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一)重点考虑因素
1. 国家设立新区的目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
2010年,两江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成为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从国家层面来说,两江新区的设立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考虑:
(1)国家需要在西部地区确定特殊区域,实现改革创新综合试验示范的突破发展
自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绵延十余年,极大地改善了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增强了西部产业发展基础能力,但受发展基础较弱、开发能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制约,西部省份产业发展层次低、发展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仍客观存在。然而国家扩大内陆市场战略腹地以及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客观上又要求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尽快迈入新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时期,西部地区如何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跨越式迈进,就成为需要尽快突破的难题。
我国迄今为止的综合改革试验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进行的,获得的主要是“外向型”经验,新阶段需要将外向型经验与内生型经验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发展战略转型带给两江新区的新命题(15)。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具有老工业基地和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市情,地理区位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特殊优势,这使得重庆成为产业发展转型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首选之地,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积累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经验。
(2)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客观上要求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核,发挥“聚合”效应,提升点上竞争力、吸引力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提速发展,寻求一个能够实现差异发展、率先发展,具备吸纳、集聚、辐射、扩散、撬动区域发展功能的经济社会发展极核,就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从我国已经确定的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来看,新区应当具备先进制造、科技创新、要素整合、信息枢纽、国际交往、交通物流、文化服务七大功能(16)。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近几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具备成为经济系统组织节点、综合资源配置、研发创新集聚地和生产要素生产基地的基本条件。国家选择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发展极核,寄予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发展希望,就是希望两江新区能够具备上述功能,从而以点带面,发挥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作用。
(3)国家主导战略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图需要新区承载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区域,随着东部沿海地区逐步进入发展转型阶段,国家进行了“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区域战略组合调整,中西部地区逐步进入开放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西部地区客观上需要一个具备综合功能发展职责的特定区域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东部、中部形成互动发展态势。从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互动来说,重庆、成都、贵州、西安等城市陆续设立国家级新区,区域互动发展态势明显,需要在成渝城市群设立新区,承载国家区域布局的战略意图。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七个国家超大型城市之一,能够在区域协调方面发挥强大的区域要素资源“聚合”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各省份协调发展。
(4)国家特殊(优惠)政策需要设立一个特定的落脚之地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设立的一种新开发开放与改革的大城市区。新区的成立乃至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战略,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等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从区域发展理论和经验角度来说,区域增长极的发展需要特定政策的扶持,特殊优惠政策又需要在特定的区域范畴实施,才能够显现出政策的比较优势,从而发挥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具备承载优惠政策集聚、尽快开展建设的产业基础和体制优势,两江新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 地方争取设立新区的目的: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在国家对重庆寄予厚望的同时,重庆选择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承载之地,也是各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从市内层面来说,两江新区的设立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区域内部非均衡协调发展,需要特定区域成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示范区
重庆自直辖市设立以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取得了系列发展成果,然而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以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产业发展转型、城市升级建设、区域开拓发展等转型发展压力也日益突出,客观上需要一个以开放、改革、创新为主线的发展领头羊区域,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出产业、城市、区域的建设发展之路。
两江新区这样的未充分开发区域自然成为发展选择地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再造一个重庆经济、再造一个重庆主城”也是基于此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两江新区是重庆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是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重要载体,在承接国家赋予职能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相关配套功能的形成和相应功能性项目的建设、带动区域的整体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争取国家特殊优惠政策支持
2007年重庆“314”总体部署提出之后,重庆围绕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三大定位开展了系列工作,然而距离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客观上需要一个区域在承接各类政策指导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除了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原有区域政策之外,新区特有的税收、专项转移支付、土地、人才等政策也可以在两江区域落地实施,这对进一步促进重庆建设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和成渝城市群重要极核、扩大东向西开发开放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例如,内陆保税港区特惠政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启动贸易多元化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以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等,不仅对两江新区自身的发展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全市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和能力。
(3)有利于进一步夯实重庆战略定位,提升要素聚合能力和服务辐射能力
中央设立两江新区夯实了重庆作为中央扩大内需、繁荣中西部市场的战略支撑地位,深化了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定位和内陆改革标志性区域的窗口地位,提升了重庆作为新一轮全球性产业大转移重要投资目的地和承接地的投资地位,强化了重庆作为链接长江黄金水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国际物流枢纽地位(17)。
