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国家重要经济中心地位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郑州的前身是一座不起眼的县城——郑县,20世纪初,卢汉、汴洛两条铁路的建设,使当年的郑县一举成为繁华商埠,也给郑州赢得了“火车上拉来的城市”的称号。在中部地区,与武汉、长沙这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城市相比,郑州起步较晚,底子薄弱。但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奋发图强不断赶超,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地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排名和地位逐渐上升。2016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为7994.2亿元,位居全国第17位,中部第3位,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72元。

图2-1 郑州200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尽管郑州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起步较晚、基础差等因素,且与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地区城市相比经济规模依然不足,但近年来,受益于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中原城市群、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郑州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人均产值的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为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完善

产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郑州市都非常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弥补第三产业的发展短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当地经济结构。当前,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仍是郑州市委市政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16年,郑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6.4亿元、3780.7亿元和405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0:47.3:50.7,首次实现服务业占比超过50%的历史性跨越,现代服务业发展迎来最好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的逐渐完善是郑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石。

图2-2 2001—2016年郑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郑州市历年统计年鉴。

一是都市型生态农业蓬勃发展。随着郑州市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过去那种以粮食为主的大田农业的生产方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郑州市结合当地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优质粮种、绿色蔬菜、现代渔业、花卉、大枣、石榴、草莓、休闲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建立了省内首家草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新品种研发中心,形成了好想你红枣产业集群、雏鹰生猪产业集群、三全食品生猪养殖基地、河南花花牛集团奶牛牧场等产业化集群,现代农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以产业化为核心,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农林牧渔业与种养加工、现代物流、休闲娱乐、涉农服务等产业呈现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以三全、思念、白象、好想你、雏鹰等为代表的冷冻食品、面制品、枣制品、肉制品等种养加工型产业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

二是新型工业体系逐渐完善。当前,郑州市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通过第二产业的大调整,现代工业体系快速建立,工业企业覆盖工业大类的比重达到92.7%。“十二五”期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6.5%提高到24%,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由36.5%提高到49.4%。郑州围绕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努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郑州市深入践行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战略性企业培育,努力稳增长,着力调结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及医药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现代食品制造业、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七大主导产业雏形渐现,形成了宇通、日产、三全、好想你、雏鹰农牧、汉威电子、安图生物等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15.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49.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6%;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229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183家,超百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千亿元的企业有1家。

三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郑州经济转档升级的一大因素。从历史上来看,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曾经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受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冲击,传统服务产业越来越难以为继。为扭转这一局面,郑州市委市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形成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格局,为郑州市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郑州市传统服务业不断升级,形成了网上商店和实体商店相互补充的批发零售业格局,线上交易和线下体验协调发展的住宿餐饮业业态,信息集成和管理智能深度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体系,为郑州市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房地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意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惊人,成为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提升了全市服务业整体发展质量。2016年,郑州市顺利实现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工业且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传统资源高耗能产业两大历史性转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三、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实力雄厚

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是地方政府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维持政府运转的重要保障。随着郑州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也快速提升。如图2-3所示,2016年,郑州市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亿元,是2010年的2.6倍,2001年的19.5倍,在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列第14位,省会城市排名第6位。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为郑州市未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2-3 郑州市2001—2016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

数据来源:郑州市历年统计年鉴。

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郑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如图2-4所示,2016年,郑州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76亿元,是2010年的2.6倍,是2001年的23.9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254亿元,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6.1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78.9亿元。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为郑州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图2-4 2001—2016年郑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数据来源:郑州市历年统计年鉴。

四、国际竞争能力日渐增强

郑州地处中部,不靠海、不临江,经济发展外向度一向不高,进出口水平较低。但近年来,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郑欧班列、E贸易等对外开放交流平台的大力建设,尤其是富士康落户郑州以后,郑州的进出口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经济外向度得到快速提升。如图2-5所示,2016年,郑州市进出口总额达到550.3亿美元,是2010年的10.7倍,2001年的55.4倍。其中,进口总额233.3亿美元,是2010年的13.7倍,是2001年的69.4倍;实现出口317亿美元,是2010年的9.2倍,是2001年的48.2倍。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8.9亿美元,下降1.7%;加工贸易出口275.8亿美元,增长1.9%;机电产品出口293.2亿美元,增长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76.4亿美元,增长2.5%。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为郑州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尤其随着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郑欧班列等众多开放平台的构建、开放元素的汇聚,更有助于郑州在未来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让郑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更足、实力更强。

图2-5 郑州市2001—2016年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以及沿海产业加快了向内地转移的步伐,郑州抢抓机遇、开放发展,走在内陆“变身”前沿。尤其是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在郑州已形成了政策叠加优势,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郑州利用外资水平和规模快速增长。如图2-6所示,“十二五”以来,郑州利用外资水平稳中有升,从2010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40.3亿美元。2016年全年新批外资企业72个,比上年增加14个,增幅24%。快速增长的外资注入,不仅推动了郑州国际商都的建设进程,使郑州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反映出郑州作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

图2-6 郑州市2001—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