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前景展望
——当下美国新经济运动的思想理论及其社会创新实践
第124期银湖沙龙
时 间:2015年6月12日
主讲嘉宾:游小建 美国华夏社会创新基金会联合创始人、主席密西根大学ROSS商学院访问学者
主持人:张静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学生
游小建 我来自美国密西根。今天这个课题在美国当下比较时兴,它不涉及哪一特殊的行业,不管是私营企业、政府,还是NGO,因为要跨所有行业才能了解整个情况。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是,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在经济增长、市场经济高效率和高活力的同时,也处在一个困境之中,叫作后工业社会。现在它有了转型的要求,需要思想、理论、社会实践的创新。创新后会有什么样的景象?未来往哪个方向走?这个方向对中国当前的发展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我用了“美国新经济运动”一词,这还在辩论之中,美国的经济是否已经成了运动?我个人认为,已有非常明显的运动迹象了,因为整个体系很完整,有民间的基础,有思想,有理论,有新观念。如果有了实践中的配套,那么就有了运动的基础,这是美国新经济的独特之处。我今天只讲基本成型的框架,因为具体情况一直在不断变革中。
第一部分,我想介绍美国后工业的现实情况。我会偏用社会问题发展思想。第二部分,我会介绍美国社会创新实践所发生的事情,美国社会创新实践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潜力,对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在中国也有发生,可以互相对应。第三部分,我会介绍一些思想,这部分比较偏学术,我不打算太深入,只是把主要观点和方向给大家稍做介绍。最后,我还想和大家分享密西根的情况。密西根是典型的后工业化城市,我们知道底特律出了很多问题,密西根的问题太大了,必须要找新出路。现在全球都在合作,包括密西根也在寻求合作,密西根与中国、深圳都有合作的空间。
后工业社会阶段,是工业已经高度发达,物质生产力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产业向消费主导的形态转变的阶段。欧洲、日本、美国、加拿大,就是一种消费型的社会,特征非常明显。最近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问题,因为消费没有实体经济的平衡,是依靠债务的膨胀来解决自身需求,高度依赖全球合作,比如美国市场里的物品有90%的都是中国生产的。
研究生态文明的朋友常和我说,你不要用“后工业”这个词,那种思维还是工业化思维,中国至少应该用前生态文明的思维。我觉得有道理,我们要进入新的文明,就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说我们是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目标是生态、人、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个大家都有共识,但是具体到核心内涵、框架、原则,就与文化有关。涉及用什么方法,什么路径,怎么建构这个社会?现在有很多局部的样板,都是朝着生态文明的目标努力。
新经济增长是美国的社会运动,这个社会运动不是去上街抗议,而是要从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到制度建设、实践层面,再到美国社会现实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反应,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才能构成社会运动。这个转变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以社区为核心。整个美国新经济运动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以社区为核心。第二,提出新的民主,叫“生产性民主”。这个概念非常有创意,而且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我后面会讲生产性民主的含义。第三,社会形态呈现出分布式的社会形态。
我们和中国的学者讨论美国新经济的问题,主要是从中国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是“生生思想”。“生生思想”不是我说的,是来自中国的《易经》,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家讨论发现,中国传统是有“生生经济”的脉络的,这个脉络可能比新经济的内涵还要丰富,还要深刻。所以,我们努力把美国发生的新经济问题和中国最传统最原始的、达到最高度人文的思想相互整合,优秀的传统要与当下的现实结合,这是我们做的工作,从传统的“生生经济”概念再出发。
我先讲第一部分,陷入困境的人文现实。美国老百姓到底面临什么样的生活挑战,我从老百姓的视角来看美国社会,给大家一些信息,帮助大家了解美国的情况。
