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四 演艺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2015年的演艺产业[45]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支持和大众文娱消费逐步开拓的市场基础上,逐步理性回归并日益红火,且走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一年,国家对演艺产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产业政策的制定更加理性,演艺补贴规定更加科学;演艺走出去与引进来方面有明显进步,票房稳步提高,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演艺产业在原创及跨界发展上均有不俗表现,尤其是“戏剧电影”“粉丝戏剧”“优质IP”“在线演艺”等融合尝试取得佳绩,为演艺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另外本年度颇为亮眼的便是民营演艺企业的资本之路,上市并购融资动作频频不断,多元资本跨界谋求转型发展,演艺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一、演艺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多项文艺政策和文化发展规划出台实施,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为演艺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造就了2015年演艺产业的平稳发展。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为演艺产业奠定了发展基调后,以中央和文化部为代表,各级政府部门颁布了多项文艺政策和文化发展规划,从政府层面引导我国演艺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演艺产业提供了强力的保障。通过这些顶层设计的扶持与推动,演艺行业转型升级及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演艺行业原创内容不断创新,演出形式也得到一定突破。
在度过“八项规定”“限奢令”“新旅游法”等政策带来的市场寒冬之后,2015年演艺市场逐渐回暖并走向科学发展,除中共中央全文公布《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外,仅中央和文化部发布的有关演艺产业发展的政策就有13项。
表1-4-1 2015年演艺产业13项相关政策
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该项目代表了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长期扶持思路,经过两年发展,扶持范围逐步完善,政策制定更为合理。“2015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较去年而言,有多方面调整:舞台艺术创作资助更青睐新创作项目,扩大了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资助范围,传播交流推广项目重点资助优质作品,人才培养项目提倡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据统计,2015年共有81部大型舞台剧、100部小型剧(节)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46]另外,4月份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指出,“将取消一批、精简压缩一批,总体减少60%以上”,并明确要建立获奖作品跟踪考核机制;此项规定的颁布将减少为评奖而创作的演艺乱象,促进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作品的诞生。
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表示:公益性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与宣传,民办演艺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票价演出被列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录中。
地方政府上,京津冀地域相连、文脉相通、文化底蕴丰厚,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日渐成为高频词。以北京为例,已研究制定十余项扶持政策,艺术工作机制、资助体系、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完善。12月,全新修订《北京市惠民低价票演出补贴项目管理办法》:将500座以下的小剧场首次纳入补贴范围,补贴金额也根据项目规模分为三层,补贴范围再次扩大。2012年该政策首次推出,旨在通过对部分低票价区域给予补贴的管理模式,降低演出票价;据统计,北京33个剧场累计开展低价票演出3026场,补贴低价票49万张,受益观众100余万次。仅2015年,享受补贴剧场达31个,补贴低价票19万张,补贴金额达2200万元。[47]
2015年,中央颁布了5项传统文化相关政策,其中有4项涉及戏曲发展。5月发布《文化部艺术司关于开展“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的通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工作,缓解因剧本缺乏制约各戏曲院团艺术创作生产的瓶颈问题。7月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规定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等7大方面;同月,发布《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通过普查了解信息,推动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更好地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8月发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民族音乐舞蹈专项扶持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动“一带一路”相关主题创作。