在提速融入全球市场的同时,重庆的区域要素聚合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极大增强,电子信息、通用航空、新材料、保税物流、金融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在两江新区显现出持续集聚发展态势,随着中欧班列(重庆)国际大通道的进一步发展,重庆对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持续增强。
(二)总体思路
经过“十二五”以来的发展,两江新区完成了“打基础、建平台、形成框架、首战告捷”的历史任务,为“十三五”时期进入“功能开发、形态塑造、再上台阶、追求跨越”的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部署,按照中央赋予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主动“适应、顺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以发展推动转型,在转型中促进发展,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塑造、开放平台提升、体制机制优化”为抓手,整合区内资源,铸造“两江”文化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源泉,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围绕“三区三中心”战略目标,建设成为功能现代、产业高端、人才集聚、生态宜居、人民幸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努力实现两江新跨越。
(三)发展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导向,凸显以下发展原则:
1. 坚持科学发展
针对两江新区经济规模总体较小、发展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客观情况,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主题,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集聚与现代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深度融合互动。以人为本促发展,统筹协调各功能板块发展重点和时序,在全市发挥“支撑”作用。持续推进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区。
2. 坚持开放引领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国家开放战略深入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地处内陆地区的两江新区,更为迫切和有条件在开放引领中发挥标杆作用。提升开放平台,引领口岸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更高水平的“引进来”与积极有效的“走出去”深度融合互动。抓住两江新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中国顶层战略的交汇节点、地缘优势前所未有的突出契机,以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为导向,提升开放平台,构建航空及临空产业经济、口岸经济、会展经济、高铁经济等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好内陆开放“领头羊”。
3. 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提升综合发展环境能力的关键。要针对两江新区在体制机制及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和方向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区现代治理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 坚持产城融合
加快发展转型是两江新区的主题,加快产业发展仍然是两江新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不配套问题亟待解决。要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聚以人为核心的要素,促进城市功能的形成及不断提升。要大力完善提升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功能,以强大的城市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和集聚集群发展,提升城市国际综合竞争力。
(四)重点战略
“十三五”时期是两江新区进入“功能开发、形态塑造、再上台阶、追求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完成国家和重庆赋予战略使命的重要时期。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速两江新区在发展中推进转型,通过转型更好地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四大深度融合互动”重大战略。
1.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动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及现状看,重庆主城区传统工业主要集聚在沙坪坝及九龙坡等区,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及全市发展的引擎,必然要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动来构建一个全新的工业体系,成为重庆全域新型工业化的样板。
2.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点。两江新区已初步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但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必须加大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构建起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体系,充分体现新型工业化样板功能。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集聚与现代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深度融合互动
产城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是构建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要发挥两江新区已经具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优势,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重点方向,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同时,加大城市形态塑造力度,增强城市软硬服务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与现代城市服务功能深度融合、互动互促,塑造两江新区国际大都市功能及形象,实质提升现代化城市综合竞争力。
4. 更高水平的“引进来”与积极有效的“走出去”深度融合互动
“引进来”是两江新区“十三五”时期追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国际技术和资本的转移趋势仍在继续,在新形势及发展新阶段,两江新区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立足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引进来”。同时,通过“引进来”,不断壮大完善两江新区产业链和价值链,借助“一带一路”积极有效地“走出去”,将产业链延伸到东南亚、中亚等重点地区,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更高水平、更深程度的融合互动。
(五)发展定位
1. 考虑因素
两江新区成立之初,国家对它有五大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在新形势下,应重点考虑两江新区在三个层面承担的功能:
(1)重庆全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和加速器
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践行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肩负着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等战略使命,必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率先突破,树立标杆。两江新区作为全市核心和领头羊,也是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更应该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成为带动重庆全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强有力的加速器,发挥样本和标杆作用。
(2)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上游核心区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西部大开发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不断深化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重庆是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成渝地区是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战略核心区,也是长江经济带上游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两江新区作为成渝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之一,必须抓住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机遇,依靠已有的良好基础,着力做大规模、提升能级,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上游核心区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3)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节点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重庆承担着“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的历史使命。两江新区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区,也是重庆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国家赋予历史使命的战略核心和领头羊,必须通过构建更高水平、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节点。
