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艰难奠基(1905 — 1929)
(一)“第一代”导演走上历史舞台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是在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茶楼里。此时距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地下室公映短片的历史性时刻刚刚8个多月。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而言,“电影”不过是一种新奇的“西洋法术”,与茶楼戏园里的杂耍、戏法、戏曲等娱乐形式没有本质的不同,而且中国观众根据对中国传统的皮影戏的类比,将电影称为“(西洋)影戏”,这一称呼甚至一直沿用到了19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后才改称“电影”)。相似的传播空间(茶楼戏园)、同样的大众化品格(大众消费与大众娱乐)、相近的传播方式(角色扮演与故事讲述),在中国,电影与“戏”之间的种种神秘联系从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首次进入中国9年之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为了给自己经营的“大观楼电影园”提供新鲜的片源,他在京剧名伶谭鑫培六十大寿之际提议为其拍摄一部影片,而《定军山》恰恰是谭鑫培最拿手的剧目之一。影片的拍摄采取了卢米埃尔式的记录式拍摄法,在丰泰照相馆的空地上,后景拉上白布,就成了露天戏台,摄影机定点拍摄了谭鑫培的几个表演片断,表演的同时也有戏班进行伴奏,而影片的摄影师则是丰泰照相馆最好的摄影师刘仲伦。虽然制作简陋,但本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说《定军山》共有3本,可放映半个多小时,从形式上看其实就相当于后来的戏曲纪录片。此后几年当中,丰泰照相馆又将七八个戏曲折子戏搬上了银幕,成为中国第一批电影作品。由于影片皆为默片,所以在题材上基本上都选择的是动作性的折子戏,以做、打为主。1909年,丰泰照相馆遭遇一场大火,照相馆从此一蹶不振,早期拍摄的电影资料也随之化为灰烬。关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和丰泰照相馆的往事,后来在纪念性影片《西洋镜》(2000)和《定军山》(2005)中得到了再现。
图3-56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此后,中国电影的重心从北京转到了当时的经济中心——上海。中国真正的第一代电影导演是郑正秋和张石川。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成立了新民公司,为外资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承制电影。同年他们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郑正秋负责演员的表演和动作,张石川负责摄影机的机位设置。影片讲述了一个包办婚姻的故事,并对旧礼俗的繁文缛节进行了夸张的表现和嘲讽,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意义。《难夫难妻》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同样是划时代的,因为在《定军山》式的纪录电影之后,中国人终于开始用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了。(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另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本片被看作是第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此后郑正秋和张石川又拍摄了近20部短故事片。1916年,他们以幻仙公司的名义拍摄了《黑籍冤魂》。
在1919-1922年间,比较有规模的制片机构有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等。1921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出品了长达十本的《阎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本片根据当时轰动上海的一桩谋害妓女案改编,近一个世纪后,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2014)再次对本片故事进行了演绎。
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成立的明星公司拍摄了影片《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影片。影片讲述一个水果小贩为追求跌打医生的女儿,利用自己曾经的木匠技能,设计令茶客们纷纷从楼梯跌落,不得不寻求医生救治,生意兴隆的医生将女儿许配给了小贩。虽然是个荒诞不经的喜剧故事,但影片在艺术上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如不同景别镜头的转换,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叠印、降格的特技摄影、主观镜头的使用,都为早期中国电影语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郑正秋还在片中饰演了医生角色。
图3-57 郑正秋与张石川
1923年,明星公司拍摄了轰动一时的影片《孤儿救祖记》,郑正秋与张石川分任编剧和导演。影片故事颇具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的风格:被诬陷冤枉的儿媳被赶出富家门,含辛茹苦将孤儿养大,最终沉冤得雪,大恶被惩,祖孙三代团聚。影片公映后风行一时,“营业之盛,首屈一指;舆论之佳,亦一时无两。”片中扮演儿媳的王汉伦成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女明星,扮演孤儿的郑小秋(郑正秋之子)后来也成为著名男星。
(二)“影戏”传统与商业大潮
从一开始,中国电影与“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早期电影都是动作性的折子戏片断,早期电影从业者,不论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则多从文明戏(西方话剧传入中国后的雏形)行业转入,电影剧作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关系设置是话剧式的,影片场景设置、场面调度、服装、布景、化妆等亦是高度舞台化的,表演都带着戏剧式的强调与夸张,当然这种情况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早期默片的共同特征。
中国电影与“戏”的更深层次联系在于它与古代戏曲的伦理传统的接续。《孤儿救祖记》开创了中国电影伦理情节剧的先河,以误会、巧合、悬念、转折、团圆的传奇故事为叙事模式,以情感煽动与感染为重要手段,以善恶有报、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为基础,以伦理规范、家庭价值为指向,这一传统上承中国戏曲传统,下接1940年代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1980年代的《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199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甚至进入新千年之后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2010)也同样属于这一艺术谱系。《孤儿救祖记》的成功,直接刺激了本土电影公司的大量兴起,也增强了中国观众对本土电影的观赏兴趣和品质信心。
