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留学、工作环境、历史、文化
英国,一个去了就想留下来的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选择去英国留学?
这里有享誉全球的高质量教育水准,在坚守底蕴的同时不断创新,在教育理念上,恪守传统与灵活多变共存得如此和谐,你很难找到第二个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举个例子,这里的硕士只需要读一年,可以说是最快的学习年限了,省时又省钱。但是,这一年却分量十足,你必须高效、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课程紧凑、资源丰富、自由度大。教授老师们在英国教育里很好地担任了引路人的角色,他不会手把手地教你,但会在分岔的路口,为你把灯打开。英国的高等教育,在默认学生有良好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开发你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提升。
其次是环境,在英国,尤其是伦敦,你走在街头,就可以学到东西,因为这里到处是人文的因子。伦敦如同一个巨大的舞台,布景和演员在车水马龙间各司其职,且没有幕间休息。牛津街上,地面和墙所形成的每一个直角,都散发着一种古今交错的神奇魅力,这里有五彩斑斓的灯光,有两三百年前的建筑,有充斥在消费社会里的“买买买”,也有街头巷尾的安静咖啡馆,这是一种夹着香水与汗水的包容。
英格兰有伦敦,苏格兰有爱丁堡,威尔士有卡迪夫,北爱尔兰有贝尔法斯特。以上是组成英国的四个部分,四个地区相对独立,有自己的行政机构,以及球队。从公元5世纪开始,不列颠岛就在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来回被争夺,分分合合之间,最终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苏格兰大多数是凯尔特人的后裔,英格兰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就像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电影《勇敢的心》里所表现的,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以致于苏格兰在第一次独立公投失败后,又在酝酿着第二次。
这四个区域各有各的美,也各有各的不同,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留学还是工作,喜欢待在英格兰区域的还是居多。值得一提的是,爱丁堡的华人似乎也越来越多了,这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城市,只要你去过那里,之后看一张有那里街道、山丘或建筑的照片,就知道这一定是爱丁堡。当然,丹尼·博伊尔导演的经典电影《猜火车》,也为爱丁堡这座城市的宣传贡献了不少。
对于很多人来说,英国是一个去了就想留下来的国家,即使在2012年,PSW(即Post Study Worker政策,旨在让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获得毕业文凭的国际留学生在毕业之后,有2年的时间在英国找工作或开展商业活动,有效期为2年)签证取消后,留学生留在英国的难度大大增加,但还是无法阻挡想要留在英国的欲望。
当然,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是,在英国,也许没有足够多的就业机会等着你。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你在担心的同时,英国雇主们也在担心。
2017年2月,英国市调公司Trendence UK针对2300名学生做了市场调查,发现近1/3在英国的国际学生改变了他们毕业后的志向,这其中以一些欧盟其他国家的学生为主。他们本来计划毕业后在英国找工作,现在却宁可毕业后在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寻找工作机会,还有一些计划毕业后直接回到自己的国家找工作。这些欧盟学生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懒得以后为签证而挣扎;二是怕以后就业机会减少。
这些顾虑其实都是不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为什么这么说?
一直依赖于国际人才的英国经济
不要看媒体上反移民情绪高昂,其实英国国内基础建设的稀缺人才中有三分之二是“外国人”。没有“外国人”,英国很多产业(从航空航天到生物科技)都无以为继。
再说英国高校,学者中有近三成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在类似工程及技术领域,非英国的学者数量占到员工数的42%;数学、物理及生物领域,38%的员工不是英国人;人文科学领域,35%是外国员工。
这就说得通为什么在公投脱欧之前,英国大学基本是坚决的留欧派。英国大学一直以自由的思考,学生和教员的高度国际化为竞争力,他们自然在“脱欧”这件事上有些“文化敏感”。“保欧”失利之后,这些高校十分懊恼。还有很多国际公司也很沮丧,因为这些公司是靠技术型人才搞创新,没有鸡哪来的蛋?
已经有人发出预警,称2017年的毕业生招聘就将初尝人才供不应求的苦果,到明年和后年,招聘优秀海外毕业生的难度还将加大。
可以想见,在未来几年,就业机会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随之优秀毕业生的价码也会提高。
国际化程度高低与英国高校口碑
国际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英国高校的口碑和国际地位。即使如剑桥、牛津等历史悠久的高校,其国际声望的迅速积累和提升也主要是在加入欧盟之后的几十年,其他大学亦是如此。
根据泰晤士高级教育(THE)2017年初公布的“榜单”,全球排名前十的“最国际化大学”中,有五名来自英国,分别是帝国理工、牛津、剑桥、伦敦大学学院及伦敦政经。这个排名的编辑曾说过:“这些全球顶尖的大学学院的生死存亡直接取决于他们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无论是学生、学者、研究人员,还是经理人员。”
在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或澳大利亚,有一点大家都可以达成共识,就是如果没有国际化的眼光、国际化的网络及国际化的人才,那么一所高校是不可能被看作“世界水准”的。如果英国的国际学生缩水,首先受损的就是学校自身的口碑和说服力。瑞士、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地区的高校都有高度的国际化,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高校更是不遗余力地“抢夺”国际人才。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的比例为38%,在22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脱欧覆水难收,高校拼命挽回
即使在“公投”时没能扭转大势,英国高校还是在积极地想办法。
英国的高等教育数据机构(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统计显示,英国高校学者中的1/3都是“外国人”。英国高校还想继续从欧盟及全球其他国家聘用员工和学者,并保证留住老员工。可是作为“未来员工”的资源库,海外学生数量已经出现缩水,欧盟区申请到英国入学的生源数量明显缩水,同时欧盟以外的海外长期生源数目也在降低。
2017年2月,英国议会教育事务专责委员会在牛津大学举办了一场听证会,讨论有关英国脱欧给英国高等教育板块可能带来的后果。结果,这所基业长青的百年名校对英国脱欧可能带来的冲击波十分担忧,他们甚至说没有哪个经济板块比英国教育产业承压更大。
剑桥大学在2017年秋接到来自欧盟的申请跌落了14%,该大学十分担心,他们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人最终放弃了留学的机会。结果发现不外乎两个理由:第一,英国国内的反移民情绪;第二,英国可能在国际中的地位降低。这让很多有才华的国际学生望而生怯,甚至不惜放弃进入剑桥的机会。
牛津大学甚至已经任命了自己的“脱欧策略总监”。由此可见,英国高校一定会坚定其对国际学生包容又欢迎的态度,不仅是学费这点额外收入的问题,还牵扯到学校今后的国际地位、国际威望和未来数十年后的竞争力。
所以,万事万物不能只看表面,PSW取消,脱欧,最近几年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们很容易唱衰英国的留学和就业,不过我们对应一下英国政府推出的政策,或许就会有新的认识,并能为自身的判断做一定的参考。而关于如何在英国找实习工作,本书会在第8章重点介绍。
下面,我们就要来看一看,脱欧至今,英国推出了哪些政策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