第一种景象是令人震惊的城市社区衰败。大家都知道底特律破产,这不是发生在今天,大概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60年代,美国底特律发生过一次骚乱,就是黑人社区对城市的骚乱,之后大批的白人陆续搬到郊区,所以,现在底特律的郊区很发达,环境特别好;但是市区很糟糕,社区很衰败,房产不值钱,因而没有房产税,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所以全部破产。政府派紧急管理部门,他们拥有所有的权利,不要通过议会,不受民主约束,任何资产可以做行政决定拍卖,直接行政手段就可以处理,这是密西根非常独特的行政手段,有点像中国的行政手段。不仅仅是底特律,费城等美国中西部的工业城市都处于这种状况。
第二种景象是急剧扩大的收入不平等。美国是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10%的平均收入为90%的人群所持有。美国在里根政府上台以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私有的竞争机制使很多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不断创新,从而大幅度推动了美国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发展到80年代,生产效率提升的潜力全部释放出来以后,没有调整政策,继续沿用了这个政策,结果推动了IT泡沫,就是互联网泡沫,后来变成了房地产泡沫,变成了金融泡沫,下一个泡沫可能是债务泡沫,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财富高度集中的社会。
美国最黄金的时代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非常均衡,中产阶级力量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好,老百姓非常轻松,但是从生产效率考虑,这种没有经济型的社会缺乏进步,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在80年代美国有一些调整,但一直在摇摆,找不到中间的位置。
第三种景象是急剧萎缩的中产阶级。2001年,IT泡沫爆发后,10年间中间收入的职业岗位每年都是负增长,就业人数增长最厉害的是服务业,制造业都关闭了,大量的人进入了零售行业。服务行业的收入非常低,沃尔玛的员工每周不能做满40小时,因为一旦做满就要领取公司福利,就大大增加了劳动费用支出,所以每天只做三四个小时,还是临时工,大概是9美金一个小时。一对夫妻,这种薪水只能勉强承担家庭生活开支。而制造业的中产阶级、生产线的工人,他们的收入在六七十年代是非常高的,但是这很快被打破了。所以,美国的中产阶级萎缩是非常明显的。
第四种景象是地方政府处于困顿。美国的市长是最难当的,尤其是处于经济下滑的阶段,因为政府没有太大的权利,法制都定好了,但是破产以后,税收收入就减少了,财政赤字非常严重。我了解密西根,整个底特律地区,只有7个县市的财政是积极的,其他都是负的,州政府本身也是负的。所以,我认为,美国是靠债务来支撑社会继续走下去的。这是地方政府的大问题。
第五种景象是债务支撑着美国社会。我们知道,美国欠了中国很多钱,也不知道哪年能还得起。美国要支撑庞大的国防开支,全球的军事基地,还要维护华尔街的金融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纽约时报》有一句话说:如果所有的债务都压在一起,美国的债务总额将是现有国内债务的5倍以上。每年,国会都要讨论提高政府的债务水平上限,因为政府没有债务,就没有办法运转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州政府。于是地方政府就去找各种机构贷款来维持。我借了1亿美金,还不起怎么办?所有的债权人要一起承担损失。这时债权人就要求公务员的养老金要砍掉,才会承担。所以政府和私人投资者斗争很激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后面再讲。我想,最后的出路肯定是通货膨胀,把这个债务消掉,但这会带来整个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洗牌,如果这么做,要打乱以前的规矩。
第六种景象是就业问题“压力山大”。后工业社会的技术高度发达,说通俗一点,我们不需要这么多人工作就可以维持社会运转了。在美国,可能只要一个人工作10个小时,所有的财务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有资本国际的问题。资本是追求利润的,这个人没工作,资产放那边,机器也闲置在那里,所有东西都闲在那里,资本逻辑到了后工业的时候,会逆发展,会反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点。
就业是最难解决的。美国才3亿人口,国土和中国差不多,有全世界最好的技术,有一百多年的工业积累,按照这个逻辑就业根本没有问题。但是,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人。美国排名前30名的大学,毕业生可以找到好工作,一般的州立大学的大学生就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机会,只能去零售业,比如沃尔玛做临时工,勉强维持生活。因为看不到希望,精神就很压抑,出现了很多吸毒及家庭的问题。
