛笔、钢笔)、电脑操作等属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它需要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系统的协同配合,且必须通过训练才能拥有。其掌握过程经历形成、保持和迁移三个阶段。形成阶段的指导尤为重要,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演示等拆分动作,指导学生分步学习,掌握基本要领。
2.形成联系——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掌握整套动作。
3.自动化——教师引导学生自如地运用该技能,动作精致、协调,自动化。
三、元认知
元认知的教学研究尚不丰富,但可以确认的是,其实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包括:教会学生基于自身特点、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要求,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切的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监控、调节、修正策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以语文学科阅读理解活动为例,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知识包括学生对自身阅读特点的元认知知识、对要完成的阅读任务的元认知知识、对阅读策略的元认知知识。
如有关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自己的语言基础对阅读监控的影响;自己的认知特点(视觉扫描的速度、唇读习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时记忆容量、概括能力等)对阅读监控的影响;自己的阅读心理状态(过分焦虑、紧张、急躁)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具体包括阅读目的:为什么而阅读;阅读任务: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材料特点:阅读材料的不同文体、文章结构、写作线索等。
指可以提高阅读理解效率的各种阅读策略。
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监控内容如:建立阅读理解的目标;根据建立的目标调节自己的阅读活动;确定文章主题和写作结构;评价自己的理解程度;理解失败时的对策等。
专栏2-2
元认知的培养
表2-6 波利亚建议的自我提问启发式问题表
四、学习策略
温斯坦(C.E.Weinstein)和梅耶(R.E.Mayer)将学习策略分为五类。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Rehearsal Strategies)指的是通过反复读写所学的材料,在记忆中保持信息的策略。在简单任务的学习中,用这种策略只是按一定顺序重复项目的名称,以此帮助记忆。例如,学生为了记住名家名篇,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念文章题目和作者。而在较复杂任务的学习中,例如,通过听课或阅读来学习时,复述策略可能是大声重复关键术语、抄写、做笔记、找出重要部分等。
复述策略涉及以下几个认知过程:一是选择,即把注意力放在一定对象上;二是维持,把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三是获取,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复述策略的运用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复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八种:及时复述;限时复述(限定完成复述任务的时间);试图回忆式复述(稍加复述便尝试背诵,背不出再复述,复述了再尝试背诵,如此交替);分散复述;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复述(将复述的内容分成部分,分别复述再联系起来整体复述);过度复述(复数次数以刚能背诵所需的复述量为基础的150%左右最适宜);多种形式复述;多种感官协同复述(如视听结合)。语文学习中的复述策略有重复、抄写、做记录、画线等。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Elaboration Strategies)是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机械学习和简单知识的学习中,在脑中想象所学材料的样子,或利用记忆术通过联想人为地为学习材料附加意义,都属于精加工策略。例如,一个中学生在记忆“钁”这个汉字时,他拆分字形后组成特殊的含义:运用这种金属工具时(金字旁),要睁大双眼(右边上面是两个“目”),因为这种工具很难使用(“难”字左右两部分上下叠放),这个字便记住了。在阅读课文时还包括分段、归纳段意;记笔记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语文学习中的精加工策略有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等。
对于意义性不强的、难以归类的材料,可以用这些方法:形象联想、谐音联想、歌谣口诀、首字连词,力求从中创造出某种联系以赋予一定的意义。对于意义性强的材料,可以用这些方法:勾画圈点、摘录提要、笔记概述,力求抓住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深水平加工。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是指将学习材料加工成有组织的结构,以便长久保持。这是将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至有序处理、加工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材中,有按字音归类识字,有按字形归类识字的集中识字。为梳理课文写作思路,一些学生为结构复杂的课文编制提纲。
语文学习中的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概念地图等,借助可视化工具来组织信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专栏2-3
思维导图
图2-16 概念图模型[20]
图2-17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21]
图2-18 复句的分类辐射图
图2-19 《核舟记》课文内容树形图
图2-20 课堂教学设计链式图
表2-7 《金字塔》K-W-L学习表
图2-21 维恩图
图2-22 鱼骨图
(4)理解控制策略(元认知策略)
理解控制策略(Comprehension-monitoring Strategies)又称元认知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能意识到自己做的是什么(任务目标),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策略,以及对这些方法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整。它包括读不懂一段话时应采取怎样的行动;自我提问以检查自己的理解程度;预先提出问题来指导学习;设立子目标,同时估计实现这些目标的进展情况;在需要的时候调整自己的策略等。具体包括: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监事策略,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调节策略,如调整学习速度、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23]
(5)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指的是消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情绪,做好学习准备。它包括产生与保持动机,集中与保持注意,调整对学习成绩的焦虑状态以及有效地使用时间等。[24]
对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麦基奇(W.J.McKeachie)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分为三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资源管理策略是帮助学生管理可资利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状态管理策略和社会支持管理策略。
图2-23 学习策略分类[25]
麦基奇的资源管理策略旨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空,学会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详见图2-24。
图2-24 资源管理策略分类
比较温斯坦、梅耶与麦基奇对学习策略的划分可知,温斯坦和梅耶的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就是麦基奇的认知策略,理解监控策略就是麦基奇的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属于麦基奇的资源管理策略。
除了做笔记、划出关键词句、列提纲以便深度加工信息外,国外常用的阅读策略有:READS、CAPS、KWL。
1.READS
READS常用于对所读材料进行深度加工。
R(Review)回顾标题和副标题
E(Examine)检验黑体字
A(Ask)自问:我期望学习什么
D(Do)做——阅读
S(Summarize)用自己的话总结
2.CAPS
CAPS常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
C(Characters)主人公是谁?
A(Aim)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P(Problem)出了什么问题?
S(Solved)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3.KWL
KWL策略常用于指导阅读和质疑,详见专栏2-3中“思维导图类型”的第四种表格图。
语文认知策略的学习受学生原有知识背景、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动机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转化阶段和灵活运用阶段。
(1)陈述性阶段
教师在该阶段要告诉学生:运用某一策略要达到的目的,基于策略运用的具体情境;描述自己是如何运用策略的,帮助学生建构对策略的理解和认识。
(2)转化阶段
教师在该阶段提供运用策略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该策略的概念、规则和运用程序。练习由浅入深,逐步将策略运用的控制权转交给学生。
(3)灵活运用阶段
教师在该阶段需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灵活运用该策略,关注适用该策略的线索,以便选择和使用策略。
下面是中外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的三个案例。
【案例2-4】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高中)
【案例2-5】
阅读预测策略的学习
魔术师的徒弟
【案例2-6】
用相互教学模式教阅读预测写作
我们的神经系统:自动护卫者
神经系统是什么?
信息是怎样传入、传出大脑的?
基于安德森知识分类观看语文课程,提升有效教学的正确途径是:
(1)向学生传授语文陈述性知识,使学生习得的这种知识符合奥苏伯尔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特征。
(2)帮助学生将语文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之成为顺利完成各种语文智慧任务的技能。
(3)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语文策略性知识,使之学会语文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成为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者,并能自我调控。
这三项学习任务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均应受到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综上可见,知识的学习,首先是获得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以图式存在于长时记忆中,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经过反复练习后形成自动化的智慧技能。有些则形成对内调控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