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方剂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壮医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壮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方剂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壮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之一。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对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有了较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壮医验方,进而产生了壮医方剂。壮医方剂经过口耳相传、师徒相授流传到今天,为群众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早期的壮医方剂,多数是单方,或简单将两三种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应用,以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或降低毒性。

自古以来,壮族地区就出产了大量药物。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就出现了有关壮药的文字记载,其中包括许多动物药、植物药及矿物药。随着应用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壮医对痧、瘴、蛊、毒、风、湿等病证的认识不断深化,壮药治疗经验不断积累,逐步组合药物形成了壮医的验方秘方。隋唐时期的方书已收载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其中包括壮医药方,表明壮医方剂学已萌芽。唐代孙思邈著《千金翼方》记载白花藤酒浸服解诸药菜肉中毒,钩吻能“杀鬼疰蛊毒”;《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医方剂;稍其后的《本草拾遗》收载了壮医的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柳宗元编纂的《柳州救三死方》记载屎格郎(蜣螂)调制敷贴治疔疮方;杉木节、橘叶(皮)、槟榔捣碎,加童尿,共煮服治脚气方;霍乱盐汤方治霍乱等著名的病案方,反映了壮医方剂学的进步。宋代方剂学著作中,记载了不少壮族医药经验方,如《太平圣惠方》收入了“解俚人药毒诸方”等方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壮族医药内容。清代许多地方志都有壮医方剂的记载,如《河池县志·卷二》记述壮族民间以剪刀花根茎煎水服救治蛊毒验方,《广西通志·卷八十七》说明槟榔治瘴气方法;《宾阳县志·卷下·奇正良方》记载壮族民间对霍乱的认识及治疗;《阳朔县志·卷二》记载壮族民间治疗蛊毒、疮毒、屙意咪(痢疾)、疟疾、风痫、食积、血瘕血癓等多种疾病的方药。这些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壮族医药的概貌。明清时期对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对痧、瘴、蛊、风、湿以及额哈(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各类杂病等疾病的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毒药及解毒药的使用和炮制也有独到之处,并善于使用动物药补益,炮制药酒,烹制药膳以及使用矿物药入方。壮医用药特点为: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简便廉验,就地取材,自行加工炮制,各地壮医师都掌握了一定的药物学知识。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有关壮医壮药的手抄本,其内容以临床实用为主,如云南文山州收集到的《师雅》,是壮族的医药手抄本,记载民间秘方验方。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广西已经开始了中草药的调查工作,近年来,相继出版了《广西本草选编》《广西民族药简编》《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广西药用动物》《壮族民间用药选编》《中国壮药学》《常用壮药临床手册》等,收载大量壮族民间常用药及药方。此外,广西各地、县尚编有不少区域性的医药小册子,记载当地应用并行之有效的民间药物。《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集了民间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秘方6000多条,广西中医学院编写了《壮医方药学》壮医药本科专业教材,这些壮医方剂相关著作促进了壮医方剂学的发展,方便了壮医医教研的应用。

壮医方剂学是专门研究壮医处方源流、命名、组合机理及应用等的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体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组方原则、治则治法、分类规律、剂型变化、炮制方法等。随着壮医方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方剂的特色优势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其临床应用会更加广泛,为群众健康做出的贡献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