在中国,就业也有很大的问题。毕业大学生这么多,农村年轻人要进入城市,产业升级后又会挤出新的劳动力,服务业吸收的都是低收入工作者,无法支付高成本的城市生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沿着工业逻辑、资本逻辑,随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发生变化,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中国因为政府比较强势,有些事情还好办一些。当美国的问题真的很严重的时候,就可能要重新构建新的政府来解决问题。
第七种景象是落后、失修的基础设施。很多人都去美国旅游、出差,看到美国机场非常破败,美国机场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的,当然,现在还能用,已经很了不起了。为什么那么多基础设施没有得到重新补充?密西根的很多道路、桥梁都是需要修理的,但是政府没有钱。钱去哪里了?虽然GDP一直是增长的,但是财务结构变成高度金字塔化,政府没钱,老百姓没钱,谁有钱?美国1%的顶尖财团。
第八种景象是社会保障走向破产。政府要提供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甚至根本就没办法支付,肯定是破产的。现在美国的老人,如果没有收入,也没有什么存款,政府每月会给你2000美金,医疗保险也都是政府出钱,让他们继续在美国生活。这是现在,2010年的时候可以这么做,但是以后就可能做不到,问题很大。
第九种景象是人文缺位的破碎学术。最近一百年,整个教育和思想界都高度分科,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分得非常专业化,每一科都有自己的天地,自己的学术系统,自己的规矩,互相不被打扰。教育分科以后,普通人受的教育和思维也是偏单向性的,不是整体性的,所以这是美国人文学术教育的重大问题,这与社会问题有很深的关联。
第十种景象是方向错位的科技创新驱动。我们知道,硅谷的科技创新非常强大。但是有一个特点,硅谷只关注两到三年能够成功的项目。为什么?这是一个市场驱动的机制,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最容易获利,这一定是消费导向,比如苹果手机,它要琢磨消费者的下一代的需求。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从iPhone5到iPhone6有多大区别?但是它却吸纳了全美国最优秀的工程师来研究做升级。另一个导向是国防业务,美国大型科技创新都是国防业务,因为美国要做全球霸主。还有就是高端制造业、生命科学,美国50%的研究经费投入到了生命科学,这也是非常奇怪的,美国的医疗成本非常高。中医讲养生是第一位的,等到要吃药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有很大的问题。但是美国人是越多人生病越好,这个产业就越发达。所以以上种种,没有真正让老百姓生活幸福,科技创新有很多误导,这需要另外一个机制来引导。
第十一种景象是能源与技术替代劳动力。这是工业化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深圳是典型的深度工业化的地区,最近我们都在讨论产业升级,高端制造业,机器人替代低级加工。产业转型的时候,劳动力肯定会出问题,怎么解决劳动力的问题?中国还好,有广大的内陆可以调剂。但美国不行。
第十二种景象是虚假的复兴,股票市场创新高。美国唯一的好市场是股票市场,节节攀升,已经超过了金融危机之前的道琼斯指数。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金融危机以后,到底是救老百姓还是救财团?最后美国决定救金融业,因为金融业是支柱,不能丢了。老百姓破产的,就把房子交给银行,支付了多年的房地产贷款,结果所有的钱都打了水漂,资产变成银行了。救了财团,牺牲了老百姓。美国的两个党派也一直为这个争辩。谁是赢家?社会顶层的少数10%。美国二三十年的经济结构,最富有的阶层占了资产的77%,90%的家庭只有23%的资产。
我们知道,2015年4月27日,在美国的巴尔的摩发生了一场暴乱。正如马丁·路德·金做社会运动时讲:“社会长期被忽视的绝望的声音呐喊了,今夜变成了暴力。”这是我们没办法回避的。美国现在是一个火药筒,老百姓不满的情绪长期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件点燃了火药,又将会发生一场革命。但凡事都有另类。巴菲特就是一个另类,他说:“这数十年来,美国发生了一场富有的资本阶层和中下民众阶层之间的斗争。”
到底谁代表了真正的美国?美国指的是谁?是10%的精英阶层?还是99%的老百姓?我从事社区工作,接触的多是老百姓,老百姓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只考虑我有没有工作,孩子的教育会不会变好,社会医疗怎么样。全世界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他只关心民生问题。其实,美国在逻辑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么严重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美国未来是维持现状还是变革?