图 3-58 《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
郑正秋与张石川对于中国早期电影的贡献在于,他们不仅探索了早期电影艺术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将电影这门崭新的艺术形式与本土生活、文化资源及价值观念成功地结合了起来,并且在自己杰出的艺术创造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了牢固的情感与思想联系。他们在创作中坚持启蒙主义的创作观念,试图以电影艺术改良社会、开启民智,当时有人评价,张石川“所导演之戏,以善善恶恶见长,如香山作诗,老妪都解,以是深得普通社会之欢迎”,郑正秋“任导演十年来始终是写实主义的,所编剧本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力求浅显,感动力量极大”。 (37)
郑正秋与张石川还是中国早期商业电影最为重要的开创者。在1926-1930年期间,中国电影兴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商业电影大潮。最早出现的是古装片(或称稗史片),编排“才子佳人”或“英雄美人”的类戏曲化故事,多为粗制滥造之作,其中较优者为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美人计》和民新影片公司的《西厢记》。古装片之后,真正掀起大潮的是武侠片。1928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引起轰动,居然连拍18集(预计拍36集,因“九一八”事变中断)。本片的成功引发其他电影公司纷纷效仿,此后神怪片也兴起。从1928年至1931年,上海50家电影公司拍摄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侠片、神怪片占了250部之多。这些影片大多取材或模仿流行的剑侠或神怪连载小说,片中多口吐飞剑、掌心发雷、剑光斗法、遁土腾空等神奇场面。中国武侠片后来的几种叙事类型如除霸、夺宝、复仇、比武等在此阶段便已出现。由于商业诉求明显且竞争激烈,许多影片连拍续集,制作越发粗糙,情节越发荒诞不经,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
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电影检查法》,设立由教育部、内政部联合组成的电影检查委员会,对各地上映的国产和进口电影实行统一检查。电检会成立后展开的最大动作就是对武侠神怪片进行查禁。在电检会存在的3年时间里,共禁映国产片87部,武侠片就占了70%。(38)1934年,新成立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进一步加大电影查禁的力度,武侠神怪片在大陆地区从此基本绝迹,其后转到香港继续发展。
传统电影史对武侠片、神怪片通常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其荒诞的内容、粗糙的制作损害了中国电影的品质,恶性竞争也破坏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环境。尽管这些批评不无道理,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早期武侠片与神怪片确立了中国最早的商业类型片模式,形成了稳固的叙事模型,探索了各种影像特效与动作特技方法,形成了电影生产与电影市场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武侠片转移香港后,在1950年代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电影类型,在世界电影当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电影的奠基阶段,中国人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第一部故事电影、第一代导演,形成了早期电影工业的雏形,初步确立了中国电影的伦理剧传统,也产生了最早的商业电影浪潮。在艰难时世中,中国电影得以奠基。
(三)港台电影:源起
在这个阶段,香港和台湾电影也诞生了。虽然早在1896年爱迪生公司就已经在香港拍摄了5部纪录短片,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也在香港拍摄了一部幽默故事短片《偷烧鸭》,但它们并不是香港本土公司拍摄的作品,严格来说并不算“香港电影”。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布拉斯基联合创办了香港的第一家制片公司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这是第一部由香港人拍摄的电影,标志着真正的香港电影的诞生。
图3-59 《火烧红莲寺》是中国武侠电影的源头
影片由黎北海、黎民伟兄弟联合导演,片中庄子由黎北海饰演(他此前出演了《偷烧鸭》中的警察一角),黎民伟反串饰演庄子之妻,而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则饰演了庄子的婢女。晚清民国时期受文明戏的影响,女性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来反串饰演,这种风气也延伸到了“影戏”(电影)当中。本片中婢女的角色第一次由女性饰演,严姗姗因此不仅成为香港电影史,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而黎民伟后来则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
受到《庄子试妻》试映成功的鼓舞,黎民伟于1923年成立了香港第一家完全由香港人投资的电影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1925年,民新公司拍摄完成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本片中严姗姗饰演了女主角。此后,民新公司又出品了十几部故事片,以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孙大总统东校场阅兵》等新闻纪录影片。由于黎民伟具有革命党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公司继续在香港从事电影拍摄活动,香港电影的发展被迫中止,到1930年前再没有影片拍摄。
在台湾,甲午战争后台湾已经被割让给日本,1922年日本人田中钦拍摄了台湾第一部故事片《大佛的瞳孔》,但是第一部真正的台湾本土电影直到3年后才出现。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郑超人、张云鹤、李松峰等成立了“台湾影画研究会”,拍摄了台湾人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刘喜阳担任了本片的编导。之后,文英影片公司也拍摄了短片《情潮》。1929年,张云鹤与李松峰成立了“百达影片公司”,拍摄了台湾第二部故事长片《血痕》,本片仿效当时内地盛行的“神怪武侠片”,非常受欢迎,台湾电影就此起步。
图3-60 《庄子试妻》标志着香港电影的诞生
图3-61 黎民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