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T.霍尔(Edward T. Hall, Jr., 1914—2009)
学术生平
爱德华•T.霍尔1914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韦伯斯特格罗夫斯(Webster Groves),1932年前主要在新墨西哥州长大。1933年至1937年,霍尔和亚利桑那州西北印第安保留地的纳瓦霍族人和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钱来激励当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坝,以便改善那里的生存环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与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霍尔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他说在保留地时,常常考虑如何才能跟纳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与当地人的不同,要把他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当地人根本就不管用。霍尔的自传体著作《三十年代的美国西部》描写了那段时光。1936年霍尔获丹佛大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亚利桑那州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博士期间受业于拉尔夫•林顿门下,194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之后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进行田野调查。1942年至1945年二战期间,霍尔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194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军方特鲁克岛管理处从事人类学研究。1946年至1948年,霍尔出任丹佛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并从事丹佛的种族关系研究,40年代末有一段短暂却愉快的与弗洛姆(Eric Fromm)在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共事的经历。1951年至1955年,霍尔作为人类学教授和驻外事务处的培训计划主管供职于美国国务院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以帮助负责处理海外事务的政府工作人员顺利应对文化差异,与著名语言学家特雷格(George L.Trager)和“身势语之父”博德惠斯特尔(Ray L. Birdwhistell)共事。1955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他担任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海外培训与研究公司的董事长,还成为华盛顿精神医学院的一个交流研究项目的主管。1963年至1967年间,霍尔成为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芝加哥)人类学教授,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资助进行空间关系学和不同种族的交往方面的研究。1967年霍尔成为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并于1977年退休。退休后霍尔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首府圣塔菲,偶尔在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的会议中演讲,并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2009年7月,霍尔在圣塔菲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霍尔是一名杰出的人类学家,但其研究又涉及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地理学。他是大学教授,又是政府和企业顾问。霍尔极富创新精神,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门学科,并为此学科创立了诸多基本范式,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他还提出了空间关系学(Proxemic Research)等全新概念。霍尔的主要著作有《无声的语言》《超越文化》等,被何道宽称为“理论实践并重、书斋田野兼顾、学者顾问合一的多学科的横向人才和怪杰”。
主要理论(方法)贡献
在自传中,霍尔曾把他受到的专业影响分成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生理和动物行为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四个部分。霍尔理论的核心是“文化”,他把文化定义为“信息的生成、发送、储存和加工系统”,除了语言,更包含体姿、行为、观念等。霍尔认为应对文化差异一般有两种方式,要么摧毁,要么故意忽略,但是正确的方式是超越自己的文化。他的跨文化观建立在对非西方文化的尊重的基础上,换言之,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系统的存在和性质,才能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其他的文化。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这可以被看做是霍尔关于文化与交流之间的关系的最核心、最简洁的论述。何道宽指出,communication一词在霍尔文章的语境中被译成“交流”比“传播”更为合适,原因在于霍尔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确实受到了电子工程师的影响,词中有“讯息”的意味,但是考虑到霍尔将此语放到了人文科学领域,“讯息”的自然科学意味过浓,而“传播”的人文意味过重,所以“交流”更为合适。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类传播活动,是霍尔开创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提。通过将传播中的讯息分成类似于文化结构的三部分[讯息素(Isolate)、讯息形态(Set)、讯息模式(Pattern)对应文化素、文化形态、文化模式],霍尔将文化和传播结合起来,指出讯息传播的速率有快、慢之分,讯息得以产生意义的语境有高、低之分,文化模式有高、低语境之分,因而传播模式也有高、低语境之分。由此,霍尔对语境的重视体现出来。他认为,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意义的共享,而意义产生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离开了语境,对意义的解释便是不完整的。高语境(high context)文化和低语境(low context)文化是霍尔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前者指人们深刻介入彼此的活动,信息得到广泛共享,意蕴丰富的简单讯息自由流动,以日本文化、纳瓦霍文化为代表。后者指充满大量直接、公开、编码清晰、简单的信息,高度个性化,人际关系疏远,被分割肢解的文化,如美国文化。在《超越文化》一书中,霍尔在对照非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西方人的“线性思维”“崇尚使经验割裂的局部事物,却否定起着整合作用的自我”。长久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将其他文化中的很多异质因素归于非理性范畴,霍尔认为这是被他们“理性至上”的思维建构出来的屏障。“逻辑”使人能凭借低语境范式去审视思想、概念和心理过程,而当遇到高语境、高语境文化、高语境交流,这样的思维方式就行不通了。