第二部分,我想讲讲社会实践的内容。
美国有悲观情绪,也有乐观情绪。悲观情绪就是全球气候问题、债务问题、美元地位和国家信誉不断受损的问题,以及处于困境的民众干柴烈火的问题。乐观情绪就是科技发达,普通民众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出路。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第一个是关于克利夫兰,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在制造业流向中国后,克利夫兰整个市中心都衰败了。但是,当地市中心有一些企业是没办法搬出去的,比如美国最大的医疗中心克利夫兰医疗中心,还有几个大学。2005年,社会各界开始做项目,商讨克利夫兰如何走出困境的解决方案。研究了两年多以后,社会各界说我们要走社区债券道路。首先,发挥这些搬不出去的机构的力量,克利夫兰医疗中心是美国最好的,每年医药采购的金额达到几十亿美金,于是成立一个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就是把医院所有的床单、被子等的换洗交给社区工人组织,采用最好的环保技术来做。整个克利夫兰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由市长、董事会牵头,政府界、企业界、NGO界的人,全部聚在一起,解决各种问题。这就是很好地采用了以当地社区民众作为主体的合作社模式。这些年,他们一共成立了三个合作社,一个是为洲医院服务的,一个是为所有这些机构安装太阳能的(因为美国出台了很多新能源政策),一个是农业合作社,搭建温室大棚,为整个城市提供生菜,做沙拉用的。合作社的发展慢慢带动整个社区向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消费力的方向发展。
这里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扎根本地的机构和企业,我们离不开本地的大企业、大学、医院,这些机构和企业不可能搬出去,所以必须由它牵头改善社区,要有使命担当。他们和商业机构是不一样的。美国现在推行税收减免,十年不收税,吸引商业公司来,等到十年后,要开始收税了,经济也不好了,他们就关了厂门走了。这些商业公司来来往往,只会把本地的好资源带走。所以,我们不可以牺牲福利来讨好这些企业,我们应该把标准设立好,发挥医院、大学的作用,这就可以带动一批本地的创新企业,慢慢培养,使之成熟为一个可持续的本地企业,这样就可以推广到别的地区。
第二个案例是“微住”。什么是“微住”?就是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美国房子的平均大小是250平方米到300平方米,一般住2到3口或者是4口人,居住空间非常宽阔。但是,有一些年轻的社会创新者觉得,我要买一个房子,二三十万美金,还要每个月按揭,一辈子算下来要交40万到50万美金,如果找不到工作,事业没有前途,那我的住房怎么解决?所以社会上就产生了“微住”,很小的房子。现在非常流行,环保人士特别喜欢,很多年轻人在早期的职业当中买不起大房子,就买这种小房子。
这种房子还有一个好处,它甚至可以自己建,非常简单。美国的房子建造是标准化的,我自己亲自尝试了一下,在社区大学学了五门房子建造的课程,我自己一个人就盖起来了,很多标准件,敲敲打打,就可以达到国家建筑标准了,而且很漂亮。还有一个好处,它是有轮子的,可以拖着到处跑,冬天北方太冷了,那就开到佛罗里达去,夏天再到北方来,生活非常自由。也有稍微大一点的,大概40到50平方米;也有固定的,不在轮子上,还有四合院的风格,好多种设计风格,都是标准化的,可以住在森林里面,享受室外的感觉,庭院的感觉,设计非常漂亮。
美国的“微住运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因为可以用于帮助无房居住的贫困人士、流浪汉,给他们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如果住得好,有朋友,有邻居,可以聊天,就不会生病,不会吸毒,而且成本很低。如果自己动手,盖二三十平方米,两三万美金就可以了,里面有空调、洗澡房,吃饭、睡觉也都解决了。现在已经推出了很多这种微社区,让贫困人士安居乐业。
第三个案例是网上教育与社区大学的结合。美国的社区大学是很普遍的,本地居民上一门课只要200到300美金。现在有很多网络课程,但社区大学非常重要,提供了一系列基础的课程和基础技能,各种电工、木工、水工等,所有的技能都有,基本可以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教育需求。
第四个案例是分享经济。深圳有很多的创客,他们很活跃,在美国也一样,很多社区都有创客工作坊。如果有房间空着,可以放在Airbnb上分享出去,增加了收入,成本也比较低。还有一个叫作Maker Works,一个月只需90美金就可以免费使用里面所有的机器设备。我盖微住房子的时候,它曾为我提供了盖房子的工具。
第五个案例是合作经济的新交易模式。一个是时间银行。我是律师,提供你律师服务,你会钓鱼,周末带我出去钓鱼,大家互相交换技能,生活也更加和谐。一个是物物交换,密西根的樱桃交换密西西比的毛竹,互相交换。一个是旅游地的交换,冬天和夏天的地方做一个交换,去居住或旅游。这些都不涉及到货币,但是会产生实体经济的效果。另外,还有农产品的社区合作模式,就不具体讲了。