专栏1-4-1 国函〔2010〕36号文件对两江新区的发展定位
两江新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要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在带动重庆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发展定位
“十三五”时期,两江新区要发挥重庆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成为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深化改革的主战场、创新创造的主战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新型服务贸易的主战场”。
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定位及在新时期应承担的三大历史使命,“十三五”期间,两江新区应突出建设“三区三中心”六大功能。
(1)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
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发挥两江作为新形势新环境下全市重大战略的核心载体功能,突出改革开放两大引领作用。按照中央赋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使命,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尤其在行政审批、投融资、要素市场、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努力实践,为全市探索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挥特殊区位及四个“三合一”等开放要件集中布局优势,树立大开放理念,在完善开放功能要件、推广复制自贸区经验和精神、建设国际性合作产业园等方面发力,推动深层次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成为全市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样板。
(2)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抓住世界产业格局调整和技术变革新机遇,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牢牢把握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互联网+”、“工业4.0”等发展大势,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引领地位。发挥两江新区已具备的良好产业基础优势,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三大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强大的集群发展竞争力,打造两江制造升级版,建设内陆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3)国际大都市功能及形象展示区
重庆正向国际化城市迈进,两江新区承担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功能,以国际化和现代化为发展方向,夯实开放型经济实力,提升现代金融、物流、文化会展等核心服务能力,注重文化软实力打造,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构筑国际畅通交流的大通道、大平台和优环境,提升国际交往交流能力。塑造国际都市形态,注重城市文化精神建设,把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国际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一批国际化的功能性、标志性建筑群,传承丰富城市人文内涵,构筑现代化城市综合配套设施体制,建设融现代元素、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促进“都市大旅游经济”发展,在城市功能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前列,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发展高地和重庆乃至西部国际大都市形象展示区。
(4)西部国际现代物流贸易中心
发挥两江地处国家开放战略“叠合”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及拓展空间优势,形成具有国际影响、西部一流的全球性现代物流与贸易枢纽节点。两江新区拥有空港、水港功能保税港区及两个国家级一类进口口岸,具有开放优势及综合交通枢纽集聚优势,可以立足重庆及西部发展需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夯实搭建集公、铁、水、空及数据信息于一体的软硬件平台,以现代物流平台为支撑,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口岸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电商贸易和重大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五大新型服务贸易业态,构建开放高效、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辐射带动力强和突出口岸贸易特色的西部国际现代物流贸易中心。
(5)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坚持金融创新方向引领,抓住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机遇,完善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形成自身特色。突出开放创新功能,以江北嘴CBD为核心载体,以国家级结算中心建设和跨境融资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货币、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体系,构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等支撑体系。面向长江上游地区,积极融入国家和国际金融体系,提升金融集聚力和辐射、服务力,发挥金融体系枢纽功能,成为上市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活跃的高地,建成以金融结算为特征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6)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
创新创造能力决定了两江新区的发展能力,发挥两江新区集聚了全市最优质的口岸、人才、资本、产业等要素的资源优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贴市场需求,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优先战略和根本大计,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途径,争当全市创新发展排头兵。以构建现代创新产业体系和研发体系为重点,推动企业以资本运作方式集聚创新要素,引入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研发总部,加快建设国家级研发总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集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潜能。创新与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两江新区创新驱动能力,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
(六)重点任务方向
1. 生态立区,塑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展示区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保护和绿色化发展并重,形态建设和功能开发并进,突出“多规融合”,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国际化服务,塑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型新区形象,彰显两江文化精神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1)优化“一区两带多廊道”总体布局
中部都市综合功能区是重庆门户枢纽的核心承载地,功能定位为长江上游地区高端服务集聚中心、高品质生活服务引领中心和重庆自贸区核心区,集中展现重庆国际化大都市门户形象。
西部高新技术及创新功能带重点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服务和高品质居住,打造西部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品质高新智慧新城。
东部先进制造功能带重点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基地和西部最大的港口物流集散地,成为全市联动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领。
“两江四山”生态廊道是新区生态系统的主骨架,适当兼容低密度、高质量的都市休闲功能。
(2)高标准打造九大产城综合功能组团
江北金融商务城突出发展国际金融和总部贸易,建成千亿级中央商务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金融商贸中心的核心区。
寸滩—果园口岸新城建成西部口岸经济中心和世界商品的展示采购交易基地,突出构造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离岸金融等口岸功能。
两路临空城重点打造人流、货物、资金和数据四大国际化集散枢纽,建成西部一流的临空都市区。
悦来—礼嘉国际文化会展新城重点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成西部最大的文化会展高地和国际一流生态城。
照母山科技商务城建成以科技商务、总部经济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集聚高地。
龙盛国际产业新城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水土高新智慧城建成以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撑,具有重要区域影响的智慧创新之城。
蔡家新城建成生态宜居知识新城,重点引进研发创新、科技体验及高技术制造等“互联网+”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总部。
鱼嘴新城重点完善临港加工制造、物流功能和城市配套。
