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这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挑战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做出的重大部署。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也包括开放方式的创新以及层次的加深。这意味着在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
第一,“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全面开放的新理念。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但是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地区是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只是“追随者”的角色,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开放一度的失衡。“一带一路”则是一个全方位开放、全面发力的安排。“一带”起始于我国中西部,也主要经过中西部通向西亚、中亚和欧洲,是我国对外开放地理格局的重大调整。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为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这些年来,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上还是对外开放的洼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联通中国与沿线国家,为中西部与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物质条件与政策环境,位于我国中西部的重要节点城市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兰州等均在这一联通网络中。
第三,“一带一路”构建了全球经济开放发展的新机制。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合作方意愿和国情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贸易往来为先导,展开务实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的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有的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有的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有不少国家工业化水平低于中国。中国同这些国家开展产能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力,不仅契合沿线国家加速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一种互利共赢的举措。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周年。回首4年来,从顶层设计到推进落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心谋划下,“一带一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合作中不断成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倡议以来,就不断地进行这一专题的研究,从2014年开始出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8年的报告是这一系列报告的第四本,本年度报告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内陆支点开放。2018年的报告与过去的报告相比较,主题明确,集中于研究开放问题,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了新的开放发展观。通读报告初稿,发现该报告有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了“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内陆支点开放制度创新理论。在第一篇中对“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内陆支点开放制度创新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从八个方面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年度进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协同转型的共建方式。此外,还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支点开放制度创新理论,包括:先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经验,西部内陆开放型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第二,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典型内陆地区的开放实践。对西部地区陕西、重庆、四川、新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这些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创新实践。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关主题。在报告的第三篇中,探讨了跨境电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及先行地区的实践、西部内陆地区跨境电商的发展。同时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合作,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中心城市的产业合作,中哈共建霍尔果斯(中)—东大门(哈)经济特区研究、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挑战。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教授的带动下,“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成为我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她们不断努力,持之以恒,连续出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四本,每年举办一次发布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个报告既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标志,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标志性成果。期待着“一带一路”研究团队不断结出新的成果。期待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不断坚持下去,越出越好。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任保平敬序
2018年3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