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7 深海沉心,走向独立

李 苗

2010年,机缘巧合,我从吉林大学保送至西安交通大学硕博连读,导师是庄贵军教授。当时自己对读博是什么概念都很模糊,只是个空有学习能力的乖乖女。科研是什么,这条路怎么走,自己根本没把握。初次离家,父母把我从吉林大学一路送到西安交通大学,他们的千叮咛万嘱咐和离开时遮掩不住的泪水,如利刃一样悬在自己的心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毕业年限回到他们身边。可心里也不小心种下了两颗坏种子:压抑和浮躁。毕业标准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一个待完成的作业,我只是机械地做着,却没有用心去体会科研的本质,不安的心绪和毛躁的性格让自己成长得很慢。虽然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发表了几篇文章,可这两颗种子却并没有停止滋长。

2013年,我有幸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联合导师是苏晨汀教授。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的第一批“试炼品”,我怀着半分忐忑、半分期待,还有几丝略为沉甸的使命感和忝列门墙的惭愧感开启了这趟旅程。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在苏老师及合作者郑煦老师无私的帮助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了自己,学着走向沉稳和独立:

第一,相信老师,及时沟通。我从小就很怕老师,这对博士阶段自己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很不利。与西安交通大学一对多的例会形式不同,在香港,学生与导师的讨论都是一对一的。苏老师的要求很高,让我经常去找他讨论,甚至要学会见缝插针地“抓他”。可我由于怕老师,总是憋了很久才去一次,这让自己成长得很慢。几次讨论后,我发现手头的数据都用不上,新的模型要重新收集数据。为了加快进度,从第二学期起,苏老师要求我梳理经典文献和理论,同时深化自己的研究。在这三个月的“扎马步”训练中,我在苏老师一点一滴的指点下调理“任督二脉”,学着从书本内外的现象中捕捉信息、提高理论敏感性。慢慢地,我体会到用理论这个放大镜去审视科学问题的奥妙,也领悟到高水平的研究要杜绝浮躁。

第二,相信自己,敢于“犯虎”。我性格腼腆,有些不自信,这差点让自己失去一次机会。2014年1月,《商业研究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JBR)主编伍德赛德(Woodside)教授到香港城市大学进行短暂的访问,学生们也有机会与他交流。那时我的新研究还不成形,手头只有以前投给学术会议的一篇英文论文。抱着一颗瞻仰“大牛”的好奇心,我硬着头皮跟他联系上了。结果模型虽被鄙视,却不是不能升华,伍德赛德教授还推荐了相应的分析方法。我那时毕业心切,便萌生了一个念头:伍德赛德教授在香港还要待四五天,我要马上学会新方法做出他要的东西,再找他讨论一次!幸运的是,连续熬夜后我终于得到了不错的结果,还和其他老师讨论过几次。可直到伍德赛德教授离开香港,我都没勇气再找他。还好,2015年他又一次来到香港城市大学,我趁机弥补了当初那个擦肩而过的讨论机会。没想到他很喜欢,还主动提出要与我合作。

第三,相信友谊,阳光普照。我以前没离开过家和学校,生活能力超弱,到香港初期闹出过正常人想象不到的笑话,落寞时会想起庄老师和师母。还好老天赐给我好多善良的朋友,帮我在生活和学术上过关斩将:西安交通大学的同批联培生相互照应,办公室的朋友默契可爱,同门既有研究方向接近的江西才女相助,也有文艺青年传递正能量,使得我能在快乐中从事科研工作。有时大家还会在周南师公的带领下集体游学,因此认识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交流学者,无论大家属于哪个年龄层,在这里都是零代沟的伙伴。我还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关键时刻帮我出谋划策,让我感到十分温暖,备受感动。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准备毕业论文,其间,也在努力和郑煦老师一起做另一个研究。她是除导师和周南师公外对我帮助最大的人,对于他们的恩情我总感到无以为报。可是,郑老师却告诉我:“你以后再去帮助别人就好。”我突然记起师公门上贴的画:一棵大树,一个浇着小树苗的男孩。说明文字为“You nurture the kid, the kid will nurture(悉心育桃李,星火代相传)”。目前,我的能力还很有限,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科研之路会走得如何。但无论怎样,我都会铭记这份恩情,将爱传递下去。

2016年2月4日

作者简介:李苗(007shirly@163.com),2011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学位,专业为市场营销,师承庄贵军教授;2013年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师承苏晨汀教授。

周南感言:我的博士生中,贵军第一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贵军的博士生中,李苗第一个被挑中来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我因此特别注意她的成长。李苗自认腼腆加虎气,但我看到的是她的善良、踏实和热忱,以及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好苗子,一天天地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