11月发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意在扶持现实题材戏曲现代戏,扶持数目为30部原创大戏和30部原创小戏。文化乃民族立身之本,这些传统艺术政策的密集颁布表明了国家对保护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传统艺术市场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2015年是演艺行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十分密切的一年,以民营演艺企业为代表的演艺行业投融资动作不断,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演艺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另外,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其他行业也日益明晰了文化产业背后的巨大发展空间与市场盈利潜力,纷纷主动谋求转型,跨行业进驻演艺产业,力图抓住文化市场机遇,这也是演艺市场不断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自2008年《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放宽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演艺市场的进入条件后,外国投资者便可进入演出经纪和演出场所经营市场,这为我国演出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外国资本,在市场的刺激下,资本多元化道路日益明显,作品背后的资本成分更为多元。
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数据,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大关;全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同比增长15.4%,消费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数据还显示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2052个艺术表演团体,保障了文娱生产。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奠定了文娱消费的巨大市场。
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文化定制奠定基石,科技带来的创新体验将主导产业竞争新格局。更多的文艺作品不仅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形式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了演出市场的观众逐步增长,国民文娱消费基础更为扎实。
二、演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5年是收获“十二五”规划、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是全国文化市场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演艺产业也借势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在坚持供侧给改革的思路下,2015年文化市场许多行业逆势上扬,演艺行业也平稳发展。
图1-4-1 2012—2015年演出市场票房收入
图1-4-2 2014年与2015年演出市场收入构成对比图
数据显示[48],2015年演出市场平稳增长,演出票房总收入161.72亿元,较2014年的148.21亿元增长9.03%。农村演出总收入22.32亿元,较2014年的21.17亿元上涨5.45%。演出票房收入中,专业剧场票房收入70.68亿元,占43.71%;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31.80亿元,占19.66%;旅游演出票房收入35.17亿元,占21.75%;演艺场馆票房收入24.07亿元,占14.88%。
本年度脱颖而出的是音乐剧、话剧、儿童剧、戏曲等戏剧类演出,尤其是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演出市场,在各演出门类中遥遥领先。据道略演艺数据,全国话剧演出票房7.67亿元,同比增长0.8%;据中国文化市场网数据,全国音乐剧演出票房2.26亿元,同比增长44%,全国儿童剧票房收入达3.6亿元,同比增长10.8%,随着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儿童剧市场潜力巨大。
纵观国内的演出市场,活跃着三股力量:以文化部直属的9家艺术院团为代表的国有文艺院团、以宋城演艺、开心麻花为代表的大中型民营演艺企业;以及以三、四线地方民营剧团为代表的小微演艺企业。目前已形成民营演艺企业与国有文艺院团地位不相上下、小微演艺企业逐步发展的局面。
文化体制改革至今已逾十年,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面向市场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正在形成;以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国有文艺院团在本年度发挥了艺术引领的主导作用,促进了演艺市场的平稳增长。