小社区如何建立?需要新技术的运用,比如分布式技术及其模式。典型的案例就是太阳能。传统的能源是挖煤发电,然后传到电网公司,再传到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家庭,这是集中化的模式,要通过资源集中、庞大的网络构建,来服务每一个消费者。太阳能服务是什么?就地服务,最原始的材料就来源于本地,阳光照到每一个社区,只要有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电能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一个分布式的技术模式。这一类科技应该大力发展,政府不需要那么高的管理成本,每一个社区就地解决许多问题,在各个领域,水、农业、能源、住房、医疗、保险、教育、交通,甚至是旅游、文艺、情感,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来支撑。
后工业化两极分化后,老百姓要开始一种简单的小康的生活,不是追求中产阶级或者是高大上的生活,而是要简单的高品质生活,这个是有待于创新的。通过分享提高使用效率,通过互相交换丰富了生活内涵。所以其实有很多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真实的需求。
后工业化还会为整个社会带来新的政治经济变革。家庭是自然亲情的存在,社会是厚重的情感,社区很重要,中国人以前是乡村为社会主体单元,被工业化冲击后,我们又有社区的感觉。与市场化不同,社区最大的特点是紧密的交往,带着情感进行交易的。如今在美国,社区这一块功能被打掉了,变成了原始化的社会,这是工业和现代社会的重大失误。我们的政治经济要把这些群体关系理顺,家庭、社会、群体、政府、市场,私人领域,公共领域,要各归其位,各自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这也是美国新经济为什么要重建社区的重要理论。
难点是人的转变。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的阶段,我们可能惯于说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否定一切,但要跨入到前生态文明,就要更换思维才能理解合不合理。新经济的分布式社会正在发达国家孕育,不光是美国,英国、欧洲也有新经济的孕育,人文思想、理论和技术都在成熟进行中,最终还是人的转变,促成整体人文转型。政府如果有意愿,一些生产性的资料也可以帮助成长,这都是有可能的,关键是政府的观念,市场的观念,老百姓的观念都要转变,要向前生态文明转变,才能促进这个合作的发展。工业化的思维之下是越多越好,前生态文明下够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多呢?
我在这里还想提出一些问题。第一,是生活在家乡自在,还是生活在深圳自在?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第二,城市的居民怎么找到社区拥有的那种厚重的情感交往?这是很重要的,是否可以通过和农民工互助合作,获得乡村的社区感?这也是可以思考和探索的模式。如何构建分布式社会的中国道路?是否有这个可能?是否有这个必要?这些都需要思考。
第三部分,我想讲的是理论传统,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
西学和中学是两种思维。西学有一个法律框架,把社会的均衡机制锁定下来,中学的道路现在是丢了传统,思想被西方殖民了。最后的归宿当然是中西融合,我们吸收西方好的东西,也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探索自己的道路。我的观点是,西学和中学都会有创新,都会有突破,可能路子不一样,但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是多样的融通,各有各的呈现,各有各的实现方式。
新经济的哲学思想是“生命观”,它已经突破了“科学观”。现代化最重要的一个词是“理性主义的科学观”,它主导了美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现在已经开始提出一个词是“生命观”,人不是机器,不能按照机器的思维去思考,我们应该有机地看地球,看空间,看问题。这涉及所有的变革,是我们的研究中最核心的重大问题。为什么美国会重归集体所有权?为什么一定要实行集体所有权?我们新的集体所有权要怎么做?要系统有机地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在所有权上也要有一些发展和改变。我们现在有太多虚拟的东西了,经济和生活都脱离了实际,我们要回归实体经济,回归实体生活。我们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哪些东西让我们快乐,要回到这个思维中来。所以有一些中国朋友提出了“个人生命要义全面展开”,我们有亲情,有各种情感,有各种美学的追求,要打开人的生命,追求美好的生命,每个人的生活要得到尊重。这才是理想的社会。
当下社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文明转型,涉及个人的生活层面,也涉及到所有生存理念的层面,转变会非常艰难,也非常深刻。西方的新经济已经提出了整体的方案,但还要等待下一次危机,来推动他们继续成长。而中国社会的人文传统更深刻,更全面,但有待复兴。
