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置身长城古老的生命与精神
我一直都在做长城的事,刚开始接触长城时,曾以为敞开心灵便可以走进长城。时间越久却越发现自己与长城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后来发现,是自己在解读长城时,过于强调自我判断,把很多事情复杂化了。
长城是个伟大的事物,其之所以伟大,也很简单,主要是长城的两个“长”:一个是建筑体量的长,万里长城万里长,如果它只有十里八里,也就不是长城了;另一个就是历史的长,长城伴随了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的全过程。没有了历史的长,也就不成其为长城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要强调保护长城的原因。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君主权力的衰落,各诸侯国大鱼吃小鱼,大国强国逐步兼并了弱国小国。一些较强较大的诸侯国,为了取得霸主的地位,也是互相征战。进攻频多,防御势必就会加强,长城由此产生。
长城,顾名思义就是用于军事防御的,作为永久性防御工程的一条不封闭长墙。它是以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的城墙为线,以关隘为支撑点,以城堡为纵深,点线结合的巨型防御体系。其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关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组成。
除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互防御的长城之外,历代长城的修筑主要都是定居的农耕民族的政权,为防御游牧民族政权的进攻而修建。即便是游牧民族政权所修筑的长城,也是其定居之后所为。其修筑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区,内外的各民族不管是以和平往来的形式,还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交流,都对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城在这个融合与交流过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长城主要由中原王朝所修建,中原王朝是指历史时期只统一黄河、长江、珠江流域而未能真正统一蒙古高原的国家政权。秦、汉、隋、明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这些王朝曾经为统一草原地带作出过巨大的努力,甚至夺得了西辽河流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等蒙古高原向中原的过渡地带,但最终都没有能够真正地实现统一蒙古高原的目标。
中原和草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下,沿着传统农牧分界线出现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历史上同时存在多个政权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视自己控制的政权为正统,古长城也就作为彼此设防的军事工程而存在。
中国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日中国的版图,就是由汉朝开创,唐朝发展,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所奠定,最后又由满族的清朝所恢复、扩大并坚持下来。今天的中国人,呈现相对多样化的形象特征,也有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的贡献。在中国的人种构成中,不同血统的民族相互通婚,使中国人有了更强的人种优势。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正如爱情能够给人欢乐,同时也会给人痛苦。长城限制了农耕与游牧冲突,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开放的观念,助长了狭隘保守意识的增强。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有时长城修建者极力张扬农耕民族的优越性,蔑视甚或仇视游牧民族。很多行为片面强调中原政权利益至上,罔顾游牧民族感情。这些做法在一定的时期,反而成为发生战争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