其次,民营演艺企业,尤其是以大中型演艺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逐步打破了以往国有文艺院团一统市场的局面,不论是在演出场次、演出数量还是演出票房上都与其不相上下,凭借优质的作品和独特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另外,国家大力扶持小微演艺企业的发展,如2015年5月文化部印发了《2015年扶持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工作方案》,提出要重点扶持成长型小微演艺企业;在政府的资助与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小微演艺企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在小剧场和专业剧场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地域上,目前呈现着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特色演艺城市日渐崛起的现状。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其演艺事业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2015年音乐剧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北京、上海共演出音乐剧1548场,全国占比之和为74%。[49]又如北京已成全国行业份额最大的演出市场,2015年全年票房高达15.49亿元,演出场次共计24238场。[50]另外,除北上广外,各地的演艺企业也在探索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如云南、浙江、湖南、辽宁、天津、四川等地的演出市场逐渐繁荣[51]:云南以《云南印象》为代表;浙江的民营戏剧发达,农村的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在全国位居前列;湖南娱乐性演出在全国的影响力巨大;辽宁则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天津的相声以及四川名人大型演出效应都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省市也逐渐构成了全国演出市场的第二阵营。
2015年,演出场所多元共存,场所定位也逐步清晰,小剧场、专业剧场地位不断突出,“演艺集聚区”和“驻节演出模式”均得到发展。
近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势头良好,以旺盛的原创力、灵活的表现形式活跃在演出市场,尤其是小剧场戏曲成为戏曲创新、培养观众的有效方式,如京剧《碾玉观音》、京昆剧《荼蘼花开》、越剧《情殇马嵬》等,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并“走出去”参加爱丁堡、阿维尼翁等国际知名艺术节、戏剧节。[52]专业剧场也逐步在全国涌现,如北京推出了喜剧院、青年剧场、家庭剧场、戏曲剧场等。专业化有利于扩大戏剧市场,激发创作欲望,培养更多的人才和观众,这标志着剧场正走向一个精耕细作的时代。
据道略演艺数据,2015年全国在演场馆共2255个,Livehouse和专业剧场增长迅速;本年度全国诞生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博纳星辉剧院等31个新增剧场,补充了演出场所的新力量,如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开幕,引进“低价高质”的剧目,遵循面向大众服务的理念,形成了口碑与市场的双赢,这也标志着天桥演艺区这一“演艺集聚区”的日渐完善。另外,最为重要的是以天桥艺术中心、上海美罗城赖声川的上剧场、广州正佳广场内的正佳演艺剧场等为代表的剧场,尝试打造“剧场+商场”的新模式,提供餐饮、休闲、购物等多模块的服务,演艺产业综合服务模式逐步建立。
再次,在2015年上海夏季音乐节中,纽约爱乐入驻上海夏季音乐节计划代表着新兴的国际演出交流模式,海外驻节演出丰富了国内驻节演出的内容,驻节概念与单纯的音乐会相比,更为环保、高效、健康、深入,这也意味着可以产生更大且持久并积聚的影响力。[53]
2015年演艺行业不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出现了优秀作品,并且中外演出项目联合制作也进一步加深,国内外演出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推进,我国演艺作品不断主动向外输出,但大多以官方文化交流为主,得到市场运作和推广的演艺团体和演艺项目尚未形成规模,仍亟待发展。
但是,在2015年演艺作品“走出去”的尝试中,中国京剧程派名家张火丁携《白蛇传》《锁麟囊》两部经典名剧登上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在坚持不赠票、不打折的原则下,2500个席位座无虚席,《纽约时报》先后4次刊登相关报道,此次国外演出非常成功。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日本巡演64天,在29个县、市演出57场,观众近12万人次;2015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也有4部中国戏剧作品亮相。国内一些演出剧目已进入海外主流市场,这些“走出去”探索的成功也使得国内演出团体看到了国外市场的活力与潜力,为国内演出团体增加了“走出去”的信心。
较往年而言,2015年引进的国外演出作品更加多样化,更具有层次性,演出市场也在国内逐渐打开,由戏剧节、戏剧季、邀请展等有组织性的展演活动为中外演出搭建了开放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在带来艺术盛宴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
3月的“国际女性戏剧节”,有5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登台;5月的南锣鼓巷戏剧节有13部来自世界10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作品展演;6月的“国家大剧院戏剧节”,从世界范围内甄选优秀的剧院、经典剧目、现代剧目;9月的“北京青年戏剧节”,有7个国家和地区的22部风情各异的精彩好戏在北京进行近百场的演出,其中巴西戏剧在国内首次呈现;10月开幕的“乌镇戏剧节”聚集了世界8大名团,法国、德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多部剧目首度访华[54];11月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引进《剧院魅影》作为开幕大戏,在持续3个月的演出季中有来自国内及英国、美国、韩国等国的27个剧目……