相对于弗洛伊德的性驱力升华的过程即为人类前进和构建制度的过程的解释,霍尔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即“延伸”(extension)。他认为人靠延伸实现进化,尤其是高级进化。由此,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提出“研究人就是研究其延伸”,同时指出这种延伸有一个悖论:人的延伸尤其是语言、工具和制度的延伸一旦启动,人自身就陷入了延伸的罗网,即为延伸迁移(extension transference);结果,人们就会判断失误,就会疏离已异化的延伸,就无力驾驭自己造就的怪物。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进步以牺牲自己的延伸为代价,以压抑形形色色的人性告终。或者换一种说法,人把符号误认为符号所指的东西,给符号赋予它并不具备的性质,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偶像崇拜。延伸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延伸省略”,即任何延伸都不能复制出被延伸的器官或活动的一切功能。不难看出,霍尔和麦克卢汉的观点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而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他们之间有数百次通信。因此可以说,霍尔有关“延伸”和“延伸迁移”等观点和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及“媒介即讯息”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
除了跨文化传播学,霍尔在《隐藏的一维》(1966)中发展出一门学科——“空间关系学”,旨在研究文化语境中人对空间的使用。霍尔认为,在人们的无意识层面,不同的文化架构(cultural frameworks)定义并组织了对空间的使用。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人们的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便会遭遇障碍。霍尔既分析了围绕个人形成的私人空间,也分析了宏观知觉层面围绕文化期待(cultural expectation)形成的有关街道、邻里、城市该如何利用空间的问题。他最著名的创见在于对围绕个人的非正式(私人)距离的定义,即主要分成亲密距离(intimate space)、社交距离(social and consultative space)、公共距离(public space)。霍尔指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这些空间距离的具体期待是不同的。
对传播学科建制的贡献
跨文化传播学在今天可被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创始人正是霍尔。“跨文化传播”主要是指来自两个文化的人们互动的过程。1950年至1955年间,霍尔等人来到美国国务院外派人员培训学院后,对培训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渐发展出原创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式。1955年,霍尔在《礼节的人类学考察》一文中首次阐述了有关跨文化传播的思路。1959年,他又把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工作期间从事研究和培训的成果加以总结,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并首次在书中正式使用了“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个术语。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跨文化传播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而霍尔就被公认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创始人。但是,何道宽指出,被誉为“跨文化传播之父”的霍尔似乎与美国主流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毫不搭界。他对舆论、宣传、媒体功能、传播效果、受众分析那一套不感兴趣,主流学派对他的延伸论、延伸迁徙论、层级分析、系统分析、时间语言、空间语言、行为链、同步性、高语境、低语境和文化教学那一套也不领情。霍尔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和心理学实验也并不属于主流传播学。
罗杰斯指出,跨文化传播学今天作为传播学而不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可能有两个原因来自霍尔。首先,他并没有在人类学领域积极地推进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建设;其次,他在人类学领域缺乏具有博士学位的后继者。不过这一切并不影响这门学科自创立后便获得较大发展。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下设了跨文化传播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197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在美国马里兰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成立。跨文化传播方面的著作、杂志也相继出版,如《跨文化传播读本》等,杰出学者亦不断涌现。在学科建设方面,跨文化传播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诸多美国高校“通识教育”领域的必修课程。
扩展阅读
原著
Edward T. Hall,The Hidden Dimension,New York: Doubleday,1966.
Edward T. Hall,Handbook for Proxemic Research,Washington:Society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1974.
Edward T. Hall,The Dance of Life, The Other Dimension of Time, New York: Doubleday,1983.
Edward T. Hall,Hidden Differences: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amburg: Grunder and Jahr,1985.
Edward T. Hall,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Yarmouth: Intercultural Press,1990.
Edward T. Hall,An Anthropology of Everyday Life: An Autobiography,New York: Doubleday,1992.
〔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思想史或评传
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Edwin R. McDaniel (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Boston, M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解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