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贝克,砖哥特古城
火车在德国北部的大平原上疾驶。我漫无目的地看着窗外,铁路沿线没完没了的绿色带来了视觉疲劳,让人昏昏欲睡。突然在平淡无奇的窗外景色中出现了一片不同寻常的影子,那是一片不大不小的城市,令我精神一振的是城市的轮廓上竟耸立着那么密集的尖顶。
我来不及在地图上确认此站的名称,就当机立断,抓起背包下了火车,向着那片尖顶走去。
比想象的还要令人振奋:迎面而来的竟是异国风情味儿十足的童话世界。
仅仅这个童话世界的大门就足以给人惊喜。那是两座圆柱形的红砖城堡挟持着一座三层楼高的墙体。两个圆柱上均醒目地盖着一个灰色的圆锥顶,光溜溜地让我想起童话中铁皮骑兵的尖帽子。一定是因为站得年头太久了,两个圆柱堡从两边向中央歪倚着,似乎在用力挤压着中间的砖墙。这种奇特的的形象使得整个城堡更像一幅童话书中的稚趣插图了。
被两个铁皮兵挤得缩成一条的砖墙上开了两排回廊样的窗子,顶上还有两层高高的女儿墙。它的下部是一个半圆形的拱顶城门。从这座古堡式的城门向后望去,小城里面是一个又一个风格各异的带尖顶的古典建筑。若不是城门口的一块指示牌子上的介绍,真以为这里是一座德国的“迪士尼乐园”呢。
两座圆柱形的红砖城堡像一幅童话书中的稚趣插图
那块牌子上写道:“卢贝克,奠基于1143年。之后被大火焚毁。1159年由撒克逊大公重建。1226年卢贝克摆脱地方贵族及教会的控制成为欧洲早期平民自治的港口城市和商贸中心。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卢贝克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单”。原来这座“迪士尼乐园”竟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千年古城。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卢贝克一直是德国北部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自1143年卢贝克奠基以来,由鲱鱼集市开始发展,来自德国南部和欧洲其他地方的商人从这里行船北上到达丹麦、瑞典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商贸交流的繁荣让卢贝克逐渐成为了波罗的海地区商贸的枢纽。在13世纪近百年的时间里,卢贝克是当时波罗的海沿岸最强大的中世纪商贸组织汉萨联盟的首府,被誉为“汉萨女王”。许多具有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建筑在塔沃河畔建立起来。它们几乎清一色的是波罗的海风格的砖建筑。
用砖作为建筑材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古老摇篮底格里斯河流域曾经出土过7000年前的泥砖。不久前在中国的西安发现了至少有3800年历史的人类最早的烧制砖。12世纪,砖建筑从意大利的西北部传到了德国的北部,并且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本地风格的建筑形式。
德国的北部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地势平坦。尤其是易北河下游平原缺乏欧洲建筑传统的石料。另外,这里的土层丰厚,为制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这成了这一地区的建筑绝大多数为砖材的重要原因。
中世纪末期,日耳曼人的影响向东扩展。在易北河南部的人口稠密地区的大量人口向东迁移。卢贝克在这期间成为了汉萨联盟的最重要城市。它的砖材建筑也是波罗的海地区建筑的经典代表。
在欧洲古代的建筑风格上,波罗的海地区最著名的是砖哥特风格。它的特点是外观质朴无华,少有欧洲中南部大理石建筑的常见雕像和浮雕装饰,只用红砖、黑砖和白灰墙形成颜色的对比。在建筑的上部大都带有阶梯状或者三角形的山墙。这种风格在卢贝克的老城居民区阿尔特斯塔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卢贝克是汉萨联盟的最重要城市。它的砖材建筑是波罗的海地区建筑的经典代表。
在建筑的上部大都带有阶梯状或者三角形的山墙,用红砖、黑砖和白灰墙形成颜色的对比。
卢贝克最初的居民主要是比较富裕的商人家庭。他们所建的住宅多为两三层的红砖楼房,面向大街排列。但因为建筑比较稀疏,街区之间的空间较大。为了利用起这些空间,人们在较高大的砖楼的背后又开辟了次级的小街区。这些小街区的房屋矮小简陋,街道狭窄曲折。在这种被称为“伯登”的小砖平房和被称为“冈格”的石子地小巷中居住的多为下层的工匠和打短工的劳动者。在卢贝克的阿尔特斯塔区据说有上百条“冈格”弯弯曲曲穿行在小平房之间。而最小的小砖屋仅占地十一二平方米。