其中,有两部国外优质剧目无疑引爆了2015年演出市场,直接推动了国外团体在京演出市场份额的剧增,为演艺市场总票房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在开幕季上映的“音乐剧之王”——《剧院魅影》,这部音乐剧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了51场,在北京获得了近6000万元的票房,成为推动音乐剧票房乃至整个演艺市场票房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是国家大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中外联合制作的模式不仅带来了票房上的增长,还在演出项目、创作和技术人才培养等项目上展开深入合作,这种模式为国内演艺产业积累了经验。
2015年是演艺企业与资本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一年,各大演艺企业上市并购融资动作不断,尤其是以民营演艺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型演艺企业更是抓住了市场发展的机遇,在资本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据道略演艺数据,2015年演艺市场的资本突破100亿元,达到8%的增长,演艺市场不断发展。
2015年,演艺企业上市情况较为活跃,尤其是民营演艺企业有较大发展。1月,瀚博文化在上交所Q板正式挂牌,成为四川省首家Q板上市的民营演艺公司,向资本市场进军。另外,新三板逐渐成为文化企业的新宠:开心麻花、杭州新青年歌舞团、金海岸等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演艺企业纷纷挂牌新三板,天语和声、触动时代等涉及演艺业务或为演艺行业提供技术、设备支持的企业也纷纷在新三板亮相,为打开演艺市场资本运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表1-4-2 2015年演艺企业(部分)新三板挂牌一览
以开心麻花为例。2015年,开心麻花逐步谋求转型发展,首次跨界尝试进军电影界,将手中优质原创话剧IP《夏洛特烦恼》改编成同名电影,累计票房高达14.41亿元,闯进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的前十位。12月15日,开心麻花成功上市,成为新三板话剧第一股,手中23个原创优质IP成为其最大的资本。
在融资并购方面,资本更是活跃。宋城演艺以26亿元并购六间房,成为A股市场第一个O2O互动娱乐平台;上海复星收购太阳马戏团25%的股份,提升全球化产业融合能力;以音乐剧为主的JDF金典工场先后完成A、B两轮总计5000万元的融资;七幕人生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嘻哈包袱铺获得千万级A轮融资;三湘股份19亿元收购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印象”和“又见”两大品牌归属三湘[55];摩登天空与复星旗下复娱文华达成包括1.3亿元现金及未来30亿元投资计划的合作,完成B轮融资,并跨国投资英国音乐节布局海外市场等等。
以宋城演艺为例。自2014年谋求转型,2015年可谓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3月,以26亿元并购六间房,布局在线演艺市场,为线下演艺板块的成长带来新的动力。4月,以8700万元控股九寨沟《藏谜》所在公司60%的股权,此后将拥有九寨沟最具竞争力的两台文化演艺作品。5月,以1.3亿元收购福州旅游演艺资产,成立福州千古情公司,将在福州打造全国唯一以“海上丝路”为主题的旅游演艺项目,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布局。7月,成立全资子公司泰安宋城公司,并推出《泰山千古情》,第一次运用政府文化资源,以轻资产扩张模式降低运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宋城演艺在2015年的资本之路无疑阐释了其征服资本市场的雄心。
三、演艺市场创新特点及趋势分析
2015年演艺产业以互联网为基础在原创及跨界发展上均有不俗表现,尤其是“戏剧电影”“粉丝戏剧”“优质IP”“在线演艺”等融合尝试取得佳绩,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创新与资本共赢;这为演艺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促进了演艺市场的繁荣,这些创新举措也为2016年演艺产业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
在经历了“限奢令”的阵痛后,演艺产业的舞美市场也进行了一轮行业洗牌, ;2015年国内舞美业基本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舞台艺术对3D高科技影像技术的应用促使2015年3D舞台剧份额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表演以3D虚拟影像替代传统舞台布景和道具实物,这也践行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其中,2015年最为突出的便是对全息投影技术的强烈空间感和透视感的运用。如羊年春晚李宇春一首《蜀绣》将虚拟与现实完美结合;《盗墓笔记》对于3DMapping、全息成像等一系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魔幻色彩充斥在舞台上;邓丽君虚拟人纪念2015年上海演唱会采用了3D隔空对唱的形式亮相上海大舞台,宛如时空穿梭般的视听盛宴。全息投影技术必将成为引领舞美技术界的“弄潮儿”。科技让舞台的表现力更加精彩,随着VR战略不断被提上日程,演艺行业也势必将在科技的引导下迎来一场内容制作与渠道传播上的技术变革。
演艺众筹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众筹可以为演艺市场带来社会资本、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推动免费推广与营销以及可以促进文化定制得以实现等,因此,演艺众筹在本年度热度不减。
自2014年全国第一个文化众筹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大获成功后,演艺众筹不仅出现了募资、投资、孵化、运营一站式的综合型众筹平台,如众筹网等专业性平台的成立,而且还有很多演出项目在票务网上发起众筹,如修排版音乐剧《爱上邓丽君》成为首个采用众筹模式发售演出票的音乐剧、京东众筹“好妹妹工体万人演唱会”、北京海淀众筹第六届“海之声”新年演出季、国家大剧院的《战马》在京东上开启众筹等,这些演艺众筹项目在压缩票务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演出的宣传范围和力度,而且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的进驻。
