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论》手稿中的空间思想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的启示
——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例》
王志刚(1)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内容提要] 《资本论》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从总体性视野出发,阐明“现实的个人”不仅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而且是空间性的存在。人的发展的三大社会历史形态就是不断打破空间界限,由“地域性的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变的空间化过程。这种空间性变迁背后闪烁的是资本的魅影。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等经典命题对资本关系展开了空间批判,并且在资本的“创造性破坏”逻辑以及“流动性”与“自我固定化”的空间性矛盾中,看到了解放的希望,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口号。但相比“空间”而言,“历史”无疑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更为根本的维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空间”被更多地赋予了自主性力量的今天,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生产辩证法与空间辩证法、历史解放与空间解放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空间理论,对于回应西方激进左翼的理论诉求、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时间消灭空间 资本关系 空间解放
《大纲》作为资本论研究的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往理论界对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哲学层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事实上,《大纲》涉及了超越经济学视界的历史学、社会学和空间政治学等众多宝贵的思想资源。近年来,左翼思想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与艾伦·M.伍德(Ellen M. Wood)在帝国分析的模式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预设的那种权力的“领土逻辑”与“资本逻辑”并重的全球资本主义,其理论资源主要依赖的就是马克思在《大纲》中所阐述的全球市场体系及其殖民危机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大纲》有关“时间消灭空间”等论述,开启了批判地理学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域。这充分证明了《大纲》等文本具有独特的魅力,是“能够引起重大关注的著作”。(2)本文试图阐明《大纲》中的空间思想及其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