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企业不得不面对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全球化、市场波动加速、竞争日趋激烈的内外部环境和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日趋复杂动荡的环境中,我国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全面实行战略管理。
美国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战略管理时代”,日本宣称在80年代初也进入了“战略经营时代”。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学习、研究和实践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追求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稳定发展。
战略管理是企业家领导现代企业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强大武器。企业家对职能管理的任何领域不够精通,都可以授权专才或求助于专家,只有战略决策一事无法由人代劳——战略专家甚至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方案,但最终的决策仍必须由企业家自己来完成,如果将这项工作假手他人,无异于放弃对自己命运的主导。而且,任何战略都必须由企业家来组织实施。因此,对企业家来说,战略管理是一门必须学习、必须学好、必须精通的课程,这关系着企业和自己的命运。
不仅如此,大到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小到一个个体的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战略思想的指导。国家和民族有了正确的战略,才能够光荣复兴,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人领悟了战略管理的思想则至少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获得人生的成功。因此,从更宽广的意义上来认识,战略管理绝不仅仅是一门管理学科,更是一门真正的成功学,是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应该学习和实践的。
为推动我国企业进入战略管理时代,1996年原国家教委管理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就已将“战略管理”列为管理学类各专业培养计划的13门主干课程之一,建议各管理学院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将“战略管理”作为MBA培养计划中9门核心课程之一。目前所有的管理学院已将这门思想性、艺术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确定为管理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能力,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头脑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推动我国企业实践战略管理,积极参与21世纪的全球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现实需求和思想认识的推动下,我们完成了这本《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方法与实务》的写作。与目前国内流行的战略管理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一些非常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一,整体框架清晰而新颖。思想、方法和实务是学习和实践战略管理的三大关键问题,这是我在13年来的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逐渐产生的认识。具体来说,战略思想是战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学习战略管理的首要之务和至难之处就是领悟战略思想、培养战略头脑;战略管理方法是学习和实践战略管理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成功的战略管理源于实践,因此必须高度关注战略管理的实务问题,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战略思想指导战略方法的运用和战略实务的展开;而战略方法将战略思想明晰化、具体化,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关键和基础;战略实务则将战略付诸实施,使战略思想成为现实。战略思想、方法与实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战略管理学科体系。
因此,以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为指导,本书以思想、方法和实务三大关键要素为纲,将全书内容分为思想、方法和实务三篇共12章,形成了一个非常新颖但又逻辑清晰的整体框架。思想篇3章、方法篇4章、实务篇5章,从章节数量和篇幅上,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本书以战略思想为指导,侧重方法运用和执行落地的鲜明特色。三篇具体内容和重点如下:
思想篇重在从战略管理基础理论出发,追溯战略思想之源,全面回顾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介绍在战略管理发展史上有贡献的研究成果,展望战略管理的前沿和未来,展现战略管理学科的全貌,进而讨论战略管理主体及其战略思维问题,为读者领悟“战略管理之道”,培养战略思想、训练战略思维打下基础。
方法篇整合凝练了现有的战略分析和决策方法,补充完善了许多教材中语焉不详、不够充分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全面、深入、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战略分析与制定框架,为读者分析战略环境、制定企业战略给出了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实务篇全面讨论了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问题,对企业各个层次战略的实务操作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尤其是非常全面地介绍了企业的基础性战略——职能战略的实施,并从各方面分析了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讨论了战略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战略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第二,内容组织上全面与精练、成熟与前沿相结合。从内容的广度上将全面与精练相结合。一方面对现有教材中普遍介绍不够充分或不够明晰的内容进行了大量补充、完善和整合。另一方面又对已有反复论述和介绍的部分提炼其精要而不强求面面俱到。从内容的深度上将成熟与前沿相结合。一方面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出一个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和操作框架;另一方面又充分介绍前沿成果和现有框架的不足,引导读者不局限于既有的理论,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更新、更好、更适用的理论和方法。这样就在没有大量增加篇幅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包括了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便于读者学习和实践。
