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乐在其中
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因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所以获奖后关于她的新闻充斥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主页。其中,最火的一条新闻是,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这时候,许多人会想,既然是“三无”科学家,那么,屠呦呦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医药学方面的研究呢?在许多人看来,我们耗尽青春,穷尽一生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获得某方面的名或利吗?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位无名无利的科学家用尽一生心力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呢?看完屠呦呦的简历后,我们不仅恍然大悟——是热爱。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由于喜欢医学方面的专业,所以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期间,因为热爱,屠呦呦投入了大量时间用在学习相关知识上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本草学、植物化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即使获得诺贝尔奖后,她关心的也并不是奖项本身,而是自己奉献一生的事业。在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后,她说:“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日后的研究工作枯燥单调,她也能坚持一生的缘由。
从屠呦呦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体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从事这项工作或事业的时候,是否乐在其中。
我们常常对那些成功人士的经历感到好奇,也总是想询问他们关于成功的秘诀,可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罢了。是的,越是成功的人,往往越会简化奋斗过程中的坎坷,淡看那些磨难,在今后谈起当初的过往时总是云淡风轻,不动声色。不懂他们的人往往以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虚伪的谦虚或者是在装深沉,只有真正懂他们的人才知道,成功并非难事,只是把一件事情当成乐趣来做,享受那样的过程罢了。
在摩西奶奶的画展取得巨大的成功后,很多人都来向她讨取“真经”。可摩西奶奶的回答是那样的质朴和简单,她说:“做什么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做这些事情时,你是否感到愉悦和幸福。假如我的画作一幅也卖不出去,没人看我的画,我也会继续画下去。在和孙女、孙子玩耍之后,我会画下他们顽皮的样子;在一场大雨过后,我会画下地平线朦胧的彩云;在每一个让我心动的瞬间之后,画下值得我去记录的一切。”“对于我而言,对人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能够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莫大的幸福。我在80岁时拿起画笔,还举办了画展,取得了人们眼中所谓的‘成功’,但在我看来,守着家人,在他们的陪伴下作画的平静日子,才是生活真正的、实质性的内核。”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一种成功叫作不带功利心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很多成功都是这样得来的,那些获得了所谓世俗成功的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都没有很刻意、很明显的目的,他们只是享受那份乐趣,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他们所未曾期许的一切。
某位哲学家说:“不要刻意去追逐,顺其自然者成大器,成功有时不需要刻意而为,一个人执着于目标苦苦追求,反而为其所累;只有懂得放下,放下渴望成功的那颗心,顺其自然,才能得到最大的成功。”
于丹在《于丹趣品人生》中讲到,自己的成名曾被赋予了许多意义,也有许多争议。成名后的于丹奔波于各大电视台、社会讲堂,做大众的人生导师,也被大众赋予不同的身份。但她表示,自己从不刻意去追求名和利,但是名利来了她也不会刻意去回避。她说,人在忙碌、在工作的时候创造的是意义,在休闲、在玩的时候创造的是意思。当意义和意思能平衡的时候就是生命的意境。她所期待的意境就是意思与意义的平衡,这是生命最理想的状态。
是的,当我们不再为了某种功利而去做某事的时候,我们反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命的能量来。就像电影《夏洛特烦恼》一样,主演沈腾说,自己从没有想过这部电影是否会大火,只是倾尽自己的心思和乐趣在做这样一件事。无心插柳柳成荫,越是不带有目的性地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往往越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