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1 一趟艰难而旖旎的学术之旅

熊 琪

2011年9月,我踏上了硕博连读的学术旅程。无知的我以为,硕博连读只是继续深造,如本科阶段般努力就可做得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入门第一关是开发决策型教学案例。我的导师田志龙教授告诉我们,“做研究不可闭门造车,要从企业实际问题出发”。我认为这不仅是培养实践思维,也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一方面,在案例写作过程中,要选取企业关键决策点,并且要能将各种可能的决策分析到位。这需要积累大量的行业资料、企业信息和理论知识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使得我们学会从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觉得深度访谈十分有趣,可以与不同经历的企业家、经理人打交道,还可以听到不同的故事和思想,增长见闻。在田老师的指导下,教学案例完成得比较顺利。可是,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始。

我研究选题的产生有些机缘巧合。田老师刚好拿到一个关于跨文化沟通的中英合作项目,我顺理成章地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但是,由于这个主题并不是田老师的主攻方向,所以我的艰难逐渐显现:浩瀚的文献,不知突破点在哪里;研讨会上,师兄师姐们都在探讨战略管理方面的文献,而我探讨的是组织行为学甚至语言学的文献;师兄师姐们可以相互推荐论文,而我只能默默地自己下载论文阅读。作为一个初学者,我非常羡慕他们,也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在处理访谈数据时,我感到自己理论知识匮乏,同时又缺乏把现象提升到理论的思想高度。曾经一度,我在继续做这个项目还是转做田老师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选择中徘徊。田老师鼓励我说,哪个课题都不容易做,都要踏踏实实地扎下去。直到在《管理学报》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我才找到一点做学术的感觉。当我开始写第二篇论文的时候,不知不觉发现之前研讨会上旁听师兄师姐们探讨的理论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和帮助,我把理论与新的主题结合,写作时就顺利多了。

在田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踏上国际化道路。田老师最初给我定下的目标是参加美国管理学会(AOM)年会。由于我们主做案例研究,因此我完全没有信心把情境和大段的文字用英语交代清楚。这一年,文章的确被拒之门外。田老师让我继续修改,我问可否把文章交给论文编辑修改?他一口否决了我的提议,“未来的博士都是在国际化平台上竞争。你首先得靠自己的力量跨越英语这道坎”。回头看,当时第一稿英文水平太差,估计交给论文编辑修改,也于事无补。于是,我重新阅读领域内的英文论文,学习优秀刊物上论文的结构,积累学术用语和句型,然后艰难地重新修改论文。一番努力之后,论文终于被2013年的AOM年会录用。

正是在这次年会上,我邂逅了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Q)商学院的朱云霞老师,我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非常接近,所以回国后仍然保持联系。2014年是幸运的一年,暑假去香港城市大学做研究助理,结识了一群有思想的“夏令营”营友,大家积极为我的研究“出谋划策”;年底,我去昆士兰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朱老师在理论、英文论文写作和逻辑思考等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我们合作的英文论文被2015年的AOM年会录用。该论文目前在SSCI期刊的评审中。

读博士是对自己全新的挑战,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对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还在学术道路上艰难地摸爬滚打、匍匐前进,但是有良师益友和那么几道旖旎的风景伴我同行,我非常感恩!

2016年1月20日

作者简介:熊琪(xiongqi1224@163.com),2012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学位,专业为工商管理,师承田志龙教授。

周南感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熊琪读博低潮时曾在给我的电子邮件里说:“博士二年级是最痛苦的一年。”针对她的感受,我提了几个建议,其中包括培养逆商(Adversity Quotient, AQ)——面对逆境的意志和能力(请参阅周南:《佛光山的星巴克——〈道德经〉的启示》1-14博士二年级最痛苦?)。有田志龙老师指导她“从企业实际问题出发”做研究(为实),又有朱云霞老师在理论、英文论文写作和逻辑思考等方面给予她帮助(为虚),她走出来了,现在“对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感恩良师益友们,我觉得,最需要感谢的是她自己。功夫在身,前途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