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中国大学改革的重要原则
吴志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改革的进程,中国的高校也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刻改革,涉及体制机制、管理架构、培养模式、人事体系等多个方面,这一改革的力度近几年进一步加大,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提出“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路径[1];2012年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从“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以及“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2];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并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为高等教育的改革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发展路径。
这些重要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改革力度持续加大,具体来看,其改革的推动力量来自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当前国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和政府强力推动的改革领域,尤其是本届政府执政以来的几年,对教育改革、大学改革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第二,社会公众的压力也是重要的推动力,普通民众对高校的期望值不断增加,但同时也认为中国当前的大学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期望;第三,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发展变化日益加快,对我国高校的发展产生了突出的外部压力,在某种意义上,诞生于近代的中国大学,本来就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在不断变革,这就要求中国的大学也必须不断调整改革自己的发展模式;第四,改革是中国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迅速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但是大众化之后,如何提高质量还是关键性的难题,这使得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总结当前的研究来看,关于我国大学改革的目标、理念与逻辑,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讨论。但关于“服务学生发展”这一大学改革中的重要核心问题和基本原则的讨论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重点从大学改革中“服务学生发展”这一个切入点出发,重点讨论我国大学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中美高校发展模式对比: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
清代末年,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校的诞生,这些学堂虽然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上开始仿照西方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但其仍然有突出的中国传统色彩,如京师大学堂“不仅是中央官办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3]。具体来说,这些带有传统色彩的大学中,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大学里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研究的方向等主要决定于教师,学生的决定权和发言权很少。这种模式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有关,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确立的“天地君亲师”的正统思想中,给予了教师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代表着权威,尤其是在大学里。
尊师重道、提高教师的尊严和地位固然重要,但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教师的权威地位,有时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对比中美两国近代以来的大学教育,美国青年的创造力就相对出色,比如,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林璎(Maya)的故事,动漫情景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的原画马特·格朗宁(Matther Abran Groening)的故事等,都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所创作的艺术品,因其创作者的学生身份,在当时都并未被老师给予突出的分数,但后来被证明是天才之作。又比如近几十年来,美国哈佛的高才生比尔·盖茨中途辍学创立微软公司,一举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比尔·盖茨同时期的苹果电脑公司创立者史蒂夫·乔布斯、甲骨文公司创立者劳伦斯·埃里森等一批天才人物,大多都在大学毕业之前就离开校园开始创业,并且都取得了成功,深刻地改变了今天的世界,这也正是今天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而这样自由的教学模式、宽松的创造氛围与美国自身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使美国的大学生能够保持强大的创新活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美国大学培养文化是其保持不竭创新动力的源泉之一。有研究者曾指出:“长期来看,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包含制度建设在内的优良创新文化的形成”[4],美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化创新文化。而相比之下,中国学生中途创业的案例就很少,一般学生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则代表着身份的改变和阶层的提升,鲜有选择退学而创业者,这充分说明我们目前的创新文化和创造性的发展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模式需要做出变革。因此,中国曾提出要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树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战略[5],这一战略也向我国大学的管理层发出了改革的信号,我们的大学必须全面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刻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真正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信息科技革命对传统高校师生关系模式的冲击
回顾最近几十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史,可以发现,比尔·盖茨等一批大学精英在三十年前的选择就已经预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年轻人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再按部就班地读完大学,完全可能自学成才,还可能做出来超越大学教育与训练的科研成果,这是信息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样也为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
可以认为,互联网和计算机等新的科技革命带来重要机遇更有利于青年人获得优势,他们在互联网思维、网络操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往往具有更为出色的表现[6],甚至可以认为在信息技术面前,学习者越是年轻,学习的效果越好。因此,在信息科技方面,年轻人不再是老师的学生,反过来,年轻学生有可能成为老师。如同在家里青年人教大人学习手机使用新功能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过去三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新变化。
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时代变迁中,青年人最为集中的高校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软件市场写程序的收入,甚至高过他们老师的工资;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收入,又高于其他文科专业教师的收入;计算机专业老师评高级职称的年龄,甚至会比其他文科院系的教师平均年轻十岁以上;并且计算机专业教师流动的频率比其他文科院系更高。这都充分说明,信息科技革命时代强烈冲击着高校常规的内部结构和管理模式。
此外,当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之后,学生们学习效率普遍提高。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效率,并使学生通过这些信息熟悉知识,进一步促使研究的深化。在这样的影响下,教师除了在工作和社会经验上比学生有更多积累外,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方面,在学习新知识获得最新信息方面,已经没有优势。所以说,教师与学生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将没有差异,越来越多的时候,学生还可能超过老师。因此,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新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高校原来的教育模式不改革,学生可能会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比尔·盖茨当年退学的做法也证明了这一点。有数据表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博士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中途退学,并非学生不聪明和不努力,而是他们感到继续学下去耽误时间而主动放弃,除非他们想在研究型大学任教,因为大多数学校的入职条件要求有6年以上的博士学历和学位。
三、中国高校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大学资源相对较少地分配在学生发展方面