2015年,演艺市场更加理性,作品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原创作品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国家话剧院推出了《北京法源寺》等多部剧目,北京人艺推出了《司马迁》等原创作品;同时《聂小倩和宁采臣》《丽南山的美人》《贵妇还乡》《女仆》《老舍五则》等多类型剧目也全新上演,精良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创新的形式,吸引着一批批观众走进剧场。
本年度原创作品持续发力,主要得益于两大方面:一是得益于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陆续收官,如《共产党宣言》《代理村官》《古田会议》《一诺千金》《祖传秘方》等纷纷上台演出;二是国家话剧院开展了近4个月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上演了20部原创大剧场剧目和15部原创小剧场剧目,涉及历史、民生、情感、环保等多个主题,作品内容丰富。另外,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借此契机以国有院团为代表的国内主要演艺机构都推出了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如辽宁人艺的《祖传秘方》、国家话剧院的《中华士兵》、北京人艺的《故园》、中国儿艺的儿童剧《红缨》等,经典名作《生死场》也进行了复排,体现了演艺行业在时代主题下的文化担当,对历史的反思、对爱国情怀的歌颂。
这些原创作品因制作单位、投入资金等不同,从而导致作品呈现也大有不同,如国家大剧院的《北京法源寺》就是本年度大制作的典范,而以《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帝国列车》等为代表的作品凸显了小而美的制作理念。
在泛娱乐的时代背景下,跨界融合逐渐成为常态。2015年演艺新业态的出现,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演艺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当下文娱消费市场一片红火的背景下,力求不断开拓消费市场,挖掘更多消费者,这就需要探索更适合青年观众、更适合现代审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更多艺术可能。
2015年的演艺行业在艺术跨界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如云南文化杨丽萍,将舞蹈与中国戏曲元素相融合,以中国舞蹈为主调,融合行为、装置艺术、民乐和传统戏剧等综合艺术语言成功打造了现代舞《十面埋伏》,是将传统经典艺术融入当代文化语境的一次大胆实践。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跨艺术尝试:交响乐+乒乓球,用音乐融合体育刷新了视听体验新高度;民乐+爵士,用爵士音乐形式来讲中国故事,创新东方与西方的艺术碰撞形式等。
2015年是演艺行业跨界尝试的一年,本年度出现两大亮点:演艺与影视互动呈现新特点;旅游与演艺深入发展。行业融合为演艺市场带来了新契机,行业边界也将愈发模糊。
(1)演艺+影视,双向互动激发市场新潜力
演艺+影视的行业融合在本年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戏剧电影”“粉丝话剧”“IP改编”等模式多元发展。
一是以开心麻花的“戏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为代表,将戏剧改编成电影的形式,让市场看到了演艺与影视逆向改编的可能和潜力,相关作品有电影《华丽上班族》《恋爱排班表》《十二公民》《过年好》《撒娇女王》等;另外,政府层面也鼓励“演艺+影视”的跨行业尝试,3月,被文化部列入2014年重大项目库,以中国戏曲电影为运作内容的戏曲电影产业平台和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在京成立,首批运筹已久的几部知名京剧、评剧、豫剧剧目将被搬上大银幕。今后“演艺+电影”的模式将会广泛和成熟。二是将热播影视作品改编成舞台剧,如舞台剧《甄嬛传》《只爱你一天》《这里有情况》《只因单身在一起》等。三是IP剧盛行,根据热门IP改编成舞台剧,如舞台剧《盗墓笔记》便是“粉丝话剧”的代表,另外还有《鬼吹灯》《仙剑奇侠传》《栀子花开》《滚蛋吧,肿瘤君!》等等。
表1-4-3 2015年演艺改编情况
这些由舞台剧、影视剧、热门IP相互借鉴相互改编的行业融合促进了演艺产业逐渐朝向影视、音乐、动漫等全行业横向互动发展,而且优质IP不断被搬上演艺的舞台,利于实现粉丝价值的最大化。
(2)旅游+演艺,演出形态不断创新
旅游演出在新《旅游法》的刺激下,不断走向市场,探索新模式,造就了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等成功的旅游演艺作品。据道略演艺数据,2015年全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35.7亿元,增长比例达31.7%;观众2713万人次,同比增长31.2%;其中,实景和主题公园旅游演出发展较好,以38.6%的场次贡献了76.3%的票房,尤其是主题公园类旅游演出平均票房达1.2亿元,千古情系列演出带动作用大。
2015年,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演艺的融合,各地区纷纷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旅游+演艺的新形式,为旅游市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如3月,武汉市积极打造长江实景演艺秀;4月,福建武夷山推出瀑布山水实景秀;5月,宋城演艺在福州打造“海上丝绸”主题演艺;10月,敦煌推出《敦煌盛典》,利用高科技打造实景舞台。这些代表性旅游演艺创新项目,不仅激发了当地的旅游经济,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为演出产业创新积累了经验。
随着国家互联网+计划不断深入,互联网颠覆了演艺行业作品创作、宣传营销、市场运营等各个方面,为演艺产业注入了新的市场活力。