2. 建设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着力进行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三大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显示面板、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页岩气装备、环保产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打造万亿级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1)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一批汽车制造业项目建设,增强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能力,完善配套体系,强化汽车售后服务和品牌营销,打造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继续做大笔记本电脑等信息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等基础关键元器件,开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承载区。着力提升技术水平,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通用航空、仪器仪表等产业,打造全市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2)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全力推进集成电路、显示面板、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五大具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重点加快构建集液晶材料、玻璃基板、驱动芯片、面板模组等于一体的显示面板产业集群,形成集硅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芯片基座、生产设备、软件应用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推进工业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微型机器人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及大数据硬件制造和软件服务,推进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快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页岩气装备、环保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新增长点,打造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3. 打造西部国际物流贸易中心,成为新型服务贸易的主战场
突出发展金融、物流、贸易、信息服务四大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集聚区。
(1)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以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和北部新区等为依托,加快各类金融机构集聚,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保理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探索离岸结算、本外币跨境投融资等国际金融结算新业务,培育壮大“两江系”金融机构,推进IPO上市、定向增发、债券发行、收购兼并、私募投资等金融改革创新,建设资本市场运作高地。
(2)建设西部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着力提升空港、果园、寸滩等物流平台综合配套能力,争取将水运口岸和铁路口岸功能延伸到果园,建设一批特色大宗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大力发展O2O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着力打造全程物流、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经营新模式,提升物流服务本地及周边能力。
(3)建设西部国际现代贸易中心
加快构建一批国际贸易平台,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总部贸易和新型服务贸易,完善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品种和业态,做大保税贸易规模,着力推动以跨境电商为特色的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促进传统商圈升级和新兴商圈建设,大力发展体验式特色消费等新型业态,形成国际化贸易新格局。
(4)建设大数据服务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水土30万台服务器数据处理中心和渝北仙桃大数据谷建设,开展离岸数据服务,加大数据开发利用力度;积极发展软件设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业态,推动技术应用和运营模式创新,打造大数据服务全产业链。
同时,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都市大旅游经济、文化创意等业态,鼓励发展商务服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其他新兴服务业态,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新区服务水平。
4. 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构建投资贸易自由化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区域合作,引领全市乃至西部地区内陆开放与合作。
(1)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园区
争取设立百平方公里的内陆自贸区,突出保税贸易、保税物流、金融结算、“互联网+”、国际会展等核心功能。积极开展跨境投资贸易、离岸结算、展示交易、检测维修,争取保险交易所落户两江,探索设立天然气、矿产、金属等交易市场,探索期货保税交割和保税交易,探索建立长江航运交易指数。积极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争取国家离境退税政策,提升口岸的区域辐射带动水平。
(2)提升国家级枢纽口岸功能
加快形成水空铁公交通枢纽、口岸和保税区四个“三合一”,实现多式无缝连接。
建设国际性航空口岸:力争集聚50家以上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超过100个。开展航空乘客通程联运试点,扩大机场货邮二次集拼和中转试点,大力发展快件集散、冷链物流、航空货代,实行保税物流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成为重庆临空服务产业发展的先导区。
建设内河最大水运口岸:推动寸滩港口岸和保税功能向果园港拓展,探索寸滩港发展邮轮母港功能。建设“寸滩(果园)保税港区国际国内中转集拼中心”、果园保税物流园区(B型),拓展长江多式联运、开行“五定”上水快班轮航线,探索区港联动、“区港一体”监管运作。
建设国家级电子口岸:提升国家级互联网直联点基础通信能力,推动重庆电子口岸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口岸的互联互通。
推动水陆空开放口岸联动:改造升级口岸集疏运体系,推动果园—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水铁”联动实质性运作,争取启动团结村—空港中欧班列(重庆)货运铁路建设。
(3)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构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链融合循环的开放型产业集群。
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争取中新、中欧产业园落户新区,深化“垂直整合一体化”引资模式,促进营运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物流中心等总部机构集聚。
加快贸易方式转型升级,推进加工贸易向“研发链+产业链+物流链”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化已有试点,探索平行进口运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推进全球维修检测基地建设。
鼓励“走出去”,建设出口工业品国际标准应用试验区、重庆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推动技术领先、高附加值产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跨国并购和境外上市,构建跨境产业链。
5. 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
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科技金融支撑能力,提高两江新区创新能级,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创新型人才高地、国家创新创业基地。
(1)加快高端创新资源聚集
围绕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对外开放为依托的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体系,推进两江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提高两江新区创新辐射作用。
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创建自主品牌汽车、液晶面板、智能机器、新材料、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六家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试点,组建重庆石墨烯、重庆机器人、重庆3D打印、重庆液晶面板四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2)建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
依托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和照母山科技城,利用两江云计算、仙桃数据谷、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和跨境电商等市级产业园,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化的众创空间,鼓励“互联网+”产业领域的创造创意活动,培育10家具有国内品牌效应的众创空间。