第三,案例写作的全新尝试。本书编写的案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章前案例,位于每一章正文开始之前,内容都非常精要和简短,既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目的在于让读者在开始本章内容的学习之前,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去思考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问题,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知识。另一种形式是书后附录案例,供课中或课后进行案例研讨。
书后附录的案例全部是重新编写的,在写作思路和内容安排上也进行了全新的尝试,这出于作者十几年来案例教学的实践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战略管理的教学案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战略管理案例与案例教学本身存在内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案例信息有限性与战略信息丰富性的矛盾,无论是进行战略分析还是总结战略成败的经验,都需要大量、充分、全面、丰富的信息,这是无法在一个教学案例中囊括的;(2)案例反映片面性与战略思维综合性的矛盾,战略思维是综合的思维,战略研究是系统的研究,在案例中至少要对企业经营的主要方面都有所涉及才能综合反映企业战略的全局,但在篇幅有限的案例中,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3)案例情境静态性与战略研究动态性的矛盾。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战略案例研究必须将企业放到其生存的动态环境中,再现其战略决策和执行的情境,而篇幅有限的书面案例无法包含动态环境的丰富信息。
综合起来,这三方面的矛盾实际上都来自战略管理学科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艺术性等特点与案例信息有限性的矛盾。但要在现有的案例教学方法中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似乎并非易事,如果教学案例过于冗长,学员理解和掌握案例材料就存在很大的障碍,更不用说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讨论了。而且,如果学员对案例企业及行业非常陌生、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案例本身又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信息尤其是专业知识,学员在思想上就会多了一些距离感,少了一些参与的热情,很难展开充分讨论,案例研讨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出于对以上问题的体认和思考,本书的案例编写采用了如下思路:
首先,选择学员熟悉的中国本土企业案例。既然难以在有限的案例篇幅中包含足够充分的信息,我们就要从案例之外想办法。一方面,如果以大多数学员较为熟悉的企业为案例,那么案例就成了一个引子,只需给出最关键的信息就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就弥补了案例信息不足之憾。另一方面,研究战略离不开环境,大多数中国学员不熟悉国外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利于深入理解和讨论。而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学员都有切身感受,即便案例材料中难以包括丰富的战略环境信息也丝毫不会影响学员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本书附录案例都是中国企业。
其次,在同样或相似的产业环境中选择实力、规模相近又各有特色的典型企业案例。例如,康佳、TCL、格兰仕都属于家电企业,而且前二者的主业都是彩电,但各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和不同的战略选择。这样有利于学员在同一个产业背景中深刻理解不同企业、不同企业家在相似环境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思维和选择,从而增强对产业的理解和把握,全面灵活地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
最后,案例编写突出对企业发展历史和战略情境资料的介绍。研究一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离不开对其特定历史、企业家和所处特定内外部环境的理解。因此,本书案例的编写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量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企业历史和背景资料,使读者增加对战略全局和战略历史的了解,这对深入理解和分析案例无疑是颇有助益的。
本书的撰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由贾旭东提出全书框架与写作提纲,团队分工撰写初稿后由贾旭东修改、统稿和定稿。初稿撰写分工如下。贾旭东:第一章至第四章;何光远:第六、八、十二章;陈佳莉:第七、十章;卢彩霞:第九、十一章;杨荣:第五章。书后拓展案例初稿撰写分工如下:卢彩霞:联想、康佳、阿里巴巴;何光远:TCL、格兰仕、美特斯·邦威。定稿前杨荣、何光远对全书文稿进行了检查和校对。
本书能够顺利与读者见面是和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的。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包国宪教授,他对战略管理的深刻洞见和卓越实践推动了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的蓬勃发展,也给我进行战略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帮助和启迪。同时,感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创造了一个上下一心、团结合作、切磋砥砺、精益求精的氛围,使我不断求知和进步。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吴雷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创新的思维和高效的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面世,也使我受益匪浅。也要感谢我从教13年来曾授过课的兰州大学各级本科、硕士、博士、MBA/EMBA学员,以及我曾培训过的企业学员和我曾顾问咨询过的企业,我在与他们的交流互动中完善和充实了很多思想观点,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们直接或间接地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虽然书后列举力图全面,但仍难免有所疏漏,在此一并致谢。
战略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博大精深,方法和实践丰富多彩,这都不是一本书能够概全的。作者仍跋涉于战略管理研究的漫漫长路,能力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因此书中定有不足、偏差甚至谬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与读者共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贾旭东
2017年12月于兰州大学齐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