我们结合美国发生的事情和中国的挑战,美国的机构和中国的机构,推动对话,互相学习,这样才能探索出更多的东西。人文与社会创新对话有很多,翻译、出版、教育项目、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以及一些年度会议,在美国已经运作起来了,比如全球分布式银行,美国的大学和印度已经有合作了;比如密西根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壤非常肥沃,大片土地,人口少,因为没东西可以种,很多资源都闲置了;密西根的强项就是制造业,很多汽车技术的研发都在密西根,这是一个夕阳产业了;高等教育方面,密西根大学是非常全面的大学,还有密西根州立大学、社区大学,还有非常好的旅游地,还有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大家都处在探索阶段,要注重思想和理论突破,展开局部的试点和实践探索,整个过程是开放、合作的,需要不断交流。
中国的这些方面还在慢慢酝酿沟通之中。回过头我们再来想一想,中国分布式的自主经济与社会是否有参与的意义?分布式的自主经济是否可以解决或者减缓深度工业化与后工业的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如果是,深圳作为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前沿,可以担当怎样的角色?后工业问题,对深圳当下的社会创新实践又有怎样的启示?
今天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张 健 2006年,我第一次接触大数据概念,感觉非常高大上,但是某位中科院的博士后对我说的话是,大数据理论源自于《孙子兵法》,源自于我们的先秦圣古。我是学计算机的,大家知道云计算,它的数学模型就是基于大计算和大数据做的价值交换,而把沟通的部分降为0,这样就对经济的再配置、硬配置和软配置进行了一个创新。今天用到的微信、facebook,很多东西是解决了一个flash碎片化的东西。
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可以说看尽人间繁华,铅华洗尽,去过许多地方,做过企业高层,到后来我才觉得,人生的道路不是拿钱衡量的。实际上,今天的创新不分蓝海和红海。我们不敢为万世开太平,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强大的美国山姆大叔的工业互联网对抗的时候,我们任重而道远的。为什么?从数学上来讲,中国是联合国所公布的所有产业最奇全的,我们做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行业,中国的问题等于是以色列、美国、日本和印度的问题。但因为我们有自己文化的积淀,虽然有点萧条和失落,仍然顶得住。
深圳具备了很好的成本优势,也有世界先进的各类华裔工程师,硅谷里最高级的、顶尖的人才都是华裔。今天研究深圳有一百多种方法,但我们研究如何践行自己的人文传统。我们现在推崇西方的思想,其实很多都源自于中国东方文明。我们所有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如何碰撞的?我去了一趟西安,在世界上第一个CBD功能区——西安长安城,学习了解。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告诉我,一定要走遍全世界才知道我们有多么伟大。比如,我崇拜的乔布斯是信仰禅宗的,禅宗是三藏法师在天竺学习后引进中国的。所以,我们应该先考虑自己有什么。我们把自己的东西讨论好了,再与海外归来的人交流,进行结合,我相信事情就会不一样了。很多创客说,我们可以关起门来研究啊,其实不是这样的。讲一个案例,没有人知道大疆的无人机曾经研究了七八年,这就非常奇怪了,为什么所有的好产品都是美资投呢?我们就要考虑了,不要回避问题,那些小工厂要做工业4.0,都先把MES这一层做起来,从工业1.0、2.0做起,从无级变速做起。我跟德国人只学了一件事情,把你的图纸给我。中国也是这样,我希望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把图纸拿出来,PPT拿出来,不管是人文的,设计的也好,或者是做IT、通信的也好,万法不离其宗。
我希望在技术上真正做到自由、平等,这是一个IT人的极客精神。从中国股市看,一天2万亿就意味着当天耗电的运算量等于一个县一年的电量,不要以为股市是不付钱的,多少集群的CPU,多少电能,多少系统,完全把你的想法践行了。从经济学来讲,真正的投机是建立在真正的投资上面的,投资是以投机为基础的,只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大数据最后会做到什么程度?我去美国的一个商业巨头处学习,那儿有卫星管理系统,在二十年前已经分析到应该在什么位置卖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卖,怎么卖。这就是孙子兵法,就是大数据。我现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老祖宗的东西讲给中国人听,至于实现方式,并不重要。
谢谢大家。
李津逵 太感谢游老师了,客气的话不多说。请问华人的文化圈在整个美国的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如何?
