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方剂命名原则
民间壮医诊疗疾病时,多采用自己熟悉的方药,或沿用师傅传授下来的“治奔痧方”“治小儿惊风方”“治胃病方”“治蛇咬伤方”“治妇女不孕症方”等以疾病为主命名的方药,较为直观而实用。但这种一病一方的方剂命名方式,渐渐不能满足病种日益增多,病情复杂变化以及不同体质、不同人群的诊疗。根据壮医的辨病为主、兼顾阴阳的诊疗原则,下面将壮医的一些常用单方、验方加以系统命名,其命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疾病为主命名
这是民间壮医常用的方剂命名形式,有其实用性,便于记忆。如蛊病复元汤、蛊病止血汤、腮肿外治膏、痹病熏洗方、痹病药膳方、白喉急救汤、抗癌止痛方、骨折速愈膏、奶疮外治方、口疮含漱方、惹脓外治方等,都是以疾病为主命名的。
二、以疾病加功效命名
在疾病命名的基础上加上方剂的功效命名,更有利于区别治疗同一病证的不同证型或兼症。例如,治疗奔痧(绞肠痧)的几条方剂:奔痧清解汤、奔痧除湿汤、奔痧解毒汤、奔痧救急汤、奔痧通气道汤、奔痧通谷道汤等,分别治疗奔痧轻症、奔痧湿毒较甚、奔痧热毒较甚、危重奔痧、奔痧兼气道症状、奔痧兼谷道症状者;又如,治疗胴尹(胃痛)的三条方剂:胴尹除湿汤、胴尹散寒汤、胴尹清热汤,分别治疗胴尹(胃痛)由湿毒为主引起、寒毒为主引起或热毒为主引起者。如此将疾病与功效联系起来的方剂命名形式,便于教学,尤其适用于临床实践。
三、以药名为主命名
由于壮医没有古典文献作载体,现代的壮医方剂命名若单纯以药物为主命名,如三草黄根玉米汤、白大金车甘汤之类,会使初学者无从入手,难以记忆,更不用说迅速掌握了。因此,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命名的方剂较少,只选择那些药物功效明确、治疗对象较窄的药物进行方剂命名,如独味黄花蒿汤、黄花蒿田基汤等。黄花蒿是治疗笃瘴的主要药物,观其方剂名称便知为治疗笃瘴的专方。
四、以药名加功效命名
在主要治疗药物基础上,加上方剂的功效主治来命名,在本书所载方剂中的比重最大。这种命名方式,将药物与功效主治结合在一起,非常方便初学者掌握,尤其符合壮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和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例如,地桃花逐蛊汤、鸡骨草驱蛊汤、七叶化蛊散、白花丹消蛊汤等,地桃花、鸡骨草、七叶一枝花、白花丹是治疗蛊病的主要药物,以这些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分别适用于蛊病的不同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包块形成期);又如,浮萍止痒汤、桂枝止痒汤均为治疗皮肤瘙痒疾病方,浮萍性寒而治风毒、热毒引起者,桂枝性热而善治风毒夹寒毒引起者,望方名而知其主治所在,是药物加功效命名方式的最大优点。
五、以功效为主命名
单纯以功效为主命名的方剂较少,仅见于少数方剂,如速止牙痛方、产后通乳方、产后增乳方、抗癌止痛方、清胆退黄汤、利胆退黄汤、护肝退黄汤等。
六、以剂型为主命名
以剂型命名的方剂命名原则,多夹杂在以上命名方式中,如山芝麻汤、七叶化蛊散、腮肿外治膏、地枫皮风湿酒、痹病熏洗方、双金通石丸、口疮含漱方、痹病药膳方等,分别是以汤剂、散剂、膏剂、酒剂、熏洗剂、丸剂、含漱剂、药膳而命名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