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

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无处不在,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时不可忽视的现象。如有的儿童观察能力强,有的记性好;有的爱动,有的爱说;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等。

学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智力)发展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别差异。

一、学前儿童能力(智力)发展的差异

(一)智力概述

人类的智力问题十分复杂,理论界至今未取得共识。一般来说,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不是由某一种单一因素构成的,它具有多因素、多侧面、多层次的结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制定出的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量表。

儿童具有多种差异,如能力差异、智力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发展差异等等。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反映了儿童在智能结构方面的差异。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语言智能高的人语言模仿能力也很强。

(2)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个人对音乐美感表现出的包含节奏、音准、音色和旋律在内的感知度,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是所有体育运动员,世界奥运冠军们必须具备的一项智力。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

自知-自省智能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交流智能。

交往-交流智能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也是情商的最好展现。这种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8)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如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地质特征和气候,对我们自己身处的这个大自然环境的规律认知,如历史、人体构造、季节变化、方向的确立、磁极的存在,感知灵性空间的超自然科学能力,能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能力。

二、学前儿童认知风格的差异

(一)认知风格概述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认知风格与智力无关或相关不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认知风格是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是一个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

(二)认知风格差异

1.根据认知是否独立判断,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1)场独立型: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风格被称为场独立型。

(2)场依存型: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根据环境的刺激以及他人提示的信息进行判断的认知风格被称作场依存型。

2.根据认识反应的速度和精确性,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1)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2)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3.根据认知发生的顺序,分为同时型和继时型

(1)同时型: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2)继时型: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

三、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按照心理文化上的概念,性别差异通常是指特定文化所认定的适于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性别角色。因而性别差异更多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物遗传的单一影响。性别差异主要源于社会实践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是个体固有的性别属性差异,学前儿童体现在性别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上。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规定,如传统观点认为女孩子小时候就应该玩布娃娃,男孩子就应该玩汽车。学前儿童知道自己的性别,并能理解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能按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行事,这就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性别角色的发展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性别角色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父母和教师在学龄前期,应当淡化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这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都大有益处。研究表明,男女双性化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小结

(一)本章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

(2)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3)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基本概念和发展特征。

(4)哭、笑、恐惧三种基本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这三种高级情感,以及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

(5)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气质、性格、能力等。

(6)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促进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概念,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7)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能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性别差异。

(二)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难点是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教育现实。

(三)学习时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学习时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熟记一些关键概念,如感知觉、记忆、思维、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

(2)识记并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特别是认知、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这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3)能熟练理解与分辨感知觉、注意、想象、思维、语言、记忆等基本概念,并掌握这些心理特征的发展规律。

(4)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识记基本概念,通过案例加深对相应原理的理解,同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对保育、教育材料进行分析。

备考指南

学前儿童发展是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园教师实施学前保教工作的前提。本章内容是考试的重中之重,考生务必牢固掌握。不仅要牢记学前儿童一般发展的相关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和作用等,还要重点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认知发展、个性、社会性发展,并将该知识与学前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发展存在能力、认知风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考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是()。

A.知道自己的形象

B.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C.能准确表达“我”的愿望

D.能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

2.学前儿童形象记忆主要依靠()。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3.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A.适应作用

B.组织作用

C.榜样作用

D.动力作用

4.有的学前儿童擅长绘画,有的善于动手操作,还有的很会讲故事。这体现的是学前儿童()。

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C.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D.能力水平的差异

5.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反映了学前儿童动作发展中的()。

A.大小规律

B.近远原则

C.头尾原则

D.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6.学前儿童难以理解反话的含义,是因为学前儿童理解事物具有()。

A.双关性

B.表面性

C.形象性

D.绝对性

7.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被称作()。

A.同伴关系

B.亲子关系

C.合作关系

D.逆反

8.“妈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

A.独立性的

B.个别方面的

C.多层面的

D.依从性的

9.一个小女孩看到“夏景”说:“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这个小女孩的想象是达到()。

A.经验性想象

B.情境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10.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伤心地哭,会引起其他孩子也跟着哭起来,这是幼儿情绪的()。

A.受感染性

B.掩蔽性

C.内隐性

D.稳定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规律。

2.简述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趋势。

3.茵茵已经上了中班,她知道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加起来,就有5个苹果。但是问她2加3等于几,她直摇头。根据上述案例简述中班幼儿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以及教育的启示。

4.简述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特点及培养方式。

三、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大班儿童的想象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实施教育?

四、材料题

材料:

星期一,已经上了小班的松松在午睡时一直哭泣,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要打电话叫爸爸来接我。”“我要回家。”教师多次安慰,他还一直在哭。教师生气地说:“你再哭,爸爸就不来接你了。”松松听后情绪更加激动,哭得更加厉害了。

问题:

请分析上述材料中教师的行为,并提出3种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