游小建 在美国的技术领域、科技领域,华人是很厉害的,已经有很大的贡献了。跨出技术性、工程性的领域,进入到社会,现在每个大学都对中国问题非常关注,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想和中国合作,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中国的经济非常独特,打破了美国人很多传统观念,他们都想知道中国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很重视与中国的互相沟通。同时,有一批中国人的思想开始进入美国的视野,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因为这对美国突破科学和宗教的对立,可能会有帮助。在美国政界、决策层,目前华人会在社区参加竞选,包括旧金山市的市长都是华裔的,这会成为一种力量。我也推动他们来中国访问,接受中国的一些观念,然后通过他们的影响,把中国希望世界大同的愿景和他们沟通,这个方面,学术层面和老百姓的层面都没有太大的差异。美国社会的白人占比已经低于50%了,因为西班牙裔人口快速增长,一家通常五六个孩子,白人家庭就不多生孩子,甚至是不生,所以墨西哥裔、黑人,再加上亚裔,未来美国社会到底谁说了算?所以,思想要达成多民族的共识,可能需要更多的民间交流。
贾洪权 多谢游老师,你让我领教了中西合璧的魅力,其实民国时期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的学者一旦进入西方文明,可能会碰撞出很多新的东西。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
第一是危机的问题。美国的大萧条、“二战”“冷战”、石油危机、金融风暴,美国经历危机后都快速调整了。您刚刚说美国还没度过危机,所以才出现了现在社会的混乱景象。但是我相信,美国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危机来进步,这是美国文化的特征。
第二个是关于债务问题。财富的积累很显然不是我们后农业社会所理解的债务,美国的债务问题,尤其是政府赤字问题,恰巧说明了经济体系对社会权利的某种妥协。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是政府关门,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很多权利不肯让步,只能妥协,只能让经济体系来妥协,所以体现在经济数据上,那是债务。所以我想债务问题不是危机,恰恰是经济体系对美国社会权利的一种让步和妥协的数据解读。
第三,对您提到的整体危机,我觉得还是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西方也提出来两个理论,针对自己文明有不可避免的衰落感,一种叫作还原论,一种叫作全息论,认为我们应该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全球的创业者都提出情感商业,理工科的人都开始讲情怀了,这恰恰是一个商业创新的契机,本轮的人类文明突破在即。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又正好处于商业的驱动机制的控制之下,所以我们不得不通过重构经济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轮突破,这是没办法的。人类社会的四次重大危机是如何解决的?第一次是神学,第二次是两千多年前的哲学,第三次是科学和文艺复兴,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次,是数学,包括经济学。当整个人类的活动都处于数据的监控之下,我们很无奈,我们的任何变革都不得不通过经济活动,或者是重构经济活动来实现,这就是你提出来的所谓的新经济运动,实际上是新社会学。越是危机的时候,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社会创新的时机。
人都有局限性,所以说一定要用动态的眼光看世界。可能时代真的变了,美国处在变革当中,中国也处在变革当中,相比之下,中国具有更多的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而美国则通过应对危机来获得自我提高、自我修复的能力,每一次危机都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契机,当然,它的文明也是有局限的,包括哲学观,见微知著。这是我的一点看法,我们不必要那么悲观,大家都处于这个变革中,人类文明的突破正在发生,或者我们正处在文化进步发生的前夜。
游小建 这位老师讲的动态的眼光看世界,说得很好。用动态的眼光看世界,最高深的解读是《易经》,一切都是在变之中,物极必反。美国解决危机的能力,证明了美国拥有很强的调整能力,因为要均衡才能存在,美国必须要照顾各方的平衡,老百姓虽然面临很多悲观因素,但是福利是不差的,不管找不找得到工作,都有福利政策,所以美国的均衡是存在的,只是会不断修复。修复就有一个反面,叫作“事后的改变”,等问题出来了再改变。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问题是真实的,因为发生了,这是美国思维的方式,一定是纠错后再进步。中国的思维是往前预见,要做判断,整体想通了之后才知道要做什么。这两个思维是不一样的,各有其好和坏。中国的预见性的思维容易固化,因为时代在变化。但是美国不讲整体性,就是发生什么事情就解决什么事情,这样很容易不断犯错,又不断改变。我的观点是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要有沟通,特别在重大问题上,比如气候变化,它讨论的是整个生态体系,科学家有他的方法论,但是科学本身不是绝对正确的。