2015年,在线演艺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弥补了传统现场演出弊端,突破了地域及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产业价值,保持了用户体验的长期活跃度和紧密的用户体验黏性,实现了长尾效应,是一种全产业链式的有效运作。
当前在线演艺大多为在线直播形式,涵盖演唱会、音乐剧、相声、话剧等多种形式。以在线演唱会为例:布局上,腾讯有“Live Music”计划,优酷土豆推出“星梦”平台,土豆网有“魔豆现场”,乐视音乐有“Live生活”;歌手上,张惠妹、李易峰、华晨宇、邓紫棋等纷纷开起了在线演唱会,线上收入直追线下收入;直播范围上,从演唱会扩展到发布会、音乐节等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另外,宋城演艺并购六间房也成为在线演艺深入发展的又一大范式,此次并购将宋城演艺的线下客流和六间房的线上流量进行叠加,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消费形式;尤其是其宣布开始启动生态发展战略,打造O2O互动娱乐生态圈,力图以IP为原动力,着力构建现场娱乐、互联网娱乐和旅游休闲三大平台,颇有前瞻性。
随着我国演出市场的不断细化,传统演出票务经纪机构逐渐从单一纸质门票销售逐步转变为一专多能的产业链聚合式发展;且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传统票务机构纷纷布局在线票务平台,尤其是移动平台作用突出,线上线下逐步融合。
(1)在线票务平台综合价值凸显
对于演艺市场而言,众多优质的演出资源需要通过互联网基因进行整合与转化,在线票务可以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市场化认知度、最大化营销价值,在线票务平台的繁荣慢慢成为演艺产业规模化增长的助推器,目前已形成了购票、制作、剧场等整个演出产业链的互联网生态链闭环。如上海话剧艺术中的《万尼亚舅舅》,提早10个月便迎来了购票高潮,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宋城演艺成功打造了“宋城独木桥”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微信购票、直通车、周边游产品融合等工作,实现了营销的转型升级,大大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2)传统票务机构向上下游开拓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票务平台逐步形成以大型票务机构为主导,小型、专业化票务机构为辅的新型票务格局;另一方面,在布局在线票务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平台的数据优势、衍生服务开发等纷纷向上下游产业链扩展,投资舞台剧、参与IP开发、投资运营剧院,从单纯的票务“中介”参与到内容制作、渠道布局等方面,逐步成为演出行业的新力量。如2015年由永乐演艺投资主办的LINKIN PARK林肯公园猎捕行动——中国巡回演唱会创造了欧美摇滚乐队在中国开展万人体育场级规模巡演的先河;在韩国等演艺发达国家设立分公司,抢占优质内容资源,在内容的引进方面占据主导优势等。
四、演艺产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5年演艺市场的诸多尝试为2016年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演艺产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演艺产业作为一种内容产业,优质的作品本身是提高其竞争能力的重要砝码,优秀的演艺企业是演艺市场的重要基石,演艺产业的诸多问题也是围绕这两大方面而存在。
尽管本年度国有文艺院团成绩不错,民营演艺企业更是在资本道路上勃发,整体演艺市场平稳发展。但是,演艺企业两极分化问题愈发突出,国有文艺院团和大中型演艺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小微演艺企业的处境仍然尴尬,尤其是二、三线民营文艺院团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近八成左右的地方文艺院团属于小微演艺企业,存在着“一人一团”的困境,从业人员社会地位较低,人才队伍培育和企业管理水平都跟不上,再加上在资金支持、市场准入、财税扶持、演出审批等多方面的外部压力,小微演艺企业资源尚未得到良好整合,存在演出场次少、观众上座率低、演出票房不高的问题,剧场的闲置和“空巢”现象逐渐出现,急需优秀的演出作品来培育二、三线演出市场。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几大著名的品牌化旅游演出项目,如宋城演艺的“千古情”系列、观印象的“印象”和“又见”系列等,这些旅游产业与演艺产业的融合使得旅游演出份额逐渐增加,各地更是纷纷尝试这种跨界融合的形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难免会出现旅游演出的同质化和模式化等问题:题材上,对地方历史传说生搬硬套;形式上,普遍靠人海战术;创作团队上,班底固定且队伍有限。如《印象·海南岛》便是典型的案例:2009年斥资1.8亿元建立,2014年宣布停止演出;除了选址等客观因素导致失败以外,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旅游演出本该展现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才能持续性地吸引外地游客消费,但其却缺少对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展示,过于强调现代高科技、声光电等带来的视觉刺激,演出内容空洞乏味缺少文化内涵。所以,对于旅游演出而言,尽管依靠品牌效应,模式可以复制,但复制之后要有当地的文化内涵,方能长久运营。
2015年演艺市场行业融合成绩突出,但演艺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内容才是演艺产业取得深入发展的立身之本,只有在塑造优质原创演艺IP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延伸产业链,并进行跨行业尝试。
