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
一、供气安全的重要性上升
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6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6年我国大陆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0.5亿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1.4%,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7%,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然而受资源条件的限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在201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62.4%,比上一年度下降2%;天然气消费占6.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3.7%。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使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备受压力,而且因大量生产和燃烧煤炭,我国的水资源被消耗或污染,煤矸石堆积占用和污染了大量土地,酸雨影响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造成严重的雾霾等环境问题。
在国内生态环境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政府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努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多种措施,其中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根据规划,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7.5%,与此同时把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降到65%以下。在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16号)一文中,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108m3,力争达到4200×108m3。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随着天然气消费量和天然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供气安全对于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
所谓供气安全,就是天然气以可接受的价格持续、稳定供应。如果供气面临被中断的危险,就是供气不安全。天然气储备对供气安全的作用体现在调峰和应急两个方面。
二、天然气储备的调峰作用
天然气生产、运输要求平稳、连续,才能实现生产运输设施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天然气消费量随时间波动,具有不均衡性,包括月(季节)不均衡性、日不均衡性、小时不均衡性。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规律,小时和日不均衡性取决于人们工作和休息时间。一天之中,由于大量天然气用于做饭、采暖,通常在下午6点~8点达到用气高峰,上午9点~10点为用气低谷。月(季节)不均衡性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由于使用天然气取暖,通常冬天用气量较高,夏天用气量较低。随着越来越多的天然气用于发电,夏季空调用电需求引起天然气消费量的上升,不需要天然气取暖的地区可能面临夏季用气高峰。
工业用气较为均衡,天然气调峰需求主要来自城市燃气,包括居民生活用气和商业用气,以及城市集中供暖。在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城市燃气所占比例较高,增速较快。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估计,2016年我国城市燃气消费量819×108m3,比上年增长15.1%,占年度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1%;发电用气349×108m3,比上年增长7.9%,所占比重为17.4%;工业燃料用气577×108m3,年增1.8%,所占比重为28.9%;化工用气255×108m3,同比下降8.1%(见图2-2)。城市燃气消费量和所占比例的提高,对天然气调峰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2-2 1995年~2016年部门天然气消费量
我国地理区域广阔,从高纬度地区到低纬度地区跨度大,各地的用气特点和调峰需求也不一样。2012年,北京地区最高日消费天然气量达6466×104m3,最低日消费量只有483×104m3,峰谷比值达13.4,而上海市的这一比值只有2.5,广东省的峰谷日用气量之比为3.84。调节用气峰谷差的方式有很多,如上游企业保留剩余产能、中游企业扩大管道运输能力、下游企业发展可中断用户等,高压管道末端储气也能用于小时调峰,但天然气产业发展实践经验表明,调节用气峰谷差的最经济方式还是靠近消费市场建立储气设施,包括地下储气库、LNG储罐、高压气罐等,在用气低谷时储存天然气,在用气高峰时释放储备满足需求。世界上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国都根据本国的资源特点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天然气储备。
三、天然气储备的应急作用
天然气储备的应急作用是指在天然气消费中心地区储备天然气,在因意外事件造成天然气供应中断时,通过释放储备保障天然气供应。
在天然气市场启动阶段,天然气通常用作发电燃料和工业原料,以便迅速扩大市场规模。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天然气进入家庭用于做饭、烧水、取暖、制冷等,成为现代城镇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天然气产地通常远离消费中心,通过长输管道或者LNG运输船输送到消费地,然后由当地的配送企业通过配送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由于天然气不易储存的特点,如果管道损坏、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天然气输送中断,必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1998年9月,澳大利亚的一个天然气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墨尔本供气中断19天,影响了140万家庭和9万商业用户,工商业损失达13亿澳元。2007年8月6日,一条从保加利亚过境向希腊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输气管道发生爆炸,导致向希腊供气临时中断。2009年4月1日,摩尔多瓦共和国境内的蒂拉斯波尔市附近的天然气管道出现故障,俄罗斯暂时中断对巴尔干半岛消费国供气。2011年4月27日,埃及西奈半岛北部一处天然气管道遭到恐怖袭击爆炸并起火,致使对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的天然气供应中断。
除了自然灾害、意外事件、恐怖袭击等造成天然气输送临时中断外,战争、外交纠纷等可能造成天然气供应较长时期的中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斗气”。乌克兰是俄罗斯向欧盟国家供应天然气的过境国,欧盟国家消费的天然气有1/4来自俄罗斯,而俄罗斯向欧盟国家供应的天然气有80%过境乌克兰。俄乌互为盟国时,俄罗斯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乌克兰2005年从俄罗斯购气的价格仅为50美元/103m3。由于乌克兰“橙色革命”后政治上倾向西方,俄罗斯提出乌克兰2006年应按照230美元/103m3的市场价格购买天然气,并于2006年1月1日完全切断了供乌克兰国内使用的天然气。虽然这次“断气”仅仅持续了三天,双方就达成了供气协议,但此后几乎每年年初双方都会发生“天然气大战”。2014年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罗斯之后,俄罗斯向乌克兰供气的要价达到485美元/103m3。虽然天然气储备不能解决乌克兰和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依赖,但乌克兰境内储气库300×108m3的天然气储备和欧盟国家大量的天然气储备,对于保障供气、争取谈判时间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