嘉 宾 今天讨论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大家在最高的层面上是殊途同归的,但是在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又有很多差异,甚至是冲突。我分享两个小故事,也是对您今天演讲的一点回应。
我有一个朋友是美国的军人,是一个狙击手教练,训练美国兵去打仗。最后他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何排解?他选择了日本的禅宗,家里的布置是日式装置,用日本的方式去绣花。这种文化本身是我国盛唐以前传到日本的,在日本成了产品化、体验化的东西,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美国人可以接受。但是,现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文化。我们常说自己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但是,我们很多东西都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切身地去接触,而恰恰是日本人让美国人可以接受。
另一个例子是我有一个忘年交,以前是在深圳做服装生意,2008改做红茶生意。他列了一个单子,上面是详细的分类,写清楚每一种茶采摘的时间、地点,有没有施农药,有没有监控。他为什么会有这个习惯?那是他做服装的时候跟德国人学的,德国人随身带一个笔记本,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这是一种工作的方式。你有了这种方式,这个工具,再去做我们的茶叶,发现这是非常实用的工具。西方是有标准化、流程化技术的,我们可以学习和感知。
游小建 融合是实践和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中国只有周朝在思想、政治、经济、实践和现实达到了完整的统一,而且把整个中国文化的格局定下来了。孔子做了思想的融合,但没有实践。宋明理学也做了一次理学和制度的融合,但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出了很多问题。
为什么讲人文和社会创新要实践,没有人文,实践就会变得没有方向,不成体系,有了人文不去实践也是空谈,实践会修正你人文的想法。所以在密西根,我们选择社区做实践。在中国,大家都谈得多,做得少。孔子的思想已经被丢失得太多了,如果正本清源的话,可以找到很好的东西,现在中国很多朋友也都在努力。
张 健 我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时候,看到了当时秦始皇修驰道,就是现在的高速公路,那个细致度奠定了德国修高速公路的理论。不是我们没有理论,而是我们丢掉了,捡回来吧!我们现在讨论实践到底应该怎么走?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格物致知。日本人非常聪明,秉承的是汉唐文化,所有的想法和我们以前是一样的。中国现在电视上的,博物馆里的,孔子学院的汉服都和历史文献里的不一致,我们的市场却完全被这种不一致给占领了。
游小建 我们还要时间,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事情,要不断看到问题,然后挑战自己,也要有一代代人的积累,才能重新建设。但这不是传统的复古,一定要面对当下社会的挑战,一定要解决问题,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做事,这样就会很开放,会不断吸收知识。好的思想一定是有生命力的,生生不息的。
嘉 宾 我的职业背景是心理咨询师。我的问题是,在美国,如何解决残疾人的现状问题?
游小建 我们知道,美国是非常尊重人权的,任何停车场最好的位置都是给残疾人的,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必须是无障碍的,这些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了。另外,美国的英雄主义社会强调竞争,反过来,人文关怀也是很深切的,对弱势群体非常有感情,两极共存,其实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展现自己的人生。
美国提供大量的机会让残疾人参与互动,只要打一个电话,服务中心就会带他去超市买东西,参加各种活动。在美国,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也做得非常好。目前,美国整个社会因为是经济主导,社会压力很大,需要大量的政府财政支撑,政府一直受到财政预算赤字的影响,但是残疾人目前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是社会良心的体现,是很好的品格。但是,如果这样下去,很多福利都会受到挑战。目前的情况下,残疾人一定要参与到社区中去,与此同时,社区需要对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有一个新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