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初版自序
在中国近代史上,再没有任何主要事件像五四运动这样,惹起各种争论,广泛地被讨论,可是对它的正式研究却又是如此贫乏不足。对部分中国人而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生和解放的标志;而另一些人却把它看成是国家民族的浩劫。即便是经常讨论或颂扬五四运动的人,他们之间的意见也极端分歧。在过去的40年中,每逢5月,就有无数的文章发表,来分析评论“五四”。专门讨论这一主题的中文书籍也已有好几本了,内容涉及该运动的书本,更是数以百计。有关“五四”的文字可以说非常丰富,然而,这些书刊却都是争论性的居多,描述史实的极少。大多数西方人士,对该运动的认识更是零碎而又充满误解的。由于上面种种原因,我觉得写一本书来确切记录“五四”的史实,详细检讨它的流变和效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个人的因素驱使我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我少年时代在长沙,对五四运动就已感兴趣。那时我就读的高中,15年前毛泽东正是从那里毕业。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我颇为活跃,也是学潮和罢课活动的核心人物。当我们回顾五四运动时,自然感到骄傲和钦佩。那时,我已经写过上千首的旧诗,可堪注意的是,我的第一首白话诗,题目是《五四,我们对得住你了!》。这首诗曾在郭沫若与田汉合办的报纸《抗战日报》(长沙)上发表过。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梦想有一天能写一本有关五四运动的书。后来,我在一所国民党创办的大学念书,校方通常禁止学生运动,那更增强了我要写这么一本书的意愿。
把五四运动看成一件多面性的社会政治事件去描述和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人们对五四运动意见纷纭,很容易激起争辩,所以尽量征引史实,而且大量引用时人的谈话记录,透过这些原始资料,希望能让当时的人和事,自己替自己说话。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抱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即经济条件和意识形态的交互关系,虽然是构成五四运动这一类重大事件的主要因素;但其他的因素,如历史背景、政治状况、社会组织、社会心态、领导人和参与运动的人物,以及看来微小却也许深具关键性的偶发事件,凡此种种,都对五四运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这部分因素,我都下了一点点功夫去分析它们与“五四”的关系。
这本书分成两部分:上编,是依时间先后,叙述分析有关的活动和事件。唯一的例外是第八章,为了给第九章提供必要的背景,在时间上曾稍加调整。下编,分别相当详细地剖判和检讨当时文学上和思想上的主要潮流。本书引用的有关书目、中外专名和词汇解释,以及“五四”期间出版的各种书刊的目录和简介,都在我的另一部书(即哈佛大学于1963年出版的《五四运动研究资料》——译者)里刊出。
1959年10月
于麻省剑桥,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