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未来的虎怕刺小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感觉统合,读懂宝宝的状态

要看懂宝宝先天基因带来的影响,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由职能治疗师爱尔丝(Anna Jean Ayres)于1972年提出的。当时她下的定义是:“一个体内神经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通过我们身体部位与周遭环境协调出适当的感觉,让我们在环境中可以有效地使用身体。”

她从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中,归纳出其理论架构。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对各种感觉器官(五感)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然后做出正确的反应。而任何一个感觉器官的神经反应过于敏感或迟钝,都会导致大脑判断错误,做出不适当的响应。例如幼儿容易跌倒、平衡感太差、不愿意碰触湿软或会脏手的材质与食物、细微动作或粗大动作发展太慢、害怕旋转或完全不害怕旋转、难以入睡……都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表征。

若这样的解释太复杂,不妨试着揣摩,成年人因为事故造成手掌神经受损,大脑无法控制手指拿筷子。所以我们进行复健,通过按摩来刺激神经,重新恢复与大脑的联结,进而学会拿筷子。

而刚出生的宝宝因为神经系统与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几乎从一出生就靠着反射与不自主活动开始“复健”。这也是我们在床边放玩具的原因,借以训练宝宝的视线聚焦,挥舞手脚时打到玩具,神经便能传递信息给大脑,让宝宝逐渐了解自己有手、手掌、手指头、脚……

从出生到六个月大,是宝宝“认识与控制”身体的阶段。在以色列,完全不鼓励帮新生宝宝戴手套,虽说宝宝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时常会刮花自己的小脸,但宝宝学得很快,通常两周后就不太会有灾难出现,而成果便是一个早早对手指、拳头有控制能力的宝宝。

给予足够刺激,孩子就能自我学习

“感觉统合”并不是什么新学问,幼儿理论早就告诉我们:幼儿,特别是零到两岁的宝宝是靠感觉来认知世界。然而现代社会中,孩子生得少,大人保护过度;生活在都市的幼儿,活动空间局限,愈来愈难接触到大自然。在这样的状况下,有“感觉统合失调”这种“文明病”的幼儿,便愈来愈多了。

因此,当幼儿平衡感太差、口水流不停、坐起来太慢、太过不专心、对外界反应过于迟钝……都会被幼教专家或幼儿园老师建议前往职能师门诊处。然而在以色列,并不把“感觉统合”视为特殊教育的一环,而是直接引入幼儿园日常教育之中。

以色列幼师规划幼儿园作息表时,完全遵守爱尔丝的概念:“幼儿期教育应以动作发展及感官训练为主,所以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自我学习。”

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环境刺激,孩子就能够自我学习;换言之,老师的职责不是“教会”幼儿什么事,而是陪着幼儿经历各种感官与肢体活动,扩大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中也有“感觉统合”的部分教具,包括铁转盘、布袋、平衡台、蹦蹦床等。

当然,幼儿园中发育正常的幼儿占多数,大部分孩子从幼托中心到大班,都不需要治疗。那为何以色列要把感觉统合带入教育第一线?

在一次外训中,我向教授如此提问。她说:“其实人类不可能‘感觉统合完全正常’,就像没有人拥有百分之百对称脸一样。”她问了在场所有幼师,是不是有人不愿碰沙子?有人不愿碰黏土?有人看到杯子放在桌角就会十分不安?(她说到这里,我想到自己走路常会撞到电线杆或踢到消防栓,看来我的“感觉统合”能力亦非百分之百。)

因此,她相信把这套理论带入教学现场,普通孩子中的大部分一样会受惠,发育得更好。

好处1.避免环境刺激过度或不足

作为父母,特别是新手父母,对于幼儿的发育速度常有很多疑问,像是:宝宝到了十个月还不会坐,是不是有问题?孩子走路一直跌倒,到底要怎么办?“感觉统合”职能师通常可从神经学与职能治疗的角度提供解答,甚至是职能治疗的小技巧。例如,我家孩子到了三岁还在流口水,职能治疗师判断她口腔与嘴唇周遭的神经太不敏感,建议用手或牙刷按摩口腔及嘴唇周遭肌肉,甚至是咀嚼口香糖,来进行“复健”。

另外,感官职能师的提早介入,可以协助父母越早察觉出教养上的小问题。像我家孩子六个月大时,她还总是紧握拳头,扶奶瓶时都只使用手指头。感官职能师说这是由于手掌心接受到的刺激不足,孩子感觉不到,所以才不使用手掌心。建议我们在孩子趴着时要打开她的手掌,并且常常按摩。

同理,偶尔环境会提供过度的刺激,而让幼儿倾向于某种行为。像在三岁之前,幼儿都不该有特别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腿的偏好。所以我们教幼儿吃饭时,不要直接把汤匙放在他右手或是盘子的右边。如果大人总是这样做,等于是环境给予右手“过度刺激”,让幼儿习惯使用右手;不如将汤匙放在正中心(也就是幼儿的鼻下),让幼儿决定用哪只手拿汤匙。

好处2.协助大人看懂孩子的“坏行为”

在幼儿两岁左右,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的行为表现:有些孩子易怒,有些动不动就哭,有些爱打人,有些则非常爱咬人,或是有些孩子看到别人哭了会去抱他,也有些孩子走过去打正在哭的孩子……

作为家长或幼教老师,我们常会以“这就是孩子的个性”来诠释,出现“这孩子个性差一点”“那个孩子跟他爸一样坏”这类评语。

懂得“感觉统合”之后,大人面对幼儿的负面行为,能有更多思考:孩子听到其他孩子大哭还跑去打他,会不会是他无法忍受噪音?孩子一进幼儿园碰到人就打,完全停不下来,会不会是他对于环境刺激反应太过,无法控制自己的手脚?

这个理论让大人可以跳脱“个性”与“心理状况”,转换成另一个看待孩子行为的角度,进一步去理解孩子的“坏行为”可能是个“求救信号”:一进园就打人的孩子,很可能需要去蹦蹦床上跳个十分钟,或是去打拳击沙袋;听到其他孩子哭就打的孩子,可能需要把他带离噪音场合,让他冷静下来。

好处3.协助幼儿平衡发展,为赢在未来打好基础

而以色列把感觉统合引入幼教,最大的目的当然是协助孩子学习。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近代最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近代认知心理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为,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育是日后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近代的科学研究也证实,幼儿如果能在环境中接受大量的感觉刺激,其脑部功能可获得更好的发育,才会更聪明。

更重要的是,感觉统合教育本来就是顺应幼儿自然发展天性的,协助幼儿感受环境的刺激,平衡身心发展,这样才能有较稳定的情绪,做出适当的行为,有余力去探索世界或专心学习。

“你想想,进了小学后,坐在位子上,如果隔壁同学把水杯放在桌角,或是他的衣服擦过桌子时发出的沙沙声让你心神不宁,自然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兴趣与专注度。我们引入‘感觉统合’的概念,就是要让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准备得更好、更坐得住、情绪更稳定。这样才有余力进行学习啊!”教授解释道。

那天我笑着跟教授说:“原来这就是以色列让孩子‘赢在未来’的秘密啊!”


*本文改写自《犹太妈妈这样教出快乐的孩子》中《结合“感觉统合”的以色列幼教》一文,中国台湾小树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