目前来看,中国大学的资源能够分配在学生发展领域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有研究者曾指出有的大学“仅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一项每年逾千万,而教学业务费年生均不过500元,万人学校每年不超过500万元。为博士点、硕士点审批,为科研项目立项,学校还设立专项公关经费”[7]。这说明中国高校往往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此高校的资源更多地会向项目申请、科研开发方面倾斜,而对于学生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对较为轻视。
与此同时,中国大学的资源又常常集中在学生生活方面,如宿舍、食堂、浴室等基础建设上;还要花费相当大的资源在学生体育设施和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上,并且还要付出维持上述设施运转的基本成本;此外,中国的大学还有相当大的资源要花在退休职工养老和医疗方面;相比之下,这些花费在国外的高校中并不常见。所以,中国的大学能真正直接花费在学生身上的科研经费就相对更有限了。更为重要的是有限的科研经费和资源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来花费,而是无差别地平均使用。相比之下,“比尔·盖茨们”离开校园独立门户时,他所能整合的外部资源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他身上,他可以支配自己所有的时间,其科研效果也会显著不同。
以上主要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问题,但这并非问题的本质,更为本质的问题还在于,大学计算机专业当时的研究领域和工作方向,多数是教授感兴趣的方向,并非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年哈佛大学计算机学科所教所学,也不会是比尔·盖茨感兴趣的方向和他想研究的课题,也不是他想要做的工作,如果他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就只有退学。
曾有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大学四年中,有两年用在专业知识的训练上已经足够了,另外两年可以让学生做与专业无关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当年比尔·盖茨提前脱离了哈佛大学的四年学制,确实没有浪费时间,他也因此能在全球率先做出DOS操作系统,才有今天的微软公司。这说明,虽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学仍然保持着四年的学制,但是对于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改革空间和可能性。
2.研究生“科研助理化”的倾向日益明显
中国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对较大,甚至超过了学校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和操场的承载能力。而这种规模扩大的冲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授,因为在当前以项目管理为主的国家治理体系之下,高校的主要经费往往来源于众多的科研项目[8],教授在申请到科研经费之后,自身难以完成名目繁多的科研项目,因而其研究生日渐成为重要的科研力量。
而从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来看,教授申请到的科研经费越多,学校的科研评价指标越好,因此会反过来使所需要的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教授并不负责研究生科研之外的其他方面,所以每个院系每年都在争取多招研究生,这种扩张进而对大学的基本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研究的问题兴趣上,教授与学生之间往往会存在偏差,但是当前整齐划一的科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多样化探索,也会影响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就目前来看,中国培养全球规模最大的研究生,但毕业后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中国高校这种高学历人才与时间的浪费,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最大的浪费。
四、对中国大学改革方向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的高等教育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面对当前国际国内迅速变化的形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但是,大学的改革永远不能放弃“教育”本身的意义,在肩负这些时代要求的社会功能之外,主要的精力仍旧应当保持在人才培养方面,即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要更加尊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和创造提供更多社会资源,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活力。因此,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应以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努力改变过去以单纯完整的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改变以教授兴趣为主的培养方式,更多地兼顾学生兴趣。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知识上的完整性和保守性,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时效性,尤其是在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了,许多技术知识在课堂上还没有讲完,在现实中就已经更新换代了,这对时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大学在科研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整合外部资源,积极跟上技术迅速换代的速度。例如,全球联合进行人类基因组测序、天文观测数据共享、开放性原代码共享、维基百科式知识分享与共建等重要的科研项目,这些科学工作的开放与分享,改变了人类对知识的态度和发展方式,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进而可以加快知识发展速度。
第三,大学从本科到博士不应再固定学制。中国的教育部已经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缩短或延长学制,并在毕业证书上注明学制年限。例如,毕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博士学制可以2-3年毕业。如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博士学制可以延长到6-7年或更长的时间毕业。这样一来,一方面节省了学生们的时间,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更有效地做他们喜欢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当前博士延期对导师惩罚的机制。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从事这方面的改革,并开始落实到了高校之中。以北京大学为例,现在学校允许学生灵活学制,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休学出去创业,只要每年回来注册,就可以保留学籍,将来回来继续完成学位即可。同时在大学生的户口上,学校也作出相对宽松的规定,如果学生毕业选择在京创业的话,学校在一定期间内,保留毕业生的户口。
第四,高校进一步推动网上开放课堂(慕课)的发展,学生可以在网上上课。因此,学生在野外实习或调研,只要有通信信号,用手机就能上课。学生在出国进修时,也可以通过“慕课”回到国内校园的课堂。
第五,为学生提供免费使用的带有孵化器功能的科研平台,一方面提供办公空间等硬性条件,另一方面还引进外部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对学生的科技开发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例如,北京大学校友会创办的中关村创业大学北大创业训练营、北大校友采用“众筹”方式创办的1898咖啡馆等,以及在全国多个省区开设的分支机构。
第六,积极在中国其他省区与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开办科技创业平台,将校内外人才、金融、实验空间及市场推广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单独依赖校内资源难以完成的科技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人才、科技与金融及市场充分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闭环链条。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u Zhipan
Abstract:It has been over thirty years since China initiated the reform 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1980s. The reform touches every aspect of higher education, ranging from overarching systems and man-agement patterns to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engagement.Among these various reform measures, one principle is of growing significance: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re always peo-ple-oriented and target at providing better service to students.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Firstly, it compares the attention placed on students und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tha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broad by surveying the status quo of student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Secondly, it elucidates the impacts of the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faculty and students.Thirdly, it pinpoints the problems inheren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attern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Fourthly, it lays out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 reform, students'development, management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