但是,在目前的演艺市场中,原创内容有一部分来源于经典老剧的复排,来源于热门小说、影视剧的改编,尤其是后者在粉丝价值的保障下,改编水平良莠不齐;改编这一模式值得借鉴,但缺乏艺术价值的问题也一同显现,更凸显了我国当前演艺市场中缺少优秀原创内容。另外,虽然本年度原创剧目发展不错,但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创作品是上一年度国家艺术资金支持的收官作品、是纪念抗战70周年的主题作品,尤其是后者带有一定的主题性,无法持续成为演艺市场重要的内容来源,原创内容仍待发展。
自2014年以舞台剧《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粉丝话剧”在演艺市场兴起之后,演艺行业便看到了改编的潜力。而2015年以开心麻花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更是让演艺市场看到了演艺与影视双向改编的资本之路,而且电影还反向促进了舞台剧票房。但是,必须明确演艺改编存在着风险,并非所有优秀舞台剧都适合改编,反之亦是。如由舞台剧《华丽上班族》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舞台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改编的电影《恋爱排班表》等,并未有很好的反响,口碑和票房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由电视剧《甄嬛传》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在市场中也未达预期。所以,对于目前的演艺改编而言,很大层面上市场动力大于艺术追求;改编本身也存在着风险,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改编模式并不成熟,演艺改编需要进一步发展。
针对演艺企业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类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和地方各部门继续进行扶持和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演艺市场、社会各类资本加强对演艺企业的推动,同时演艺企业本身也需尽快创造优质演艺作品,建立演艺品牌。
在转企改制不断推进之后,国有文艺院团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已经进入转型过渡时期。首先,在贯彻国家转企改制政策的基础之上,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快演艺企业公司制改造,推动企业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真正成为演艺市场合格的主体,不断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其次,对于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但具有文化保护功能的演艺企业进行政府的定向采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或以政府补贴的形式促进这类企业不断发展。再次,对于小微演艺企业,要真正做到“一团一策”的政策保障,要充分发挥现在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小微演艺企业的支持范围;同时鼓励大中型演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演艺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式发展。最后,推进小微演艺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定期为小微演艺企业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丰富和加快小微演艺企业的发展方式。
在旅游+演艺的行业融合中,全国已经形成了几大知名品牌,但各地盲目跟风式发展却将同质化、模式化等问题一一暴露,鉴于互联网时代易传播的特点,若不形成独特的内容创新,很容易被其他地方复制,进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不利于旅游演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为解决旅游演艺所存在的问题,不论是基于山水的实景演出,还是基于主题公园的表演,抑或突出风土人情的演出,首先都需要从内容着手,提炼地域特色,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加强内容创新,降低演出的可复制性;其次要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努力打造旅游演艺品牌,方能在市场中立足。
演艺产业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内容是其在市场中不断变现的基石,尽管从其他文学形式改编而来的舞台作品有部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若不从源头掌握原创的价值,便无法深入进行这一优质IP的全产业链开发,无法在市场中最大程度地进行变现。这也是为何开心麻花手中23个原创IP被视作其最大资本的原因。所以,针对原创作品占比较低、演出剧目主题先行等内容问题,除却演艺企业自身要努力生产原创作品之外,一方面政府要从政策扶持上激发原创作品的生产,从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为原创作品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要给予原创作品一定的资金支持;最后,消费者也要给予原创作品一定的宽容和鼓励。
当下演艺界行业融合趋势已定,行业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刺激下,各大演艺企业均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创新尝试,演艺改编便是其中之一,但改编后的市场反馈却不同,这表示在改编模式尚未成熟,改编来源、如何改编、呈现形式等都有待发展,不可盲目对其热衷。所以,在行业融合的大势下,政府层面要鼓励演艺行业进行模式创新,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保障;演艺企业也要立足于企业特色,探索融合创新之路,吸收其他行业之所长,为自身发展所用,不断挖掘演艺价值,推动行业融合,实现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