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
一、身体发育
学前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大体上仍存在一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一)身高和体重的变化
身高和体重是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两个重要指标。学前期是身高与体重急剧变化的时期。
(二)身体比例的变化
新生儿看起来头特别大,新生儿头部的大小已经是成人时头颅大小的70%,占整个身长的1/4。然后,身体部分比例逐步加大。
(三)骨骼发展
出生时婴儿的大多数骨骼都是柔软而有韧性的,因此不易发生骨折。
(四)肌肉的发展
学前儿童肌肉的发育遵循首尾律和近远原则,头部和颈部的肌肉成熟先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大肌肉的动作先于精细动作发展,即手臂和腿部的动作先于手指的精细动作发展。
(五)神经系统的发展
新生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初具雏形,但功能发展不完善。
二、动作发展
(一)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散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即体现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二)首尾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再发展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部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肢动作发展先于下肢动作。婴儿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即从离头最近的部位开始发展。
(三)近远原则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到双臂和腿部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即靠近脊椎中央部分(头和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婴儿看见物体时一般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四)大小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然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婴儿通常先用整只手臂和手去够物体,然后才会用手指拿东西。粗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等。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神经的活动,以及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指小肌肉的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串珠子等。
(五)无有规律
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