在阿尔特斯塔的主街上行走,外人很难明显见到老旧砖楼之间冈格的入口,更难以想象在这些砖楼的背后还藏着大量的迷宫样的小巷、几米见方的小广场和爬满蔷薇的简陋小砖门。它们组成了一幅难得的中世纪平民生活区的图画,与人们熟悉的中世纪修道院和城堡、教堂形成了对照。
在这些砖楼的背后藏着大量的迷宫样的小巷。它们组成了一幅难得的中世纪平民生活区的图画
卢贝克作为汉萨联盟平民城市的代表,它的市政厅在城市建筑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始建于13世纪,是德国北部最具代表性的民用建筑。卢贝克的市政厅广场的环境一扫中世纪宗教建筑的神圣肃穆和沉重压抑的气氛,展现了卢贝克作为九百年的自由城和商贸中心的风貌及其平民意识。在广场四周的许多建筑都是当年的商号和储货仓库。而最独具一格的要属市政厅。首先令它与众不同的是,与小城其他砖砌建筑相比它的红色更加鲜明。据说这是因为当年为了能保持建筑的颜色持久,人们采用了公牛血、灰土和某些神秘的材料混合烧制的砖石。
卢贝克市政厅被誉为德国最古老、最华丽的市政厅。
市政厅的另一个独特的造型是其顶部用作装饰的红砖山墙。在块块山墙之间立有一排直指青天的尖顶圆柱。另外在山墙上还开了好几个直径数米的大圆洞,在建筑美学上独具一格。这些大圆洞的目的是为了在遇到大风时,风可以从洞中穿墙而过,从而减少了风对墙体的破坏力。卢贝克市政厅被誉为德国最古老、最华丽的市政厅。
在砖作为建材在波罗的海地区广泛应用以前,这里的建筑材料以木头为主。但木头在建造体积巨大、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宏伟宫殿类建筑上有很大的局限。另外,由于这一地区缺少传统的石材,砖便担任了建筑大教堂、城堡、拱门和高大围墙的任务。这类被统称为“砖哥特式”的建筑成了汉萨联盟国家共同的建筑特征。而有着“七座钟楼之城”的卢贝克则拥有德国北部最美的砖哥特式宗教古迹。
圣玛丽大教堂历经近百年才建成。是欧洲北部哥特式砖砌建筑的典范之作。
千年的历史发展让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时期等不同的欧洲古典砖石建筑遍布卢贝克全城。
圣玛丽大教堂是卢贝克人的骄傲,矗立在老城的中心。它的拱顶高达125米,始建于14世纪,历经近百年才建成。虽然它的砖砌建筑与欧洲其他地方常见的大理石教堂相比显得不够华美,但却更有一种肃穆之感。这与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相呼应,中世纪之风呼之欲出,是欧洲北部哥特式砖砌建筑的典范之作。
在卢贝克老城里共建有六座大小教堂,多为十三四世纪所建。它们的灰绿色单塔或双塔尖顶刺破蓝天,暗红色的砖墙古老而不凡。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让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时期等不同的欧洲古典砖石建筑遍布卢贝克全城。庄严的教堂修道院、华美的市政厅、风格独特的城门、欧洲最古老的平民医院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军轰炸让卢贝克几乎毁于一旦。法西斯纳粹投降以后卢贝克人用了七年的时间重建小城。
然而与中世纪几百年的辉煌历史相比,卢贝克的近代历史却令人扼腕。1942年盟军开始反攻时,英国皇家空军却把卢贝克作为了对德国第一批的大轰炸对象。轰炸使得卢贝克大部分建筑遭到严重损坏。最著名的卢贝克大教堂、圣玛丽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和市政厅也在瞬间变成了废墟。
战争的残酷无情让近千年的古城卢贝克几乎毁于一旦。法西斯纳粹投降以后德国经过了漫长的恢复和战后重建。卢贝克人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将大轰炸的废墟清理完。直到1982年圣玛丽大教堂和卢贝克大教堂才重建完成,使卢贝克再现了它的中世纪原貌。
卢贝克典雅的尖顶上承受的是战争的不可承受之重,它那宁静的小巷里永远回荡着炸弹爆炸的轰鸣。我想起了在圣玛丽大教堂的地下室看到的两个埋在尘土里残破的大钟,恍然明白了它们的意义。这个以理智和严谨闻名的民族,因为曾经的疯狂把人类拖入了巨大的灾难,自己也落得体无完肤。
面对这一切,他们再次理智地思考、真诚地反思。他们没有建立起一座纪念碑去控诉敌军对自己悠久美丽的小城的毁灭性轰炸,也没有将这段历史作为苦难去博得世人的同情。他们只是默默地把被轰炸震落的两口有几百年历史的大钟原地收藏在重建的大教堂的地下室,让它们无言地向世人忏悔,给予年轻一代以永远的警示。
这就是卢贝克精神。它不愧为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千年古城。
两口埋在尘土里残破的大钟原地收藏在重建的圣玛丽大教堂的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