培育创新型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同步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聚焦两江新区具有高成长性、持续创新能力、产品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微企业,培育100家“专、特、精、新”的科技中小型“小巨人”企业。
(3)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大“两江学者”扶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培养“双师”人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集聚创新型领军人才的机制。
落实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积极推动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骨干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5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可以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4)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投资收购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小创新、小发明等专利。推动有条件企业以IPO上市、增资扩股、发行公司债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方式融资。
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成立两江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启动科技担保融资、科技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开展5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三板挂牌培育计划。
(5)以知识产权联盟引导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云服务平台作用,构建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医学健康等研发创新联盟,促进产业联盟开展更紧密的协同创新。
完善两江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
6. 激发新常态下新动力,成为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主战场
深化管理开发机制、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城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实践,为全市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探路。
(1)优化管理开发机制
建立更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深化大部制改革,为内设机构“瘦身”。推进网上申报和电子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健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执法效率。深化“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严格执行国家税收、财政、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创新开发建设方式。优化管委会、行政区、功能区与开发主体等协同开发机制,突出管委会的经济规划、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职能,强化行政区属地镇街的社会服务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开发主体的建设职能。
(2)完善开放经济体制
以开放促改革,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学习自贸区精神和理念,推动投资和优质要素进出便利化改革。大胆探索本外币跨境投融资,积极推动、创新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沿岸省区投资合作的新模式。以果园港件散货码头和悦来新城海绵城市等项目为试点,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新路径。运用IPO上市、定向增发、收购兼并、配股增发、获利减持等股市融资方式,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私募投资和中期票据等企业债券,助力实体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
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大胆探索离岸结算等新型业务,着力完善股市融资、私募投资、债券发行、融资租赁等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形成上市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活跃的高地。培育风险投资市场,通过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集成大创新,形成风险投资基金高地。
(3)引领城乡一体化改革
勇担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者和试验田使命,更好地发挥示范效应。
推动户籍、保障房、社会保障等联动改革,营造吸引市内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落户工作、居住生活的良好制度环境。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
7. 发挥经济地理区位独特优势,构建国家级立体基础设施枢纽体系
坚持空、水、铁、讯“多位一体”,打造以两江新区为中心、服务重庆、辐射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全方位立体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心枢纽区域。
(1)建设江北国际空中枢纽
建设以江北国际机场为中心,内外通达、高效便捷的公铁空联运立体交通物流体系,建成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亚太地区重要的客货运枢纽,以及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预计到2020年,江北机场客货吞吐能力将分别达到7000万人次和300万吨。
(2)建设内陆最大的内河枢纽港
进一步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按照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寸滩水港功能,加快建设果园大型枢纽港区,打造国内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港,预计到2020年,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将超过200万标准箱。
(3)建设西部综合功能最强的铁路枢纽
推进铁路干线建设,同步开展区内客货运枢纽站建设,构建以两江新区为中心,连通欧亚、通达全国、畅通周边、联动全市的铁路战略通道体系。
(4)建设内联外通的城市路网
建成通达重庆全域、辐射周边的“一环七射”对外高速通道。密切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一批跨江桥梁、穿山隧道、快速干道,打通断头路,畅通关键节点,实现“半小时两江”。加快推进轨道四号线和六号线支线建设,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突出交通多式衔接与综合效能发挥。
(5)建设西部国际信息港
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继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建设和合理布局,打造国内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源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信息枢纽服务功能,建设成为内陆地区的重要信息“口岸”。
8. 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倾力打造“幸福两江”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发展是民生的基础和保障,要努力建设“幸福两江”,全面提高两江人民幸福感。
(1)提升宜居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化、优质化、人性化水平,在原建成区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在新开发区域加强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两江新区商气人气。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争取市级重大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教育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礼嘉、悦来、蔡家、空港、龙盛、水土等城市功能组团的教育、医疗、文化、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一改六好”的标准,稳步推进公租房、安置房建设。
加快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公租房、安置房的治理和服务水平,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促进公益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发展。
(2)营造宜业氛围
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创业环境。
实施就业工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失地人员、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常态化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术培训和管理素质培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就业服务。
鼓励大众创业。坚持创业便利化的市场导向,培育众创空间等公共平台,重点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创业。强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探索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