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世道唬人后退,生活逼人前进
王伊礼
一直以来,我都是被生活逼着往前走,来武汉大学读博士也是被生活逼出来的。在众多博士同学中,我算得上是最“资深”的博士生之一。过去的十年里,我历经了从广州到武汉,从武汉到石家庄,从石家庄到南宁,再从南宁到武汉的生活轨迹。每一次辗转,主观上都是为了过得更轻松,但客观上却是越来越不轻松,选择回武汉读博士让我对这一点体会得尤为深刻。我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份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好的研究成果是“用时短、见刊快、期刊优”。环顾四周,概莫能外,学术之路无捷径可图,唯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很多博士生在受挫或焦虑时都曾设想:随时选择放弃,随时就可以生活得更轻松,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呢?我的答案是:为了在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学术好比人生,窃以为矢志于学术的博士生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大体上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而立”,要经历一轮“折腾”。博士一年级的课程相对集中,这些基础课程是读懂别人的文章、开启自己的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一群有志于学术的“新人”在学识渊博的老师们的带领下,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望着眼前神圣的学术殿堂心生向往,从读完第一篇英文文献到确定初步的研究方向,从展示第一个研究计划到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直到完成博士论文,通过论文答辩。这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某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启自己的研究,是谓“而立”。
第二个阶段是“不惑”。经历博士阶段诸如是从现象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现象之类的困惑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还来不及细细回味博士阶段的酸甜苦辣,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苦难”,申报各种课题、指导学生写论文、照顾老幼的生活起居等一系列组合拳向你迎面袭来。你无处可躲,唯有迎难而上,博士阶段学习的投入程度决定了这一阶段学术生涯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在拿到最初的几个重要课题后,我们不再耿耿于怀于某篇被拒的得意之作或失掉某个信心满满的课题,此刻我们犹如驶出港口的小船扬帆前行,有了确定的方向,明确了前行的航速。
第三个阶段是“耳顺”。还坚持走在学术道路上的人此时相当一部分已经是教授或专家了,当下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指导自己的学生和评阅圈内的文章上,摆脱最初的“评判的眼光”后,开始慢慢变得“无中生有”,比如:在众人眼里乏善可陈的研究,他却能看出文章背后作者的求知欲;文章逻辑混乱,他却能读出其立意的新颖;文章毫无创新,他却认为文笔尚可。
此外,还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更高的阶段,即第四个阶段“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这种境界之人所做的研究“宽泛”“杂乱”,看似天马行空、无所不包,不同的人理解起来参差不齐、读来见仁见智,然确是大道至简、老妪能解,其文章立意深远、道理朴素、合乎情理,让仅在小范围内传播的学术研究穿上寻常人家的外衣在圈外广为传播。“白描”是对这种研究的最好注脚。当然,这种境界甚少有人能够达到,然而我相信,当我们愈趋近这种境界时,我们的人生会愈喜乐、愈有意义。
臻于至善。
2016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